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论“潜江诗群”的崛起

  • 作者: 长江文艺评论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559
  • ◎ 荣光启

      论“潜江诗群”的崛起

      ◎ 荣光启

    一、“个人化”和“自由”的诗歌年代

    “潜江诗群”之成因,恐怕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文学写作与特定的地域、文化,到底是怎样的关系,也不易说清。但有些看得见的原因,还是值得一提。

      在1990年代以来的文化转型的历史语境中,诗歌和小说、散文、影像文化相比,确实遭到了公众话语的冷落。但对于诗歌写作本身,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诗歌写作可以由此切实回到“个人”,回到一种文学写作应有的自然状态。当时代、社会不再对诗歌写作提供意义订单和价值承诺,诗人的写作只能是个人单独地面对自我与世界,作品的问世,除了自我心灵得到一定的慰藉,除了自认为在写作中又进一步认识了自我与世界,很难说还有更值得期待的价值。

      正如批评家樊星所说的,诗歌在当代不是边缘化了,恰恰是全民化了。现在诗歌写作算是回到了它的本位:心灵的困苦、尘世间的烦愁欢欣,唯有通过写作才能缓解、宣泄。写作此时不依附任何他物,完全出自心灵的需要。当下的汉语诗坛,所处的正是这样一种“个人主义时代”。诗歌写作脱离了意识形态化的历史场景,自身也剥离了这一文类许多难以承担的价值期许。诗歌写作不仅不再被视为神圣、崇高之事,而且这一文类本身所具有的难度也被忽视。诗歌写作获得了空前的自由。诗可以“自由”地抒发性灵,诗人也可以不顾及这一文类的基本规则“自由”地写作。谁都可以写,写什么、写成什么样都可以……也许只有在这样以“自由”和“个人化”为特征的时代,才能在全国很多地方,产生一个个像“潜江诗群”这样的诗歌群体。大的时代环境,是“潜江诗群”产生的一个前提。

    二、乡土诗的传统及对传统的超越

    当然,仅有这个前提是不够的。确实,在这个人人需要慰藉的生存境况中,有些地方的诗歌群体真的只是以诗交友,大家以诗人之名建构小团体,在缺乏人情味的现代城市生活中彼此撞身取暖、获得小群体之内的相互认同。有一个著名的南方城市,这里的“诗会”直接宣告,我们的活动就是“友谊第一,诗歌第二”。但潜江不是这样,潜江的诗歌是有历史的、有传统的。这个历史是一批出生于60年代、成长于80年代诗人作为写作的主体力量,多年来一直在坚持诗歌写作。他们的坚持,所形成的文学氛围,是“潜江诗群”崛起的直接原因。而这个传统首先是“乡土文学”的传统,潜江诗人潜于这个传统,又在不断超越这个传统。

      著名文学理论家於可训先生在谈到2016年出版的《潜江诗选》(黄明山、让青主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时说:“我觉得这本书里面无论是取材于乡土,还是专门致力于乡土诗写作的,都跟以往写的乡土诗不一样,有湖北这样的诗风和传统,另外又有很多新的东西。《潜江诗选》后面有个编后记,里面有说诗人走出去以后,再回过头来写乡土,写得不一样。所以我觉得这里写乡土题材的诗人都是有过现代城市生活经验,有现代人的情感和阅历,以这种眼光来看乡土,摆脱了很多东西,所以在这本书里我们很少找到一种歌颂劳动、歌颂母爱以及乡土淳朴感情的东西,虽然也有,但写法不一样。像梁文涛在这方面题材的创作就比较多一点,还有一位叫丁香结的女诗人,取材于乡土比较多,但写法跟我讲到的饶庆年、刘益善、梁必文都不一样,不是以前很传统的群众歌颂乡土的,对故乡的热爱啊、乡土淳朴的感情啊、对父母的热爱这样的感情,它有一种现代生活的阅历和感受,对许多乡土记忆加以重新改造,所以写起来有味道一些,读起来感觉就不一样,这是这本书的一大特点,它继承了湖北乡土诗的乡土题材的诗歌的传统,但是又有很多新的创造,让人耳目一新。”[1]

      “潜江诗群”的崛起,其中坚力量应该是60年代出生的诗人。《潜江诗选》载63位诗人的代表作,其中“60后”诗人41位,比例超过65%。潜江籍的鲁西西[2]、柳宗宣、沉河、龚纯等诗人,已经声名在外。而“现居潜江”的黄明山、让青、梁文涛、魏理科(大头鸭鸭)、王春平(平果)、杨汉年、雪鹰、杨义祥、郭红云等诗人,是本地活跃的文学力量,他们各自的写作,也大都独具风格,诗歌成就,有的已经国内知名。在乡土诗的传统中,梁文涛的作品颇具代表性。这些作品,有传统的乡土诗的题材、意象;在经验上,着力将“乡土”抽象为现代人的普遍的精神故乡缺失的焦虑与惘然;在技术上,诗人努力提升口语诗的境界,相对于传统的乡土诗,有一定的超越性。

      梁文涛的写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1986年开始在国内报刊发表诗歌。那是一个诗意的年代,那个时候的诗人,是真诗人。那时文学作品的发表,绝大多数靠投稿,完全是靠作品质量,不像今天,也靠头衔靠酒量靠江湖义气靠颜值靠事业线。所以那个时候的诗人,是有真功夫的,所以我对生于60年代、写作始于80年代的诗人,衷心地敬佩。梁文涛的诗作,产量不高,但他不少作品,还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他的诗歌写作的源起,似乎与一个叫“肖刘湾”的村庄有关。当然,在诗歌中,这个村庄已成为一个核心意象,它凝聚着诗人丰沛的乡村记忆与往事情思,总是一再地出现:“天门市蒋场镇齐桥小学/十年前拆除了/原来的学校,现在的棉花田//1976年,肖刘湾的梁文涛/在这里上学读书/当副班长,光荣地加入少先队/参加生产队义务劳动/和王海成打架//现在,校舍不见了/我从城里回来/站在原来学校的操场上/我的同学在我的周围/他们是一朵一朵的棉花”(《齐桥小学》)。我感觉诗人一写到“肖刘湾”,经验的叙述和想象的展开就变得自然、顺畅,很平常的事物也变得耐人寻味。曾经的小学,现在的棉花田,故人来到原地,在想象中自然地恢复历史场景,记忆中的人和当下的“棉花”在诗中形成了充满意味的对应和互换。

      梁文涛的诗歌一再地写到这个村庄,这个村庄是他的出生地,记录着他个人的成长史,它当然地成为诗人初期写作的出发地。他写“肖刘湾”,是因为作为个人历史、自我形成的根基的精神故乡的那个村庄消逝了。这种和曾经的精神家园的疏离感有两个原因:一是“故土”已不再是故土。这是事实的一个方面,更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的改变,二十年了,时间无情地将世界“修改”,城市的崛起像虚构的梦境,作为个体生存的“我”也被“修改”,承受现代生存中的艰难与屈辱。在现代的城市中,由于自我的迷失,人对生活的感受往往是不能适应或满足于当下处境而期求有“在别处”的所在。在故乡和城市之间,诗人感到到处都没有自己的位置,在生存中,他处在一个“被悬置”的状态,真实的生存往往如同“梦游”。“肖刘湾”这个意象是把握梁文涛诗歌的钥匙,这个在地图上放到最大比例估计才能找到的小点,是梁文涛的故乡,但更是他诗意书写的原点,他似乎一下笔,情感和思绪就自动回到这个地方。在这里,我觉得梁文涛是一个稳重、自足的诗人,他已经不依赖大千世界的外在刺激来寻找诗歌的题材,让他内心涌动的永远是一个地方——那回不去的故乡。在抒写这个“故乡”的言语活动中,所有的当下题材、主体情思都被这个“肖刘湾”意象所吸纳。他似乎永远在写一首诗,但他又将一个意象写得如此丰富。

    三、中坚力量: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

    乡土诗的传统之外,“潜江诗群”的写作也呈现出题材、主题和技艺上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潜江诗群”的主体力量,这批1960年代出生的诗人,其写作的历史,与当代新诗的发展史是相应的。於可训先生还谈到:“这本诗集很丰富,不光是取材、材料很丰富,还有方方面面的元素;然后就是内容很丰富,情感很丰富;还有很重要就是:基本上把中国新诗近三十年来所走过的道路,所经历的探索,都汇聚到这本书里面了。里面看得出很多诗人有很多朦胧诗时代的一些影响,比如第一首诗,黄明山先生的《插入锁孔的声音》,这实际上是写一种瞬间感觉,或者一种下意识。人总是希望了解别人的秘密,在别人把钥匙插进锁孔的一瞬间,所激发出来的一种下意识的东西,这样一种很强烈的联想意识,这跟当年写朦胧诗那种风格是非常相近的。你说不清楚到底要写个什么,但又仿佛觉得这个东西很真实,是我们很多人在下意识活动中可能会有的,这种东西说不清楚,当时朦胧诗叫朦胧诗,很大程度上是望物生意。在这本书里面这首诗是很有代表性的,这本书里面看得出朦胧诗时代的一些痕迹和影响,而且是比较好的一些影响,通过意象来表达一种不是一句话说得清楚的诗歌意蕴。这种影响是这本书里有很多好诗的一个重要因素。”[3]

      这里提到的诗人黄明山,确实是“潜江诗群”的实力派诗人,他们这一批人,对诗群的存在与崛起,贡献巨大。除了这首《插入锁孔的声音》,黄明山另一首《钢琴》也很令人震撼:“巨大的静/从深处抓住我的谛视/思想伫立着/我已经做好聆听的准备……”“静”和“思想”这种抽象之物在这里被人格化,看得出诗人在想象上的气魄与技艺上的高超。另一位诗人王春平的作品,也值得关注。他的口语化写作,语言看似平白,但整体上却余味悠长,显出思想与结构上的功夫。批评家叶立文在谈到王春平的诗时说:“《春天去北京》:……我去北京有两种方式,前面讲对北京的一种感受;最后一段写到是否有雾霾,如果有,我就要带去口罩:如果没有,到了北京,我的呼吸也会变得谨慎。”这一句结尾非常精彩,这是面对体制、权利的一种反应。这种口语化写作,看似平白无奇,但是细读之下可以回味的地方特别多,包括他的《握手》:他人都跟领导握手了,有一个人没有跟领导握手,是因为刚干完活手很脏,领导反而记住了没有跟他握手的这个人……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潜江诗选》反映出潜江诗人不拘一格,诗情随心;传统新诗的乡愁模式在潜江诗选里面感受不到。”[4]

      《潜江诗选》由黄明山和让青主编,二人在潜江的文学史上,地位至关重要。“潜江的诗歌氛围,黄明山和让青,起到了源头性的作用,由他们再从80年代的文学社浪潮直到现在的‘诗98’,一直保持着,只在90年代中后期,比较沉寂些。但那几年,黄明山、柳宗宣、湖北青蛙、沉河、柴安平等的创作,依然在突飞猛进。期间柳宗宣凭一己之力,保持着与外地优秀诗人们的交流。后来湖北青蛙去了上海,柳宗宣去了北京,沉河在武汉,他们的创作,成了潜江诗歌飘扬在外的三面旗帜。新世纪初,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潜江诗人再一次掀起了诗歌创作的热潮,2003年大头鸭鸭创办了‘新汉诗’诗歌论坛,还有梁文涛、彭家洪、佳北、雪鹰、湖北青蛙一起出资与刘洁岷、陆陈蔚等合办《新汉诗》民刊,纸刊每年一期办到2008年,论坛办到2009年。论坛与纸刊都是开放性的、面向全国优秀诗人的,但潜江诗人组成的‘营盘’与潜江的主办地标识,得到了彰显,并通过这种开放性,让潜江诗歌得到了发展与传播。期间刘洁岷多次来潜江主持纸刊的编辑和改稿,对潜江的诗歌发展促进很大。接着是多点开花,漂泊多年后归来的杨汉年,开始了越来越日常、越来越扎实的写作;工兵在网络上获得了自己的突破与成绩;李昌鹏去了北京,写作视野更加开阔;杨华之、吴开展、周丛磊日趋精进。让青的强势回归与风格变化,新作迭出。还有一直在坚持个人化写作的黄明山、秀夫、雪峰、杨岱林、丁香结等等,历经新世纪头十年的洗礼,潜江诗歌又形成了一个热烈的氛围。”[5]可以说,没有这一批执着的诗歌写作者多年来的坚持,就没有今天“潜江诗群”的崛起。

    四、“后口语诗”的重镇

    在“潜江诗群”中,论到在风格上的独特性和技术上的现代性,不能不提魏理科(大头鸭鸭)。他可能是目前居住潜江、在全国范围内最有影响的潜江诗人。魏理科出道很早,初期出没于“诗江湖”网站,素来与韩东、杨黎、于坚、沈浩波等“民间立场”诗歌阵营关系密切。魏理科吸收了口语诗、废话诗的长处:用最直白的语言,来表达生命的感动、感慨或感触。这种诗作的风格是,诗作处处看起来平淡无奇,但整体上却明显地呈现出一种生活里的真实、一种生命中的感动。比如他的代表作之一《一个后湖农场的姑娘》:“巴士进入后湖农场时/一个姑娘上了车/坐在我前排左边的座位上/她十八九岁的样子/皮肤偏黑/穿暗红的T恤衫/半截裤和塑料凉鞋/圆脸、圆手臂/肩膀也是圆的/乳房坚实/个子不高,不胖/却显得壮硕/过早的劳动/把她催熟/已经适合生育/和哺乳/这个大地的女儿/眼望车的前方,有时/也扭头看下我/可能是感觉到了/我一直在后面看她。”

      魏理科的诗让我对口语诗、废话诗刮目相看,对写这一类的诗人充满敬意,他们的写作,要产生诗意,其实更难;因为这一类诗作的诗意,来自于整体,所以对遣词造句的要求,其实更高,不能滥用抒情的词汇,陈言套语更是禁忌,一切工作,要做到恰到好处、浑然天成。这是他的《大雪和乌鸦》:“把道路埋掉/掩盖事物的真相/一场大雪/却无法把乌鸦变白//风将它越吹越冷/更像一块铁//一只乌鸦/在世界洁白的脸上/留下污点//它仿佛是故意的。”这首诗的结尾很让人触动。但这种咏物诗的模式只是魏理科锤炼口语诗的诗意的一种方式。他更多的方式是锤炼诗歌整体的诗意,那种读完了你会心一笑又怅然若失的诗意。比如《给飘飘写信》:“飘飘是我QQ上的/一个MM/我常常爱呀爱的/对她乱说一气//她有时呵呵呵地笑/有时会生生气/如果我爱爱爱说多了/她就会很烦//因为她是个学生/读高二/上星期她说/你给我写封信来吧/我说好啊/昨天,她在QQ上留言:/信收到了,看了/全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鸭鸭,你是不是/已经不爱我了。”

      这几年,魏理科让我更肃然起敬的是他的理论文章,我发现他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对自己的写作有自觉的诗人,他对潜江诗歌的相关评论也日渐纯熟。他不是偶然地崛起于潜江、闻名于全国,原来他是一个在“诗江湖”厮混多年、目标明确(写口语诗)、有重大的野心(改造口语诗)的诗人,他称自己的诗作为“后口语诗”,并坦言自己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与不足:“我是觉得自己基本克服了口语诗曾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段子化的问题。口语诗更依赖叙述和叙事,但必须讲出诗意。很多口语诗只在讲段子,根本没诗意。只有‘实在’,缺少‘空虚’。二是自大的问题。即自我的真理化、圣人化和神话。我觉得好诗要彻底地摒弃个人英雄主义,诗人不是救世主,诗人不代表真理,诗人也不是道德模范。诗人只代表自己对语言的修炼以及个体的体验与感知。诗人要有担当,但更应该是对自己生活、命运与灵魂的担当,是向内的担当,而不是对外。要观照自身,写出自己的犹豫、摇摆、困惑、无奈、颓废、脆弱、叛逆、羞耻、隐秘而卑微的爱、反思、忏悔、追问等等,并由此来趋近人性的真善美。三是缺乏韵味的问题。很多口语诗太在乎一竿子戳到底的气势,语感和语式太简单化;有的太沉溺于琐碎的细节,诗歌打开的空间太狭窄;有的钟情于场景的描绘而宣泄过度,失去了诗歌的可玩味性;有的主观意图太明显直白,没有一点料峭和崎岖,导致没有可发散的意味。”[6]

      魏理科对诗歌的抱负、对自己写作的自信及谦虚、愿意为诗歌付出的精神,让我特别佩服。我常常想:他不是和我一样,有自己的生计要去努力的人么?为什么他孜孜不倦于诗歌?也许,这就是“潜憨子”的一种典型吧。与魏理科有关,“潜江诗群”中渐渐有一批写“后口语”的诗人,其中王春平、王威洋、灰狗等人的成就较为突出。我相信,潜江会成为中国“口语诗”写作的重镇。

    五、“80后”、“90后”诗人的崛起

    “潜江诗群”“70后”中的柴安平、工兵、李昌鹏、彭家洪等人,也是实力不俗。而“80后”女诗人黍不语,也常常为批评家称道。大头鸭鸭说:“她的诗干净、向内,情感充沛又明暗有度,意象简洁而敏感疼痛,一出现就是高水准。”[7]《在梦里我曾轻轻哭泣》:“多么幸福。昨夜的梦里/有人拿大好年华/与我相爱。有人以身冒险/赐我中年的伤痕/与羞辱//有人在月下轻拍海浪/有人往森林寻觅虎影//所有的面孔陌生而清晰/我回到乡下,在父母面前/痛陈哭泣//那个一生跟着月亮/走丢了的孩子//多么幸福。在梦里——//我是悲伤的我。羞耻的我/爱恨的我//我是老年的我。少年的我/现在的我//我为这么多的我,在黎明/到来时,止不住/轻轻哭泣”。黍不语的诗大都是爱情诗,她的诗里无许多女诗人喜欢的大尺度(哭泣、性、虚无、绝望、颓废等),确实在整体上显得干净、简洁。如果说在别人那里,故乡是“乡土”,在黍不语这里,那个想象中的“爱情”才是故乡,她把“爱情”变成一种抒情的机制,产生了丰富的个人话语。她的“爱情”里边那个爱的对象,比一般的男女之爱要丰富、深沉得多。

      “90后”诗人王威洋目前也非常活跃。《吻别》:“他们分开时/他亲吻了她/腰微微弯曲/手抚摸着/她的头,很小/她也作出回响/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里/他们需要戒掉/各自的鸦片/投入到/另一种状态。”《去隆起的乳丘》:“我要从平地/通往隆起的乳丘/我不了解她/也不曾抚摸过她/只听说过她很白皙/我的手掌可以/刚好一把捏住/只是,我已经习惯了/故乡的母乳,那一对/土得掉渣的乳/还有,看着我离开/依依不舍的乳。”魏理科说:“他有自己的食谱与来路,倾情于电影与绘画,诗写得像‘一匹野马飞奔过来’,纵横捭阖、横冲直撞、原力觉醒、荷尔蒙飞扬。他的戏谑与幽默、荒诞与嘲讽,有些黑色幽默、有些超现实主义,直指存在的处境。他的语言有很内在的控制力,放中有收,弦外有音,朝向灵魂与深邃的人性。写得智慧、本色、质朴、勇敢,洋溢着自由精神。”(王威洋微信公众号“王威洋∣2016年春季诗歌精选·大头鸭鸭的推荐语”)。我觉得这个1992年出生的男孩在诗歌中已经非常成熟,他的诗确实有粗砺的风格,完全不是温柔的乡土诗,也不是看似平淡的口语诗,在性与爱、城市与乡村、爆裂的情感与温柔的叙述之间,他在努力地克制,使诗歌在粗砺的情感与平静的叙述之间,有一种张力。魏理科说的那个“横冲直撞的野马”形象也许并不是全部。

      《潜江诗选》表明,从1940年代、1950年代、1960年代直至1990年代,每一个年代出生的诗人都有人活跃在今天的潜江诗坛,在写作的队伍方面,他们真是代代相传,文学氛围极佳。不仅如此,新世纪以来,潜江诗坛有意识地与外界交流,除了本地的诗人走出潜江之外,他们也努力让外面了解潜江、邀请国内著名诗人来潜江交流。这几年,韩作荣、于坚、韩东、杨黎、周亚平、余怒、沈浩波、宇向等国内著名诗人均来过潜江,其中有些人来过多次。潜江与武汉的诗坛交流自不必说,潜江与周边的荆州、宜昌各地的诗歌交流也甚频繁。我想:也许正是文化传统、地域性的性格特征、当代的诗歌氛围、一批又一批诗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与当代诗坛的交流等等原因,造就了今天“潜江诗群”的崛起。

      荣光启: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注释:

      [1][3]於可训2016年6月24日在“《潜江诗选》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诗选此次未收录鲁西西作品。

      [4]叶立文2016年6月24日在“《潜江诗选》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5]魏理科:《平原的歌唱:“诗歌潜江”评述》,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821ce0102vlu4.html。

      [6]大头鸭鸭:《我的“后口语”诗歌写作》,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821ce0102vfx9.html。

      [7]魏理科:《平原的歌唱:“诗歌潜江”评述》,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0821ce0102vlu4.html。

      本文标题:论“潜江诗群”的崛起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0934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