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以文化视野观照微型小说创作

  • 作者: 金山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223
  • 赵淑萍

      近些年,我担任学校《大学语文》公共课教学。在上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和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中的《苏七块》《酒婆》《好嘴杨巴》等阅读欣赏课时,我有一种担忧。晚明的张岱,少时锦衣玉食、声色犬马,国破家亡后,心性、心境大变。在上下一色的白中,深感宇宙之浩瀚和人之渺小,这种苍老而又豁达的心态,那些年轻的学生能体味吗?冯骥才的《俗世奇人》,那完全陌生的地域和年代里的市井人物,当代的大学生能接受吗?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都显示出了浓厚的阅读兴趣。甚至有学生说,散文《湖心亭看雪》,何尝不是一篇微型小说?寥寥数行,奇峰突起,善用曲笔,在最简约的文字中完成起承转合。而且,在对《俗世奇人》之《酒婆》的分析中,学生的发言尤其热烈。有说酒婆是真正爱酒、懂酒之人的;有说“真作假时假亦真”的;有同情酒婆,而觉得这世间看客之冷漠的;有说假酒害死人,联系现实呼吁打假的……一篇微型小说,居然给人那么大的阅读空间。于是,我深深感到,无论相隔怎样的时空,只要写活了人物,写出了独特性及永恒的人性,就会立于不败之地。

      冯骥才和汪曾祺的笔记体小说,可说是当代传奇性和生活态的微型小说的两个典范,且都以文化的视角切入。《俗世奇人》中的人物,三教九流,大都身怀绝技,如“刷子李”“泥人张”“神医王十二”,以及鉴画的“蓝眼”、专门钓鸡的“活时迁”等;有通过人物彰显一种民间智慧的,如巧嘴的杨巴、深谙送礼之道的陈四、破了“黄金指”损招的两位津门画家等;有反映世态人情人性的,如《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刘道元活出殡》《死鸟》等。总之,《俗世奇人》一在于“奇”,二在于“趣”。奇,天津卫本是水陆码头,居民五方杂处,“燕赵故地,血气刚烈;水咸土碱,风习强悍”,各色人物怪异、任情任性。“趣”乃在于先生文风的风趣、幽默,那文白夹杂的语言、说书人的姿态和腔调,机敏活泼,开合自如。而书的一版再版,经久不衰,还在于冯先生以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修养来打底。先生“文革”时曾做过工人、业务员、教师,接触了大量社会底层的人。他又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和悲悯情怀对人情人性进行观照。人性善恶,世间曲直,先生凭一支生花妙笔,娓娓道来。且大多时候并不点破,给读者留白,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思考。

      再说汪曾祺先生,在他逝世20周年(2017年)时,曾有很多作家、学人撰文纪念,其中,大家异口同声,说得最多的一句就是“永远的汪曾祺”。汪先生的文学成就,是由中篇《大淖记事》、短篇《受戒》和微型小说《陈小手》来共同奠基的。三十多年过去了,“陈小手”这个人物就是中国小说画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熠熠闪光。当然,汪先生还有《鉴赏家》《护秋》《打鱼的》《钓鱼的医生》《捕快张三》等诸多名篇被微型小说作家们奉为圭臬。

      這两位,是作家,也是文化大家。他们一直珍爱微型小说,创作微型小说。他们以文化的视野和情怀来观照微型小说,从“小”中写出了博大、深远。

      一篇微型小说之成功,要有令人感到清新的生活内容、体悟和独特、新颖的细节。要做到这一点,作家必须深入生活,用自己的一双眼睛去观察、去发现,不能总坐在书斋里,从文本到文本。也不能总是编故事,虽然,微型小说要讲好故事,但故事性也要立足于现实生活,不能生编硬造。当我们涉足更广阔的生活领域时,会看到更多性格、阅历、涵养迥然不同的鲜活的人物,会发现一些珍贵的细节。同时,我们要有一种开阔的文化视野,对身边的这方地域或熟悉的人和事,去挖掘、提炼,写出“一个时段的地域人物的共性”。正如沈从文之于湘西、莫言之于高密东北乡、贾平凹之于商州,作家们都有自己的一方乡土。在微型小说领域,孙方友的陈州系列、谢志强的沙漠系列、刘建超的老街、相裕亭的盐河系列、张晓林的书法菩提等,都是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域和拥有的学养、资源,把素材挖深、挖透,而有了集束效应。一些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如《芒果街上的小屋》《米格尔大街》《大眼睛的女人》《我的小村如此多情》等,各自分别由几十个短篇构成,这些短篇分则独立成篇,是一篇篇微型小说,组合在一起,又构成一轴完整的描述风土人情的画卷。在今天,我们提倡微型小说的创新时,不妨提倡以微型小说的轻盈玲珑的文体,集腋成裘,从而承载起长篇的容量。

      记得很长一段时间,我热衷于为本地报刊做人物专题。这些人物,涉及本土不同的文化艺术领域,如文史、书画、戏曲等,我希望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人物的接触,开阔视野。当时,我身边的一些朋友颇有非议,说做这类纪实性专题吃力不讨好,荒废了微型小说的创作。但是,我的初衷却是积极寻找微型小说创作的题材,当然,这里要处理好的是时间分配的问题。从中我发现、拥有了不少细节。比如,我认识一位专门画虎的画家。按理说,“猛虎下山”,饥饿的虎下山觅食时,是最凶猛的,也最有气势。但他告诉我,领导来买画,都是要上山的虎,他们不喜欢下山之虎。还有一次,他把自己认为画得最好的一幅老虎卖给熟人。那是一只听经的虎,好像得了禅意,格外驯良温顺。但是,熟人却不领情,说这张不好。最后,凡有熟人来,他把所有的画摊开,让熟人自己挑。一日,他悄悄指着离去的那位,笑着对我说:“他把我最差的那幅画挑走了。”原来,熟人挑的是最硕大的一只老虎。由画虎,我想到当下的廉政建设。所以,后来有了微型小说《原形》。又如,我在采访一位戏曲名家时,他告诉我,塑造人物,他总要设计一个细部的动作。如在演一位憨厚的、知恩图报的企业家时,他设计了一个时时挠后脑勺的动作;而在演一个刁钻的、城府很深的师爷时,以阴阳怪气的咳嗽声为标志。我突然想到,不仅是文学创作,任何艺术,都要深入细部,艺术规律是一致的。我们创作微型小说,应以文化的视野去观照,把微型小说置于大的文化背景下,而不仅仅囿于讲好一个故事,运用一些技巧。

      《文艺报》曾登过一篇文章,提出“制约小小说发展的根源,是深埋在作者意识中的‘小。”且不说那些微型小说(小小说)发展史上的名家,像王蒙、铁凝、莫言、陈建功、阿城、迟子建等以别的写作门类为主的作家,都有非常出色的微型小说,为什么他们偶尔兴趣所致,就出手不凡,好评如潮?因为他们的视野和格局,知道怎样以小见大。微型小说要讲好故事,在讲好故事的同时要讲究思想意蕴。让读者享受快捷、轻松、愉悦的阅读之旅的同时也给他们一些耐得起咀嚼的东西。所以,作家的视野、眼光、情怀很重要。要提高这些,就要到汪洋恣肆的文化中去汲取营养。

      本文标题:以文化视野观照微型小说创作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1430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