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洁
低音提琴自身体积相对较大,演奏时发音显得低沉,用于独奏时可以获得特殊的音响效果。但是在实际的演奏当中,低音提琴的音色很容易受到姿势、速度、指法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实际音色效果与心理预期发生偏差。因此,演奏者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掌握正确的技巧,并在实践当中加以运用,才能通过低音提琴演奏更好地展示音乐作品的魅力。
一、低音提琴发音特点
(一)音量特点
由于低音提琴音色偏低,因此很容易被人忽视。事实上,在运用西方乐器进行演奏时,音高变化与乐器表现效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演奏时,首先要注意固定好把位,然后再固定接触点,若演奏时音高变化太过频繁,还需要快速地切换把位。在运用低音提琴演奏乐曲时,需要通过弓子对发音点进行控制。发音点一旦改变,音量同样也会变化。通常情况下,发音点离琴码触弦越近,音量也就越大,演奏出的音色也会愈加明亮;反之,发音点离琴码触弦越远,音量就越小,音色听上去便更加低沉。低音提琴的发声点应当位于指板与琴码之间的1/2 处,演奏时需要结合乐曲表现的需求,对发音点进行调整。当采用低把位进行演奏时,发音点的位置需要尽可能靠近指板;把位较高时,发音点的位置则应当尽可能靠近琴码,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音量进行调节。[1](二)音准特点
与其他种类的西方弦乐器相比,低音提琴换把演奏难度较大。因为低音提琴体型更为庞大,琴弦较粗,而且更长,采用低把位进行演奏时,每根琴弦上最多只能发出一个全音。所以在演奏过程当中必须快速地换把,从而导致演奏难度增大。因此,对低音提琴演奏而言,换把是一种重要的技巧,会直接影响乐曲的音准。此外,低音提琴的琴弦通常都比较坚硬,必须用力拉紧才能发出琴音,从拉动琴弦到发出琴音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换把时速度一定要快。换把时如果距离太大,或者音程跨度较大,演奏时音准方面容易出现失误,演奏者必须合理地运用手指加以控制。比如可以通过手指的张弛和拉琴时的力度,更好地调节音准,确保演奏出的乐音符合要求。(三)音色特点
低音提琴一般包括四根琴弦,即“G、D、A、E”四弦。琴弦不同,则音色效果也不一样。其中,“A”弦发出的声音类似于铜管,音色浑厚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E”弦音色饱满,但偏弱,让人感觉较为神秘,更容易与其他乐器进行组合。“D”弦音色比较黯淡,具有更强的附属性。“G”弦音色明亮,具有较强的质感,适合演奏富于变化的音乐旋律。低音提琴演奏者要认真分析每一根琴弦的具体发音特征,实际演奏时才能结合乐句本身的需求,选择恰当的琴弦进行演奏,以便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的内涵。二、不同演奏方式下低音提琴音色效果
(一)拉奏音色效果
拉奏即通过弓毛与琴弦之间的摩擦发音,也是低音提琴最基本的演奏方法。[2]在拉奏时,不同的弓及用弓方式都会导致琴音出现差异。通过拉奏发出的琴音优美动人,丝毫不显滞涩,具有极强的穿透性。但在演奏的过程当中,演奏者还需要结合乐曲特征及情感表达的需求,挑选恰当的弓进行拉奏,才能通过低音提琴更好地展现乐曲的精髓,获得完全不同的音色效果。此外,演奏者还要注意,特殊音色与优美音色一样重要,都能够塑造出鲜明的音乐形象。因此,演奏者一定要熟悉拉奏时弓的类型,以及用弓方式对音色的影响,才能在演奏时灵活地运用。(二)击奏音色效果
击奏即在演奏低音提琴时,通过手指或者弓把敲击琴板发音,这种方式发出的琴音一般较为嘶哑,急促,但是富有节奏感。在演奏音乐时,演奏者可以结合歌曲的特点及需要呈现的音乐效果,恰当地运用击琴的方式。以《行星组曲》为例,在演奏时通过弓杆击弦的技巧,来表现激昂的情节,营造出极度紧张的氛围,表现战争等激烈的场面时,音乐演奏的效果能够达到最大化,给人一种热血贲张的感觉。(三)拨奏音色效果
拨奏即以手指拨动琴弦的方式演奏发音,这种方式获得的音色效果比较明亮,余音能够持续较长时间,能够产生较强的共鸣感。[3]但在弹奏高音部分时,发出的音色稍弱,厚度明显不足。拨奏一般用于演奏交响乐,具有稳定乐曲节奏的作用,还可以丰富音响效果。比如演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曲子时,恰当地运用拨弦,可以让听众脑海中浮现出马队缓缓从远处走来的景象,从而更好地通过音乐展现出生动的草原风光,使听众充分感受乐曲的魅力。(四)特殊演奏音色效果
低音提琴与其他弦乐器一样,都可以通过加装弱音器的方式来改变音色效果。弱音器是一种安装在琴码之上,使音色发生变化的装置,在乐谱当中通常标注为con sordini或者avecsourdines。比如威尔第所创作的音乐歌剧《奥赛罗》,其中有一幕戏是主人公因为嫉妒心作祟,完全失去理智,出手杀害了自己的妻子。乐曲主要采用低音提琴演奏,并且需要加上弱音器。经过弱音器调整之后的音色显得更为深沉,给人一种强烈的压抑感,营造出紧张、愤怒、悲伤的氛围。再比如歌剧作品《阿依达》,其中有一段低音提琴的独奏,需要加上弱音器。经过弱音器调整之后,音色略显滞涩,弥漫出无法形容的悲惨氛围,充分地体现了主人公内心的痛苦和绝望。此外,在低音提琴演奏当中,还有一些技巧也能演奏出特殊的音效:比如,通过弓子摩擦用手捏住的琴弦,可以发出类似于女子哭泣的声音;通过琴弦击打指板可以发出马鞭的声响……以上种种特殊音效对低音提琴的音色运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器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演奏者开始不断探索新的演奏方法及不同的音色效果。他们成功地打破了低音提琴在声音方面的限制,在乐队合奏及独奏当中尝试运用新的音色效果,极大地增强了低音提琴演奏的活力。[4]相信随着声乐理论的完善及低音提琴演奏技术的进步,低音提琴的音乐表现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挖掘出更多新的音色效果。
三、低音提琴演奏实践中音色的把握技巧
(一)通过运弓方式控制音色变化
在运用低音提琴演奏乐曲时,握弓姿势与音色效果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演奏者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握弓:一是德国式握弓,二是法国式握弓。采用法国式握弓姿势时,右手手掌一般朝下,手指要保持自然放松,拇指的位置应当放在与中指相对应的1/2 处,其他四根手指呈横向并排放置。在演奏时手腕可以沿着水平方向快速地移动,还可以通过食指增压的方式提高音量。握弓时不可太紧,也不可太松,太松就会导致杠杆力失去控制,难以振动琴弦发声;太紧手部会显得僵硬,一段时间后右手就会感觉酸痛,而且难以完成高难度的动作,包括顿弓、连续顿弓以及跳弓等。演奏者在通过运弓控制音色效果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右手手臂要尽量保持自然,力量从大臂过渡到小臂上,手腕的部分不能朝下压。二是当运弓进行到弓根的位置时,手臂所有的力量都会集中在弓根处,容易导致音量突然增强,而处于弓尖位置时,音量会明显下降,当弓子逐渐转移到上半弓时,需要恰当地借助杠杆力,增大食指上的压力,使音量保持平衡。(二)通过触弦控制音色变化
在演奏实践当中,如果想获得比较稳定的音色效果,弓子和琴弦之间应始终保持90°左右。但是由于低音提琴自身的构造不同于其他乐器,弦与弦之间的距离较大,特别是在演奏一些比较复杂的乐段时,需要迅速地转换把位。因此要想保持稳定的音色确实存在难度,演奏时要注意结合乐曲的特点,不断调节发音点,才能获得理想的音色效果。由于不同的弦其粗细也不同,演奏时也会发生变化。比如在采用拇指把位进行演奏时,需要根据音区的变化调整触弦点,演奏的音区越高,触弦点离琴码的位置就越近,余振的效果也就愈显著,从而获得更好的演奏效果。在实际演奏过程中,弓毛接触琴弦的面积大小也会影响音色效果,接触面增大时,音量会升高,音色听上去更加浑厚,所以弓杆应当尽可能朝着上方倾斜,弓毛叠加的数量会因此增多,从而增强音色的效果。要想运用低音提琴充分地展现乐曲内涵,不仅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准,还要注意体现乐曲自身的特色。即使是演奏相同的音,也要考虑乐曲表现的实际需求。通过不同的触弦方式,表现出或浑厚或缥缈的音色,从而灵活地运用触弦的技巧调节音色效果,增强作品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