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谁发出的琴声?

  • 作者: 月读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010
  • 贵贤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琴声从哪里来?从琴上来吗?为什么它不动的时候没有声音?从指尖上来吗?没有琴,能发出琴音吗?

      这个问题是北宋的苏轼提出的,是在《琴诗》里发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主观意识对客观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没有琴,何来音?要想发出琴音,关键在“琴”。这是客观物质决定主观意识。

      中国古琴有着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初为五弦,汉朝起定为七弦。古琴由一块桐木面板(也有用其他松质木材)和一块梓木底板(也有用其他硬质木材)胶合而成,外表髹以中国大漆。琴宽的一端为头部,下面有七个可以调音的小轴,叫作“轸”,琴面外侧嵌有十三个小圆形的标志,叫作“徽”,用以标记音位。琴面系弦七根,外侧至内侧由粗至细,横置于琴桌上,右手拨弹琴弦、左手按弦取音,便可弹奏出美妙琴音。

      古琴位列四艺——“琴棋书画”之首,历来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中国有名的古琴,像周代的号钟,传说伯牙曾弹奏过;春秋时期的绕梁,今人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语;西汉的绿绮,是著名文人司马相如弹奏的一张琴;东汉的焦尾,是东汉文学家蔡邕亲手制作的一张琴。

      仅有琴,没有琴师的弹奏,又何来琴声?这是主观意识对客观物质的反作用。高水平的琴师借助琴弹奏出天籁之音。《荀子·劝学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的话,可见当时人们对伯牙琴艺的赞许。李白有《听蜀僧濬弹琴》诗,其中“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历来受到推崇,被认为是表现琴艺的佳句。

      天籁般的琴声,既在琴,也在指;不全在琴,也不全在指,而在于二者的完美融合。没有琴的客观存在,不会有美妙的琴声;没有琴师对音乐的精通与高超的演奏技艺,同样不会有悠扬的琴声。诗人以琴为喻,说明了一切高超艺术的产生都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物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作为领导干部,于实际工作中,应该学会“弹琴”。首先是要认清客观形势,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党中央的精神保持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取,努力奋斗,尽到“人民公仆”应尽的职责,从而弹出完美的“琴声”。切忌不顾客观实际,没有统筹规划的随意行动,那样只能是一意孤行的“乱弹琴”。endprint

      本文标题:谁发出的琴声?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3615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