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子产不毁乡校颂

  • 作者: 月读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304
  • 〔唐〕韩愈

      我思古人,伊郑之侨b。以礼相国,人未安其教。游于乡之校,众口嚣嚣。或谓子产:“毁乡校则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夫岂多言,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维善维否,我于此视。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既乡校不毁,而郑国以理。

      在周之兴,养老乞言c。及其已衰,谤者使监。成败之迹,昭哉可观。维是子产,执政之式。维其不遇,化止一国。诚率是道,相天下君。交畅旁达,施及无垠。

      於乎d,四海所以不理者,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

      (《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三)

    注释:



      a 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外交家。他在郑国执政,整顿了国家的政治秩序,并从大局出发,虽损害了贵族的利益,却使百姓得到好处,因而受到人们的

      歌颂。乡校:指西周、春秋时设在乡的学校,也是国人议论政治的地方。子产不毁乡校一事,见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子产治理郑国的一大功绩。

      b 伊:句首语气词。 ? ?郑之侨:子产名侨,是郑穆公之孙。

      c 养老乞言:周朝兴盛的时候,曾奉养一些年老而有声望的人,让他们提意见,帮助国君把国家治理好。《诗经·大雅·行苇》序:“周家忠厚,仁及草木,故能内睦九族,外尊事黄耇,养老乞言,以成其福禄焉。”

      d 於乎:同“呜呼”。

    大意: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个就是郑国的子产。(他开始执政的时候),用礼来治理国家,大家却不理解他的策略。来到辩论的场所——乡校,众人议论纷纷。有人对子产说:“毁掉乡校,议论就停止了。”子产说:“有什么可担心的呢?可以把它变成好事啊。哪能说是议论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见啊。对的,我们就采纳;不对的(或者可能把事情搞坏的),我们就防止。是好是坏,我们就(从众人的议论中)观察一下。河流不能堵塞,言论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国家就要衰败了!”乡校没有被毁掉,而郑国被治理得

      很好。

      周初兴盛,(是因为)奉养年老有德之人,听取他们的意见。(周厉王)衰败,是派人监视提意见之人的结果。成功失败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来。这子产啊,执政的方式(很难得)。因为其难得,才能治理好一个郑国。如果真的都用子产执政的方式,帮助天下的君主,(那么天下就能)政通人和,达到无限。

      哎!天下没有治理好,(是因为)只有君主没有贤臣啊。谁能继承子产之风呢?我思慕古人。

    【点评】



      唐德宗时,发生了太学生薛约因进言而得罪当权者的事件,由此引发了一场风波。贞元十五年(799),薛约被迁往连州(今广东连州),国子司业阳城十分同情薛约的遭遇,亲自为他设宴送行,于是被视为偏袒罪人,贬为道州刺史。此事发生后,二百七十位太学生来到朝门请愿,要求留下阳城,他们的奏疏因被官员阻挡而未能送上。这种做法引起了许多正直之士的不满。就在这年,作者以徐州节度使张建封僚属的身份来到京城,写下了这篇文章,借咏叹春秋时期郑国贤相子产不毁乡校之事,提出治国从政当以古人为借鉴,做到广开言路、虚心纳谏、了解下情。

      文章第一段对“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做了叙述,中心思想是“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下塞上聋,邦其倾矣”這四句话。第二段举了反面的例子,就是《国语·周语》中著名的周厉王监谤之事。可能子产就是吸取了周厉王失败的教训,才悟出了乡校不可毁的道理。最后一段,韩愈有感而发,“四海所以不理者,有君无臣。谁其嗣之?我思古人”,作者以为天下之所以得不到良好的治理,就在于没有称职的良臣。因此,他对子产这样的贤能之士特别怀念。明代文学家茅坤曾言:“子产之识远,故不毁乡校;退之(韩愈字退之)之思深,故为颂。”

      当然,历史的经验证明,国家的有效治理,不能只靠圣君贤相,更要有健全的政治和法律制度,要做到上通下达,要让社会上各方面的不同意见及时表达出来,通过实践和比较,找出正确、合理的从政方式和策略。

      (海涛)

      本文标题:子产不毁乡校颂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38716.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