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芳
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与社会进步,我国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76亿人,占总人口的12.6%。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诸多挑战,老年人康养问题已逐渐进入公众视野。本文从儒家视角出发,探求儒家文化中蕴含的饮食、起居、尚德等康养智慧,以此思考老年人康养问题。
一、康养的内涵
康养是诞生在新时代中国老龄化社会的特殊概念。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显示,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持续加深,65周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越来越大,2035年到2050年会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康养概念的诞生对积极、理性、客观地应对人口老龄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康养的内涵
迈入老年,康养、医养、护养是老年人大体要经历的三个阶段。康养是一个人迈入老年阶段所要经历的第一关。在健康状况方面,康养是指刚刚离开工作岗位,身体仍相对健康,具备健全的生活能力,是进入医养阶段之前的阶段。从社群关系方面看,康养是指逐步脱离以工作为核心的社群,“朋友圈”急剧缩减的阶段。在这一阶段,老人身体康健,无大的疾患,能够对自身的身心健康进行积极的管理,因而谓之“康养”。医养是迈入老年门槛后的第二个阶段。在健康状况方面,医养是指老年人已有不少疾病,尤其是慢性病,日常生活以医疗为主。在社群关系方面,医养是老年人交往的社群以家庭成员、亲朋好友和医患关系为主的阶段。护养是老年人一般要经历的第三个阶段。在健康状况方面,护养已进入身体失去部分生活自理能力,需要专人看护的阶段。在社群关系方面,护养阶段的老人的社交范围进一步缩小,与家人和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成为社交的主体内容。在老年生活的这三个阶段中,康养阶段尤为重要,它对老年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进行健康管理、延缓进入医养和护养阶段、缩短医养和护养时间有着重要的作用。(二)康养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康养涵盖着健康、养生和养老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交融互促,共同构成康养的丰富内涵。康养包含着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内容。在生理方面,康养从饮食、运动、穿衣、居住等方面进行健康管理,以达到拥有可持续健康的目的。在心理方面,康养追求平和自然的心境,使身、心和谐发展,丰富生命的体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证明,心理对于一个人的生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积极正向的心理状态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消极、悲观等负面心理因素会诱发人的多种疾病。在以精神促身体,使身心协同发展方面,儒家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文明特有的康养智慧。二、儒家文化中的康养智慧
(一)饮食有节
儒家文化倡导饮食要有节制。所谓节制,这里是指既不能不加以甄别地滥食,也不能为贪一时口腹之欲而暴饮暴食。儒家文化倡导“君子食无求饱”,作为君子,饮食不可一味求饱腹之感,有所节制才有利于健康。饮食有所节制是儒家文化中重要的饮食观念。1.饮食卫生。儒家文化讲究入口食物要卫生,具体来讲有“九不食”。《论语·乡党》中讲,鱼肉败,色恶,臭恶,失饪,不时,割不正,不得其酱,不吃;沽酒市脯,不吃;饭后姜食,不多吃。具体来说就是,霉烂的谷物,腐烂的鱼和肉,不吃;虽然还没有腐坏,但颜色已有所败褪,或味道已发生变化的食物,不吃;料理不恰当的食物,不吃;还没有彻底成熟或不合时节的食物,不吃;割得不方正的肉,不吃;食肉而不配酱,不吃;从街上买的酒和肉干,恐不洁净,不吃;姜可以去秽恶,每次饭后姜不撤,再吃一些,但适可而止,不贪吃。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腐败之物,不吃;第二,颜色不新鲜的食物,不吃;第三,味道不新鲜的食物,不吃;第四,烹煮不当的食物,不吃;第五,不合时令的食物,不吃;第六,敬意不至,不吃;第七,不合乎礼,不吃;第八,不洁之食,不吃;第九,姜虽好,不贪吃。此“九不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于饮食卫生的注重。此外,《礼记·曲礼》讲“共饭不泽手”。古时,人们用手吃饭,此处强调大家一起吃饭时手上不要有汗,注意手部清洁。今天,生物科技已充分发展,细菌病毒的概念已深入人心,病从口入的道理不讲自明,老年人抵抗力较弱,饮食更要注重卫生。
2.营养均衡。《论语·乡党》中讲,“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意思是,席上色味鲜美的肉虽多,要谨记肉不能当主食吃,饮食应当以用谷物做的饭为主。此处强调饮食应注重肉食与主食的搭配,注重营养均衡,尤其是勿要贪食肉类。《黄帝内经》中讲:“兹食肥甘,足生大疔。”意思是饮食中的肉量如果不加以控制以致食肉过量,就会使人患疮疡类的疾病。现在不少老年人所患的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与不加节制的饮食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文化中食有所节的饮食原则对老年人在康养阶段的饮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3.饮酒有度。“唯酒无量,不及乱。”在儒家文化里,酒可以饮,但强调饮酒要有度,不可失了神志。《论语·子罕》中“不为酒困”也是此意。诸葛亮在《又诫子书》中也曾讲过,在宴席上饮酒,这是礼。但宴席结束,就应“礼终而退”,若想再饮一点也可以,但不可喝醉。其意主要是强调,一方面酒具有社交功能,另一方面酒也具有养生功效。但无论是社交还是养生,都要适度才好。酒入微醺,高朋畅谈和乐,身心愉悦,这才是古人饮酒的境界,也是儒家“不及乱”的饮酒原则。如今,交际应酬中多数需要喝酒。但酒伤肝,酒精肝、肝炎、肝硬化是当今老年人康养的大敌。儒家文化倡导的饮酒有度,对于今日老年人饮酒一事当有所启发。
(二)起居有度
儒家文化强调起居有度,倡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古人常讲“食不语,寝不言”,何意?从字面上看,意思是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不要讲话。从其蕴含的思想内容来看,结合当今的生活状态,我们不难从中得出一些启示,比如要在繁忙、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慢下来,静静享受食物的美、夜晚的宁静,调节身心,促进身体健康。1.居住简朴舒适。儒家文化提倡简朴舒适的居住环境。《论语·述而》中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即便是吃粗茶淡饭,喝冷水,把自己的胳膊弯曲起来作枕头,依旧恬然快乐。这给老年人康养的居住环境设计提供了借鉴。
2.穿衣冷暖相宜。儒家文化强调穿衣要冷暖相宜,在合乎礼仪的前提下,强调舒适。《论语·乡党》中讲:“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炎热夏季,为求凉爽,孔子要穿粗的或细的葛布做的单衣。而到了冬季,则要穿“衣”和“裘”,如“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这样既保暖,又美观。因此,在穿衣方面,儒家强调在合乎礼仪的基础上追求舒适、冷暖相宜。老年人的康养是进入老年生活的第一关,穿衣冷暖相宜是避免生病的一道关键屏障,尤值得老年人注意。
3.行事戒得戒欲。儒家强调老年人要对欲望有所节制,对“得”毋看太重。孔子曾讲,君子在青少年时期,身体仍在发育成长,要戒色;在壮年时期,血气方刚,要戒斗;在老年时期,血气已衰,要戒得。朱熹解释:“得,贪得也。”由此可见,步入康养阶段,老年人要养生之血气,戒得戒欲,不贪得,不患得患失,方得长寿。
(三)品德高尚
儒家文化认为,有高尚品德的人可得长寿。“大德者必得其寿”“富润屋,德润身”。在儒家文化中,寿与德是分不开的。有大德之人,身心愉悦,可得长寿。这就是儒家文化中长寿与品德的密切关联。1.仁者寿。《论语·雍也》讲:“知者乐,仁者寿。”智者喜见水,仁者乐见山,山水均为自然。智者喜欢动,仁者喜欢静,动静总相宜。智者悦乐身心,仁者延年益寿。由此可见,寿,离不开寄情山水间的豁达、内心平和处的仁爱。何为仁?朱熹道:“仁者安于义理。”“静而有常故寿。”董仲舒认为,仁者之所以能够长寿,是因为外无贪念而内心清净,心境平和、中正,故而能够以天地万物之美而养其身。一个人做到了“仁”,也就做到了“不忧”,不忧就是乐。孔子称赞颜回生活得快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概念。“仁”起源于孝悌。《论语·学而》讲“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以看到“仁”是以孝悌为开端的,能做到仁的人必是一个能做到孝悌,注重家庭关系和谐的人。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从自身出发,“仁者”要力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前者讲,不要把自己不想做的事强加给别人,后者强调说自己能立身处世也要让别人能入世立身,自己飞黄腾达也要想着别人能如此。朱熹讲:“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仁者,于己内心和平中正,于人推己及人,故而君子不忧不惧。康养追求的,正是健康和谐的家庭,生活本身的快乐,心无忧虑,坦然豁朗,致身体之长寿。
2.和者寿。“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一个人的内心有喜怒哀乐等多种情绪,若能做到隐而不发,就是做到了“中”;如若能有所节制地表现出来,称作“和”。内心的欣喜与愤怒、欢乐与悲伤能够阴阳调和,以致中和,而后以不伤人伤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是康养的基础。心理与生理密不可分,心理状态的中和平顺有助于生理健康。相反,如果不能控制情绪,使之生、发没有节制,必然使心理状态失去平和,有害生理健康。康养追求一种身心和谐的状态,既不大喜大悲,也不冒失或怯懦,讲究凡事循序渐进,以实现“和者寿”的目标。
《论语·卫灵公》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和”在处事中是“求诸己”的。君子是追求高尚品德的人,每逢遇到困惑,总是先反躬自省,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那些没有追求的小人,遇到困难总是撇清自己,怨怼别人。“求诸人”是自己想要,却要求别人去做。“求诸己”是自己想要,就自己去做,自己去争取。步入老年,很多精神需求无法得到外界主动及时的满足,不少老人倍感孤独,甚至产生忧伤自怜的情绪。但“求诸己”恰恰彰显了一个人在求“和”方面的主观能动性,自己想要的就积极去争取,创造条件去满足。康养阶段的老人具有完全的行为能力,不应一味等待被满足,而应积极主动作为,为满足自身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创造“和”的条件。
《孔子家语》中说:“若夫智士仁人,将身有节,动静以义,喜怒以时,无害其性,虽得寿焉,不亦宜乎!”“和”者,动静结合,静或动须有节制。极端的“动”或极端的“静”是儒家不提倡的。现代老年人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动静相结合的运动方式为最佳。太极拳、八段锦是中国传统的养生运动,蕴含着“和”的思想,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特征使之适合康养阶段的老年人练习。
《论语·述而》中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荡荡”是“仁”与“和”的状态。“荡荡”和“戚戚”是心胸宽广与患得患失,代表了快乐与忧心两种截然相反的生活的状况。在这种对比中不难发现,有高尚精神追求的“君子”显然生活得更快乐些。快乐是长寿的根基,步入老年,老人如果能够有高尚的道德追求与平和的内心境界,生活就会和乐丰富起来,心理状态自然而然地会朝着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更易达到长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