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英
一、 陶瓷古彩的主要特色和发展历史
古彩又名“五彩”,是景德镇四大优秀传统名瓷之一,具有独特的中华艺术特征。古彩可以追溯到明代,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古彩又相继吸收了包括唐三彩、红绿彩、民间年华、传统木雕、石刻艺术、古代服饰、戏曲脸甚至西方油画艺术等在内的多种艺术特征,经过不断地吸收再创造,最终形成了独具风韵的中华艺术陶瓷。陶瓷古彩在不同朝代中拥有不同的时代印记和民族风格。“五彩”不仅指红、蓝、黄、绿、紫五种颜色,随着陶瓷匠艺的逐渐成熟,“古彩”的色彩逐渐丰富多样,远不止五种颜色。因此,有时人们也将“五彩”特指陶瓷古彩,而新彩则具有更为鲜明浓艳的色彩和复杂繁复的图案。明代古彩以青花五彩为主,是先勾勒出青花图案,待烧制成瓷器后填上色彩,再次烧制成五彩陶瓷。明代宣德年间的五彩瓷具有形象逼真、器具小巧、秀丽淡雅的特点,风格雅致而细腻。而嘉靖和万历时期的“大明五彩”具有色彩鲜艳、装饰精巧的特点,与宣德五彩呈现出鲜明的风格对比。
康熙时期,五彩瓷的发展走向繁荣时期,这个时期的陶瓷古彩是制瓷工艺水平的完美体现。其品种之丰富、绘画之传神、色彩之均匀、线条之细致均达到巅峰。康熙时期的陶瓷匠人在继承“大明五彩”明艳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色彩的配制工艺,使得颜料具有清透感,在保持鲜艳的同时,具有不脱色、不混杂的特点。此外,陶瓷匠人还能通过自身的技术调配出多种色阶,使得陶瓷古彩更具有层次感,增添了艳丽生动的效果。此时的陶瓷古彩也以大型器具为主,供匠人发挥的空间和题材也有极大的扩展,不仅可以描绘山水花鸟,还可以绘制宗教神话,甚至国泰民安的繁荣生活等,陶瓷古彩的器具画面空前豪放,虚实层次分明,既不失文雅清秀,也不失大家风度。
雍正年间,陶瓷古彩的创作方向偏重于器型本身,拥有众多造型灵巧的陶瓷器,绘画题材以仕女花鸟为主,山水类型较为少见。至民国时期,陶瓷古彩的发展迎来一个高峰,在清代陶瓷古彩技术的基础上,将勾勒、填色等工艺进行了标准化的制定。
二、陶瓷古彩传承与新彩的创新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陶瓷古彩艺术也得到了发展。明清时期的陶瓷古彩偏重于服务皇室审美,而在新时代的中国,陶瓷古彩应该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艺术表现手法,无论是陶瓷造型还是绘画工艺,都应该在创新中不断发展。(一) 线条与色彩
传统陶瓷古彩对线条的运用要求较高,作为古彩的基本绘画技能,刚劲有力是线条的绘制特色。而新彩艺术在对线条的处理上应该继承“入木三分”的刚劲特色,加以柔和的线条辅助,在写实的基础上利用线条营造写意的风格,使陶瓷古彩的线条美学更具有时代特征。最为传统的陶瓷古彩仅包含物体色彩,填色方式以平涂为主,色彩缺乏层次感和景深感。因此在新彩运用中应该采取更为灵活的技术和方法,重视渐变和渲染的应用,打造层次分明、明暗交替的画面。近年来更有许多艺术家将墨彩与古彩相结合,在以黑青色调为主的陶瓷作品中展示出不同于古彩的活力。
(二) 构图与题材
陶瓷古彩在构图上遵循边角、地皮、斗方、底心四大程式,在古代中国方正美的审美视角下自由组合,大放异彩,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不朽的作品。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包容性强的、具有多元文化的世界,人们的艺术审美也更为自由。因此,陶瓷古彩的构图形式不再局限于古代传统图案,而是越来越贴近具有中国特色的自由绘画。当代陶瓷古彩名家及学者还应继续探寻更为体现时代精神的构图形式,充分发挥自由绘画的价值。传统的陶瓷古彩拥有较多的题材,例如山川花卉、人神鸟兽等,但是表达类型较为单一,多为具有祥瑞美好寓意的风格,或是对历史文化的呈现。但当今社会更需要能够体现新中国时代精神的古彩器具出现,因此对新题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彩创新的方向之一。当代陶瓷古彩在题材创新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段茂发先生的张生跳粉墙瓶、戴荣华先生的黑地白梅三彩瓶、朱乐耕教授与方李莉教授在古彩戏曲人物瓶中选取的戏曲形象,均是题材的时代创新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