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魂牵梦萦乡土情

  • 作者: 名家名作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3442
  • 张门环

      最近闲来无事,学着年轻人,在网上刷一些视频。

      这两日,看了一对英国父子在我国北方农村,无意间进入一户独居老人家,受到老人热情招待的视频。视频不长,这对父子在老人收拾得干净利落的院子里参观了他养的蜜蜂。面对两个外国人,老人一点没觉得陌生,端上大碗泡着的茶水,洗净刚从园子里采摘的自己种的樱桃、甜杏、黄瓜,热情地招待来自远方的陌生客人。

      而来自万里之外的英国父子十分惊讶,不是因为这翠柳环绕、碧竹耸立、万花簇拥的小院,却是老人的友善与淳朴,领第一次见面的陌生外国人回家,不厌其烦地打开盖着层层防护的蜂箱,拿出群蜂涌动的蜂巢,展示着最原始的养蜂方式;在不大的屋子里,拿起摆在一角已逝的妻子的照片,呵呵笑着,尽管语言不通,仍情不自禁地介绍着自己的妻子;还用老旧的老人机给朋友们逐个打电话,说自己家里来了外国客人,喊他们过来,一起乐呵乐呵。

      视频并没有经过特别的修饰加工,只是简单直观地呈现了一个北方农村独居老人的真实面貌,视频的拍摄地点是山西省运城市绛县。运城,古称“河东”。绛县,史称“故绛”,尧王故里,晋之故都,周勃封地,因公元前541年晋平公设置“绛县”,故有“天下第一县”之称,是我生于斯长于斯、魂牵梦萦的家乡。

      其实,说起来很惭愧,对于这片我人生第一眼看见的世界——生我育我的热土,以前身处此地时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2000年初,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求,仗着年少气盛,我横心咬牙,无奈扬手,托着娇妻幼子不忍的眼泪,离土别乡,万里投荒,谋生异域,出门闯世界。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飘飞的蒲公英。“岭外音书断,终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为了一家人的生计,我竟成了“异乡人”。二十年来,尽管乡土情、家乡梦时时追随着我,却总是被四处奔波、劳年打拼的现实湮没得朦朦胧胧。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乡土情结,第一次让我心灵触动并感受至深,还是几年前在我打拼创业多年的江南某市的一个饭局上。那次饭局,在一群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里,有那么一个二十出头,看着年轻得不太搭调的小伙,是个选调生。他长得白净,戴着一副眼镜,文气儒雅,正襟危坐。偶尔被问到话,便带着北方口音字正腔圆地回答,在一群操着南方口音的大人里面显得十分独特又格格不入。

      我禁不住好奇,问他是哪里人。他带着一些腼腆,介绍自己是北方人,老家山西晋南。啊!“他乡遇故知”,竟是一位同乡人。

      他似乎看出我的迷茫,细致地介绍起来,说到地理位置、人口数量,侃侃而谈,一扫之前的局促拘谨。他看着文弱,全然不像印象中的北方人粗野豪放,倒有着一些江南书生气息。但是话语间,还是可以感受到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北方人的爽朗与豪情。他声情并茂地讲着我们的家乡,大到黄河腾涌,小到鲤鱼跳龙门;前有后土圣母、女娲补天,后有尧舜禅让、大禹治水;从董父豢龙、晋文公兴经、关帝仁勇、两司马写史到现代的绛州鼓乐、蒲州梆子、临猗眉户、万荣笑话、澄泥绛砚,真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三十年看深圳,一百年看上海,八百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四千年看山西,五千年看晋南。满座听得目瞪口呆、惊讶不已。

      这就是我的家乡吗?文化密度、历史底蕴,伟大而厚重,不愧为华夏民族的发祥地,这样波澜壮阔、动人心魄、荡气回肠。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在大家的神奇啧啧称赞中,我急切地催促道:“你继续说,继续说。”当他得知我也是离家多年的同乡时,激动不已,继续娓娓道来。那块不同于江南地界的风雅秀美的黄土地,那里天高云阔、丘壑纵横,但并不是大家想的黄土连天,也有成片绿地、金色庄稼、漫山红叶。他从小长在县城,不过童年最大的趣事就是每年夏天去他太姥爷家的窑洞过暑假,在下雨的傍晚,在积着浑黄泥水的水坑里玩泥巴;赶着羊群,从这个坡一路爬到另一个坡。山西的黄天厚土,竟让席间所有人听得津津有味,一番介绍后,小伙又沉静下来,恢复了之前的拘谨姿态。便有人逗他,说他长相白净,不像北方人,是不是也更喜欢南方姑娘?他笑笑不语。我便问他来了南方,有什么不习惯的地方。

      他沉默了一会儿,憋红了脸说了一句:“不习惯南方人太爱洗澡。”这话逗乐了所有在场的人。

      散席了,小伙对我说:“老师,以后要是您回家乡了,我一定好好招待您!”他依旧是涨红着脸,语气却非常诚恳。

      这已是多年之前的事了,但那句“不习惯南方人太爱洗澡”的话我一直记着,因为我深知个中的含义。

      家乡,离我不远也不近。说远,一两个钟头的车程;说近,近在咫尺。这份眷念,一直在心头。从那以后,我的思乡之念、归乡之意,更加执着,愈来愈强烈,时常找着各种理由奔回家乡。

      今年春末夏初,应好友邀约,我再次回到家乡。虽然我始终没有机会再见到当年那个小同乡,但我一次次都是循着他之所说,用我滚烫的热血和真挚的情感去感受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尽情地沿着历史的轨迹,踩着祖先的脚印,领略着晋南大地这独特的月光、独有的壮美。

      车子开过奔腾的母亲河,从中条山西端翻过,便进入了绵延的黄土峁,高高低低,似是没有尽头。往远处看,是一层一层覆盖着黄绿植被的梯田,再往尽头,就是与黄土融为一体的高阔的天,这天像是也覆了一层薄薄的黄土。友人说,现在正是风沙大的时候,要是再过两个月来这里,天空蔚蓝高远,又是另一番景象。

      经过一个村落,友人带着我下车前行。下车立定,我站在宽厚、结实的黄土地上,长长地舒展开双臂,轻轻地闭上双眼,深深地吸了一口熟悉的久违了的黄土高原独有的气息,久久舍不得呼出,生怕一张口这沁人心扉的气息离我远去,就再也不会回来。

      刚进村口,并没有见到我想象中的窑洞,更多的是一排排连起来的平房,灰黄色砖块堆砌起来的外墙也覆着黄土,同这昏黄的背景融为一体。再往里去,见到了有些破败的看似废弃的窑洞,一些砖块零落地掉在地上,但是原先的拱形大门看着依旧气派。这些衰败的、被遗弃的旧窑洞,在一年一年的风沙的侵蚀下变得沧桑破碎,但我始终没有见着那个小伙口中属于他童年乐土的窑洞。

      在村里走走停停,看到几位老人,背靠着大石块,抽着烟,有两个头上扎着羊肚毛巾,虽在电视里见过许多,但亲眼看到依旧新鲜。老人操着浓重的方言,问我们从哪里来。我笑答:“我从南方回来。”老人没听明白,友人又用方言回他。

      老人听了,张嘴笑得舒展,脸上的笑纹就像这黄土高原上纵横的沟壑,饱经沧桑。

      我们又踏上归途,看着渐渐沉下的暮色,把身后的村庄罩住,只有秃着的树在一片暮色中张牙舞爪,将隐隐可见的灰橙色的落日钩住。

      破败荒废的窑洞、奔腾呼啸的黄河,黄土高原这片土地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显得和它的色彩一样,昏黄老旧。然而,我依旧会想起多年前那个小同乡,他神采飞扬地讲述着我们的家乡,雄浑粗犷,深沉厚重,古老沧桑。

      我也记得曾问他:“你现在在南方发展得好,还回老家吗?”

      他回答得很干脆:“回去!”

      他并不曾是我的学生,可是每逢节日,依旧会发信息送上祝福。有一年冬天,他给我传了张照片,照片上是被茫茫白雪覆盖的大地,远处是在雪下依旧清晰可见的黄色山坡,一片苍茫,附文“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我始终明白,令我起敬的不仅是他对这块土地的热爱,就如同黄土高原一般深厚辽阔,还有他身上体现出来的晋南人特有的淳朴、豪迈和豁达——那种深入骨髓的率性和坚强,不正是华夏祖先哺育的这块黄土地所要诠释的精神和灵魂吗?

      我想,并不仅是他,还有我,包括每个属于这块母亲河千年万年冲刷出来的土地上的人,都无法割舍对她的痴爱与依恋。

      本文标题:魂牵梦萦乡土情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63794.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