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啸峰
一、传统审美理想的传承与发展
著名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赞可夫曾说过:“美的情感,或将像人们所说的审美情感,是人所特有的本性,这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差别之一。”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认识活动,在人类进化与历史更迭的历程中不断演变与发展,从新石器时代出土的部分磨制石器、彩陶器皿等历史遗存来看,原始社会,人类就已经具备了特定的“审美”能力。在历史长河演进过程中,传统审美理想不断对新兴设计艺术思潮发起挑战,使中西方设计艺术观念的发展既延续传统又不断创造新生。中国美学思想的发展自古就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代表人物如老子、孔子、柳宗元、吕荧、朱光潜、蔡仪、周来祥、李泽厚等人,他们对美学的审美规律与特征都曾发表过自己独特的见解。西方审美思潮在历经以古代农耕文明为代表的原始时期、中世纪的哥特时期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后,通过巴洛克与洛可可艺术的升华,渐入佳境。西方美学的代表人物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席勒等,涌现出的代表美学思想有:古典主义对传统的沿袭,崇尚美在于物体的外部形式;经验主义强调美感的“愉悦性”,强调美的快感即愉快;现实主义突出美的生活化特征,认为现实生活即是美。
受时代美学观念影响的传统审美理想总是伴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蜿蜒曲折,不同阶段涌现出不同的审美风格。中国唐代女子以丰韵为美就是一个典型的时代印记,也是那一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一时间红妆闺秀们都追求丰满与圆润的美感,试想杨玉环霓裳羽衣舞时曼妙丰韵的身姿,在如今大以“骨感”为审美标准的社会是否还被归为理想的境界?而从时代对所谓美女的判断标准中以丰韵为美再到以骨感为美,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审美理想的思路是变化发展着的。传统审美理想在时代的发展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二、中西方审美理想的差异性与同一性
古丝绸之路打开了中西方文化艺术互通交往的大门,中西方审美理想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相互交融与碰撞,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作为美学发展共同的支流,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差异性与同一性的审美特征。它们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中西方不同的历史、地域、风俗等造就了中西方审美寓意上的不同。例如,白色在西方通常被认为是纯洁、高雅的象征,被广泛运用于婚礼、庆典等重要场合,而在中国白色则是在葬礼上才会被大面积采用的颜色,色彩的特定寓意与西方恰恰相反,这种色彩寓意上的差异性正是中西方文化审美中差异性的集中表现之一。再如,在建筑与环境设计领域中,中国建筑讲究的是“少即是多”“灰瓦白墙”简约式的东方审美风格,突出的是木质结构与庭院美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江南园林、徽派建筑等,这些具备中国简约美学特征的建筑形制与西方“哥特式”“巴洛克式”极繁主义、繁缛复杂的建筑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出不同地域文化艺术的审美差异性。然而,我们并不能否认中西方审美理想发展进程中的同一性特征。例如,中西方在审美文化中都饱含了对英雄人物的推崇,对勇敢、坚毅品质的宣扬等。“正义总会战胜邪恶!”这样的结局无不体现出中西方审美理想中的共同点之一就是以“高尚”为美,以“正义”为美,以“英雄”为美。
三、中西方设计艺术观念中的共性化特征
(一)对形式规律的探索总结
在设计艺术的实践中人们归纳总结出常见的形式美规律,如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条件与反复、对比与调和、动感与静感、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对照等。中西方实用设计在其演变发展的进程中对其自身特有的审美规律与标准不断进行探寻与尝试,体现出其对客观世界的真实感受以及对设计艺术形式美规律的推崇。例如,在传统的中国折扇制作技艺中向来十分强调对“文人折扇”中各部件造型比例的设计,以凸显“怀袖雅物”的精致与文雅。常规的“九五十六方文人扇”从线条气韵、头型设计、材质选择到扇骨大边与小骨的宽窄程度等都有严格的形制比例,这种标准从宋元明清一直延续至今,折扇的造型比例在传承中历久弥新。再如,享誉世界的德国百年钢笔品牌百利金(Pelikan)在其系列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工艺中,对产品比例、尺度、结构等设计艺术形式美要素的把控,以及对设计美学的极致追求,造就了百利金钢笔经典的外形轮廓与顺滑的书写感受,铸就了充满生命力的“笔中极品”。(二)对工艺技术的极致追求
从古至今,中西方设计艺术观念在岁月的洗礼中获得传承与发展,从中涌现出无数的精彩作品在历史文明长河中熠熠生辉。中国早在西周时期便有“百工”之说,后世在造物设计活动中产生的工艺技术更是种类多样,比较著名的如髹漆、瓷刻、砖雕、微雕、皮影、扎染、蜡染、剪纸、紫砂壶、景泰蓝、活字印刷、木版年画等。如今,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已不单单是一道“工序”而更偏向于是一门“艺术”,很多手工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行列。例如,中国苏州的缂丝技艺,缂丝又称“刻丝”,“通经断纬”是其主要特征,缂丝技艺中每一套颜色都需要独立选用一股丝线,由富有经验的艺人一寸一厘地手工完成,完成后的图案正反两面均可欣赏,因此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古时也只有皇家贵族才能享用如此奢华的丝织工艺。再如,被誉为“上帝赐予人类最佳礼物”的西方玻璃艺术,工匠们利用玻璃材料晶莹剔透、冷冽坚硬同时兼具反射折光的特性,在制作工艺中综合运用吹、切、刻、雕、缠、镀等各种工艺,创造出令人叹服、造型色彩各异的玻璃艺术作品。五彩斑斓的西方玻璃艺术以其独一无二的个性与时尚感,完美诠释与演绎了自身光怪陆离的风采,在种类繁多的艺术技艺中独具一格。(三)对原料材质的探索发掘
远古时代,人类在由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便能够充分利用身边易于获得的材料来制作“工具”,原始人类在造物设计活动中不断对原材料进行尝试与探索,如在日常生活中利用某些象征性原料(朱砂、兽骨、龟壳等)进行图腾占卜活动,以此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国现存最早的工艺学著作《考工记》中就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述,“材有美”就是指工艺材质的特性与条件,要求人们在造物设计活动中尽可能地把握材质之美,合时宜地选择恰当材料赋予物品特定的美感。如今,当人们在世界各地博物馆中观赏到各式各样精美绝伦的手工艺作品的时候,不得不对古代工匠在设计中对原材料的甄选与运用技术叹为观止。以中国传统手工艺对其原材料的选用为例(如表1),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古人在造物设计活动中使用原材料的华贵与奢靡,体现了造物活动及设计观念中对原料与材质的追求。
表1 中国传统工艺及其采用的主要原材料(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