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元慈
一、引言
在唐代出现较多的文学作品,其中既有描述人物故事也有讲述理想故事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唐代仕人对女性形象审美的特点,将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作为入手点,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了解唐代仕人的审美特点与风格,获取更多与历史发展有关的文化,为丰富我国传统文化做好铺垫。二、“美”及女性美的起源
(一)“美”的起源
关于美的起源,在学术界有着不同的声音。有的学者认为羊大为美。后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释为“羊大则美”。羊大之所以为“美”,则是由于其好吃之故:“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羊与马、犬、牛不同,它主要是供人食用的。由此可以看出,“美”与食物有关,因为羊肥美,所以给人美味的感受。有的学者则认为“羊人为美”。这一理念主要起源于巫术。“美”的上半部分形似羊角,下半部分则像一个站立的人,古人将这一“美”字,比喻为戴着羊角的人,认为这样的人是美丽的。有的学者则是认为“色好为美”。(二)女性美的起源
有的学者认为女性美是不同时期人们对女性共同的理想与期望的汇集,包含女性的自我感受与外界的目光。当下,将女性美分为内在美、外在美,其中内在美包含道德修养与文化底蕴,外在美则包含形体与精神面貌。三、《唐人小说》中女性形体之美
(一)《唐人小说》简介
《唐人小说》由汪辟疆校录完成,分为上、下卷,其中上卷收入了单篇唐传奇30篇,下卷收集的文学作品的类型与种类较多,包括《玄怪录》《续玄怪录》《纪闻》《集异记》《甘泽谣》《传奇》《三水小牍》等7部专辑中的作品,共38篇。这一文学作品涵盖了现存唐人小说中的大部分作品,汪辟疆通过调研与分析资料,对可靠的版本进行文字的校对与订正,才完成当下相对比较完善的《唐人小说》。根据小说创作时期的不同,可以围绕初唐、盛唐、晚唐三个不同时期,从多个方面与角度,分析唐代仕人对女性形象的审美,以此了解不同时期人们对女性形体的美的认识。
(二)初唐:“以瘦为美”为主
通过《唐人小说》中《游仙窟》《补江总白猿传》的描述,可以看出当时唐代仕人认为纤细的女性是美的,认为“瘦”是美的代表。在《游仙窟》中,用“华容婀娜”“玉体逶迤”“细细腰支”“参差疑勒断”“弱体轻身”“依依弱柳”“束作腰支”“婀娜腰支细细许”等词汇描述十娘,用“细腰偏爱转”“逶迤而起,婀娜徐行”“翻身则风吹弱柳”描述五嫂的形体。在《补江总白猿传》中,以“纥妻纤白,甚美”描述将军的妻子。这一时期将纤、白作为女性形体美的代言词,认为纤细的腰肢、婀娜的身材是非常美好的。在初唐阶段,虽然流行“以瘦为美”,但是胖美人也逐渐出现,为后续的流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唐书》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贞观十一年,太宗闻士彟女美,召为才人……既见帝,赐号‘武媚’。”又记载:“主方额广颐,多阴谋,后常谓‘类我’。”而后来根据武则天形象塑造的凤仙寺卢舍那大佛的面部形象也是脸颊丰满、阔鼻方额的造型。根据小说中的描述,唐太宗因为听说了武则天的美貌、名声才召她进宫的,还赐了一个“媚”字。由此可以看出,在初唐时期,形体丰满的女子已经成为上流社会比较喜欢的女性形体形象。此外,在唐代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关于武则天的内容,对武则天的形象进行了非常形象的描述。受武则天的影响,“以胖为美”逐渐代替以瘦为美的流行趋势,并逐渐改变了唐代仕人的审美。
(三)盛唐:以胖为美
在盛唐时期,唐代仕人的审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受当时政治环境与经济环境的影响,当时社会的包容性非常强,以胖为美成为唐代的代名词,后世的人们对唐代的第一印象就是“胖美人”。盛唐时期出现四大美女之一的杨玉环,在我国非常多的古诗、诗集与小说中描述了杨玉环的美貌,如“素有肉体,资质丰艳”“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等,这些为人们描述了一个身材丰满、皮肤白皙、面容姣好的女性形体形象。杨贵妃的出现,将唐代“以胖为美”的审美推向高潮,成为当时唐代仕人的主要审美。(四)晚唐:“瘦美人”
在《唐代小说》中,收录了晚唐时期的6篇文学作品,包括《王焕之》《孙格》《昆仑奴》《裴航》《王知古》《步非烟》。通过对这一时期小说的分析,发现唐代仕人对女性形体审美的风格逐渐发生变化,瘦美人逐渐成为当时的主流。如在《孙格》中,作者是这样描述袁氏的:“光容鉴物,艳丽惊人,珠初涤其月华,柳乍含其烟媚,兰芬灵濯,玉莹尘清。”意思是那女子光润的面容可以照出物影,艳丽的姿色实在惊人,好像新采的珍珠流泻出月色般的光华,好像嫩柳刚刚具有了含烟笼雾的柔媚,好像芬芳的幽兰在灵液里洗过,好像碧玉那样晶莹且一尘不染。通过此可以看出当时的仕人比较喜欢面容姣好、身材秀丽的女性形体。(五)时代继承性的审美特点
在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下,不同时代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特点,有着不同的审美标准。虽然不同环境下人们有着不同的审美风格,但是其中也存在一定的联系,就是时代继承性的特点。在《诗经》中认为具备“硕”形体特点的女性是美的代表。魏晋时期的仕人提出:“妇人德不足称,当以色为主”,认为美丽的面容是一个女子美丽的象征。唐代时期,仕人对女性形体审美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以美好的面容、纤细的形体与白皙的肤色作为美人的评价标准。虽然杨贵妃经常出现在唐代的古诗词中,但是她的丰腴、白皙的肤色也赢得很多人的喜爱,逐渐成为当时比较流行的审美风格。在时代发展的背景下,初唐时期仕人的审美并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仍以瘦、白为主要的审美风格,后在杨贵妃的影响下才逐渐出现以胖为美的审美风格。(六)男性对女性形象的审美观照
女性的形象美是客观存在的,男性对女性形象的审美是一种带有主观情感的审美活动。在审美活动中,男性是审美的主体,女性则是被审美的对象。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对象美与丑的评价、判断,表达自己的感官与感受。这一评价活动具有强烈的主观情感特点,充分体现出男性的审美观。在唐代男权至上的社会中,男性的审美标准会直接影响女性的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男性对女性形象审美的要求,会转变成女性对审美的需求,女性会朝着这一审美方向努力,以满足男性审美要求。《唐人小说》所收录的作品包含不同时期的小说,从小说作品的女性主人公可以发现,其中有宫廷中的女性,也有平民、神仙、鬼怪,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泛,其中既有很多关于女性形象的描述,如“双环垂耳,腰姿艳绝”“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狭腰长面,多发不妆”“鬓发腻理,纤中度,举止闲冶”等,可以客观地反映出唐代诗人对女性形象的审美追求。也就是说,在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都是男性对女性的审美意识的体现,是符合当时男性审美眼光的美女标准。从客观角度上来讲,审美活动虽然具备主观性,但是并非功利性的活动,审美主体仅仅是带着自己的感受欣赏不同形象的女性,也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美的感受。在唐代仕人小说中,有非常多的美人,如狐精张十五娘、倩娘、霍小玉、杨玉环、萧家公主等。在男权社会中,这些女子只能依附父亲、丈夫、儿子生活,将自己的命运交到其他人的手中。如《莺莺传》中,崔莺莺的性格中充满了矛盾,既想追求自由的爱情,又受到封建礼教的束缚。这一故事反映出唐代仕人对开放风气的矛盾心理,虽然向往自由,但是又无法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身心真正获得自由。在这一故事中,仕人将自己的想法感受赋予故事中的人物,颜色艳异、光辉动人的崔莺莺,虽然向往自由、渴望爱情,但是被抛弃后并没有放弃生活,而是选择一个安定的环境好好生活,被塑造成一个有鲜明个性和独特思想意蕴的女性形象。通过对唐代小说的分析,可以发现唐代仕人普遍存在的思想:对自由的渴望,对突破传统束缚的欲望,希望能够在仕途上获得肯定与自由,实现报效祖国的理想。例如,在《裴航》中,作者以非常主观的方式创造出云翘夫人、云英这两位仙女。如对云翘夫人的描述是“玉莹光寒,花明丽景,云低鬓鬓,月淡修眉,举止烟霞外人”,对云英的描述是“露裹琼英,春融雪彩,脸欺腻玉,鬓若浓云。娇而掩面蔽身,虽红蓝之隐幽谷,不足比起芳丽也”。仙女作为神话中的人物,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作者在描述仙女形象的时候,展示出自己的审美观点,将自己的审美赋予“仙女”,使仙女变得更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这也充分体现出男性对女性形象的审美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