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双
一、引言
随着我国声乐艺术的蓬勃发展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科学技术改变了声乐表演的舞台与形式,同时也对表演者的表演技巧、艺术表现效果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声乐表演不仅是一门技能技术,更是一种极具技术形态的艺术形式。富有感染力的声乐表演不仅需要技术技巧,同时也需要艺术情感的渲染和表达,发声技巧作为声乐表演中的技术技巧因素,艺术表现作为声乐表演中的情感因素,将二者进行充分融合能够演绎出完美的声乐表演作品。二、概念简述
(一)发声
发声指用嗓子或用器具产生一种能听见的效果,是影响个体说话、唱歌、表演的关键。歌唱与说话有着本质的不同,对音律、音调、节奏等有着一定要求,所以歌唱发声需要由肺部经支气管、气管呼出,振动喉头声带发出声音,然后通过腔体共鸣,使声音扩大,变成优美、悦耳的歌声。(二)艺术表现
艺术表现是指艺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感染力,一般是在表演过程中突出的多重效果和强烈的感染力,又或者在艺术造型、歌唱表现等诸多方面体现的意境、韵律和品位等。艺术表现同时具备意象性、主体性和审美性等特点。艺术表现意象性是指艺术表现主要尊崇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内涵与表现形式的统一、个性与共性的整体统一;所谓艺术表现主体性是指艺术创作、艺术设计以及艺术欣赏都必须体现出主体特征;所谓艺术表现审美性是指艺术表现的美学形态是人们美学意志的体现,是人类真、善、美的结晶,是艺术作品内涵美与形式美的统一。(三)声乐表演
声乐表演的核心在于“声乐”,声乐主要指的是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声乐按照音域的高低和音色的差异可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和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每一种音域大约能够分为两个八度。声乐表演是区别于器乐音乐表演艺术形式的表演形式,以表演者歌唱、演绎为主要表演形式。声乐表演是一门集体力、脑力、想象力、智力、表现力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基于美学原理,服从于审美意识的艺术门类。在声乐表演中,声乐是影响声乐表演质量的关键,当前声乐演唱者所使用声乐演唱方式有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以及原生态唱法等。三、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在声乐表演中的重要性
(一)精准表达作品内涵,保证表演效果
对于一首完美的声乐表演作品,除了从词曲的表现力进行分析之外,还要观察其现场艺术表现力是否能够引起观者的共鸣,而要切实做到这一点不仅需要观者具备良好的表演技巧,更需要良好的声乐技巧。为了保障表演效果,表演者需要通过不同的发声技巧,结合作品不同的节拍,以及自身的形体动作,表现出作品的内涵,以此达到理想的表演效果。在此环节中不仅对表演者的艺术表现能力有着较大的考验,同时对其发声技巧的把握也有着相对严苛的考验。以《我的祖国》为例,该曲目气势磅礴,充满了爱国情怀,表演者通过不同的发声技巧表现出歌曲的气势恢宏,表现出志愿军战士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与英雄主义气概。(二)弘扬民族声乐文化,促进多元发展
民族之间、国家之间有着不同的声乐文化差异,但是声乐文化的目的却是统一的,即弘扬和宣传本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因此,为了保证民族声乐文化得到弘扬,表演者需要深入作品内涵,了解民族文化特色,利用正确的发声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法,以此提升表演效果,实现民族声乐的交流和沟通。例如意大利美声唱法,该唱法声音圆润饱满、音质华丽出彩,给听者一种舒适的感受,我国在民族声乐表演过程中借鉴了意大利美声唱法,融合真声、假声,调动共鸣腔体,同时融合中国民族文化特色,在给人一种全新的声乐表演体验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三)强化作品情感表达,引发情感共鸣
利用正确的发声技巧能够强化作品情感表达,提升表演效果,同时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本首乐曲以黄河流域为背景,讴歌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和我国人民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斥了日本侵略者的残忍和无情,展示出中国抗日战争的辉煌图景。在中国音乐史上,《黄河大合唱》无疑是史诗般的存在。在《保卫黄河》的演绎过程中,表演者以轮唱的技巧表现出黄河之美与斗争激烈,给人一种心潮澎湃的感觉,同时完美展现了歌曲中的民族情感,引发观者的共鸣。四、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在声乐表演中的体现——以《嘉陵江上》为例
(一)《嘉陵江上》音乐创作特色
1.歌词富有诗朗诵性《嘉陵江上》作者端木蕻良历经了黑暗的时代,对革命成功的渴望让他投身于革命斗争当中。纵观《嘉陵江上》的歌词,采取长短不一的散文体新诗风格,兼具叙事性和歌唱性,且极具诗朗诵性。在众多美声唱法代表曲目当中,《嘉陵江上》兼具叙事性、艺术性等特征,是我国声乐领域的代表作之一。
2.单二部曲式结构
《嘉陵江上》所采用的歌曲结构为单二部曲式结构,基本节拍为四分之三拍,在部分小节中将强拍、弱拍、切分音、三连音等进行了组合,使整个歌曲跌宕起伏。并且,本首曲目凸显出诗朗诵性,长短不一的歌词使歌唱方式较为自由,兼具抒情性与戏剧性。从伴奏进行分析,《嘉陵江上》的伴奏形式是钢琴,演奏效果需要根据演奏者的速度和情感进行演绎,配合歌唱者的咬字、情感表达,所以《嘉陵江上》对弹奏者和演唱者的情绪表达和技术表现有着一定的要求。
《嘉陵江上》分为两个部分,八个乐句。整体而言,这首曲目的乐句和乐段是不均衡的,前奏由5+4的不平衡乐句所组成,第一个乐段由5个“4-5-7-7-7”乐句所组成,并且语句逐渐加长,同时表现出递进式情感;第二个乐段由3个“7-6-6”乐句所组成,调性较为复杂,从a小调到C大调再回到e小调,相比于前段,此段结构仍是不规则式结构,需要根据演唱者的“朗诵式”演唱风格划分。
3.起伏的旋律走向与悲伤的小调色彩
《嘉陵江上》中许多小节采用西洋旋律,有着深沉、豪迈的特点,音调处于宣叙调与咏叹调之间,显示了浓郁的感情戏剧性特点。
纵观《嘉陵江上》四段旋律色彩,第一段主要表达悲伤的回忆,序曲以八度跳跃开始,而后用模拟二度和四度复调手法进行带入,接着用六度跳跃唤醒听者的感官,而在序曲末尾,两个较低的颤音表现出愤慨的情绪。第二部分主要分为前后两段,八个乐句,第二部分采用较为果断的节奏和强大的力度表现出沉稳之感,将歌曲一步步推向高潮,直至到达高音F。
(二)发声技巧与艺术表现的融合体现
1.咬字分析《嘉陵江上》作为中国艺术歌曲中美声演唱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抗日战争时期一首优秀的抗战艺术歌曲,具备较高的艺术性,并且由于该首曲目有着较强的诗朗诵性,所以演唱时对歌唱者的咬字有着较高的要求。在《嘉陵江上》的演唱过程中,首先需要歌唱者带有感情地大声朗诵歌词,保证每个字都能够从腔体发出,而不是从声带发出。同时,为了保证诵读效果,歌唱者在演唱过程中要注重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的正确发音技巧,例如“失”要将舌头卷起至上颚进行发音,而不是将舌头卷至软腭,而“流”“那”“牛”等字的发音则需要正确应用唇、齿、舌。
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歌唱者除了要注重正确的咬字、吐字之外还需要结合音乐表达的情感进行“传情达意”,例如在表达愤怒的情绪时,需要应用美声唱法技巧强化语气的“喷口”力度夸张语言方法,其中歌曲开头的“天”,第二段中的“必须”“枪弹”“回去”等都需要应用这种发声方法。
2.气息分析
《嘉陵江上》是一首极具代表性的抗日歌曲,所以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不仅需要表现出悲伤的情绪,更要歌唱出悲壮、激昂、将革命斗争到底的精神。本首曲目需要表现出恢宏的气势,所以需要歌唱者用强大的力量和音量进行支撑,而正确的气息应用则是呼吸支撑的重点,所以歌唱者需要应用正确的气息方法。例如在《嘉陵江上》的叙事部分,为了表现出作者的怀念之情,歌唱时要保持音量较小,注重音色变化的同时,合理控制强音、弱音,在强音发声时气沉丹田,吐气时气息随着声音一同向外,到字节末尾要保留一口气,避免出现气息断裂的情况,而在弱音发声时,歌唱者需要缓慢吐气,合理规划每个字的吐气量。除此之外,《嘉陵江上》对腔体共鸣有着较高的要求,歌唱者在演唱时要注重保持腔体的统一性,在中低音区要想到高音位置发声节点,在高音区用腹腔进行发声,以此保证歌唱效果浑厚、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