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城市化进程下的乡愁

  • 作者: 名家名作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499
  • 徐玉贺

      在大时代的滚滚红尘里,我们不过是被裹挟前行的一粒尘土。

      闲暇之余与朋友聊天,得知老家旁的电厂即将关闭拆除,内心百感交集。老家电厂后面的小路如树洞一般见证了我的成长,我与其亦产生近乎宗教意义的依赖。

      很久前就想聊聊城市化或者说是“乡愁”。论资历、见识,我似乎不适合写这些,可最近远去的故人与消失的光景,让我坚定应该写些东西聊以自慰。

      生活永远是向前的,一座座全新的城市如搭积木般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高楼密布,让我们应接不暇。然而城市高速发展却也不经意地抹去我们这代人关于故乡的印记。

      物是人非令人惆怅缅怀,可更悲哀的,是物非人非。

      三十年城市化发展的漫长画卷,我们不过是嵌入其中极其微小而不起眼的一部分。

      也是想起假期在老家跟朋友出门,路过了这条有着特殊情愫的小路。

      与这条小路初次邂逅大概是小学。从奶奶家回来,跟父亲顺着京杭运河堤骑行时偶然发现一条隐约的岔路,顺着这条路下去是如桃花源般的风光,泥泞的土路曲折蜿蜒,蜂鸣的夏季,路的两边杂草野花丛生,树荫中阵阵聒噪的蝉鸣与稀稀拉拉的村庄相得益彰,大有柳暗花明之感。

      后来初中拥有了自己的第一辆山地车,便常与朋友晚上骑自行车路过于此。通往乡间的土路泥泞没有灯光,单车上的手电是除了星星月亮外唯一的光源,随着晃动的车把而颠簸,摇曳出了儿时可遇不可求的梦境。本就微弱的光在树影的遮掩下更显得几分阴暗恐怖,此时手里的半智能按键手机就会以最大音量放着当时爆火的歌曲《逆战》,通过同伴彼此之间大声的聊天,来证明自己并不害怕。

      中考后,常与三五好友来此烧烤。北方的七八月炎热难耐,如今回忆中却更多的是几个少年手持烤肉,在自制铁炉的炭火旁一边谈笑一边烤焙,笑声同香味氤氲飘散在风中。

      高一春天常在放学后独自来到运河边。河堤两岸桃花盛开,游人如织,而我穿着校服行走在河堤,或在某一处空地坐下,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仿佛作业与考试的阴影烟消云散。

      后来,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原来泥泞的土路被修整,旁边的土屋也被拆迁。

      而我,或因为学业,抑或是因为发现了新的有趣的地方,渐渐地不再看望“老朋友”,这条路也就慢慢地在我的脑海里被远方和未来所掩埋淡忘,安然地躺在回忆的桌角沾满灰尘。

      文理分科后的某个上午,一部在故乡取景的电影在学校首映,片中大多是熟悉的地方,当然包括我的“老朋友”——这条我从小偶然发现并走到大的私密花园。仿佛一切都变了,也仿佛一切都没有变。

      在这之后,我对这条路的记忆也越来越寡淡,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我对于城市的记忆,或者更确切地说,对于童年、对于儿时城市的记忆,也在渐渐地模糊。

      大学假期闲来无事又经过了老地方。在费尽千辛万苦翻过了施工围栏之后,诧异地发现原本的土路被水泥覆盖,道旁遮阴的树木被砍伐,仅存的几座房屋被夷平,同时被夷平的亦是我心头固执且强硬的一角,从此我的老朋友只能在梦中相见。

      缓缓走在这条似曾相识的路上,过往的一切又浮现于脑海:儿时的玩伴,少时倾慕的姑娘,当然还有彼时年轻的父亲。

      而时过境迁,父亲年纪大了,儿时的玩伴早已各奔东西,远赴天涯,至于曾经十指相扣宣誓要永远在一起的女孩,此时也不知道正在谁的怀里撒娇。而我早已备好行囊,踏上了去往重庆的求学之路。

      此时耳机里放着朴树的《那些花儿》:

      她们都老了吧。

      她们在哪里啊?

      乡愁是一张沧桑的城市进程图,我在这头,记忆在那头。我所害怕的并非城市面积的扩大与生活节奏的加快,而是在城市飞速发展的同时,自己成长的痕迹被无情抹除,对于过去乡土的留恋与思念,在慢慢地消失与淡忘。

      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儿时斑驳岁月的回忆,对诗和远方的追求与终身难以抵达的理想乡,也是积聚已久的不安情绪被点燃后的爆发。

      向来是游子,经行的地方都将成为回忆。

      故土成墟,故人逝去,而乡愁则揉碎填进基因,居四海而与乡土共时。我从未离开故乡,我只是将故乡带向了远方。

      本文标题:城市化进程下的乡愁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6504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