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羽 张 晶
翻译目的论认为: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在翻译时应遵循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忠实性原则这三大原则。也就是说在翻译电影片名时,不论什么题材,最高的准则都是“目的原则”。[1]因此在翻译时译者要结合观众的文化背景、历史因素、社会环境等进行翻译,从而选择最适宜的翻译方法,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电影片名有充当信息媒介的作用,我们可以从片名知道一些电影的信息,如人物姓名、故事主题等[2]。根据目的性原则,观众的喜好、接受程度决定电影片名的翻译方法,因此一个优秀的译名就显得格外重要。成功的电影译名可以吸引观影者,从而增加票房。如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Nomadland,单词Nomadland直译为游牧区,这种直译有些空淡无味,也不能很好地表达电影的主题。而翻译成《无依之地》表达出了浓厚的孤独惆怅感,这样能很好地调动观众的好奇心,什么样的地方会被称为没有依靠的地方?这会让观影者拥有很强的探索欲。再比如,获得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群戏奖的影片《Bonne mère》,它韩译版本为《世上的母亲应该幸福》,如果直译原片名,则译名为《好妈妈》。但这样翻译平平无奇,只能看出来是一部讲述母亲的电影,没什么吸引力。但是如果译为《世上的母亲应该幸福》就会引起观众的兴趣,电影里表现什么样的内容才会取这个名字?增强观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去观看电影。所以,一个成功的电影片名,既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又能很好地反映电影内容。
一、翻译方法
片名的翻译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一)音译
它是指用一种语言根据发音读写出另一种语言的翻译方式。[3]在国内,电影片名是人名或者地名的时候大多会采用这种方法。如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导演奖的影片Annette的片名为人名,因此在翻译时就直接音译成《安妮特》。又如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全景单元最佳影片Mogul Mowgli,在翻译时也采用了音译的手法,直接翻译成《穆戈尔·毛戈利》。但在韩国,不仅人名、地名会用到音译,在其他影片的翻译时也会用到音译,如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短片金棕榈大奖的中文电影《海边升起一座悬崖》。笔者查到韩国在翻译时采取了两种音译方法:一种为根据中文发音直接音译成《海边升起一座悬崖》;还有一种是根据电影的英文译名The Water Murmurs音译成《水的低语》。同样的情况还有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短片评审团特别提及奖的电影《Lori》,它的另一种译名是Melancholy of My Mother's Lullabies,因此韩文译名也有两个版本,分别是《洛里》和《母亲忧郁的催眠曲》。获得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奖的电影《EO》,韩国在翻译时没有选择直接应用原片名或者根据电影片名意译,而是根据发音,音译成了《哎哦》。笔者的电影片名翻译统计结果显示,在180部电影中,韩国采用音译方法翻译的影片高达135部,其中直译原语种的有77部,把原语种翻译成英语后再根据英语音译的有58部,而中国音译的片名仅有12部。(二)直译
简单来说,直译就是用目的语直接表达源语的意思,在目的语中找到和源语语义相同或者相近的单词,再最大限度地保证片名的原汁原味。有些电影中英韩重合度极高,可以做到字字对应,如在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评审团大奖的电影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在翻译时中韩两国都采用了直译的方法,中文为《从不,很少,有时,总是》,韩语同样译为《从不,很少,有时,总是》。但有些就需要根据目标语的特征进行语序调整。如第75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编剧奖的影片Boy from Heaven,完全直译为《男孩来自天堂》,但实际译为《天堂来的男孩》。第77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女演员奖的影片Pieces of a Woman,韩译为《她的碎片们》。汉语在翻译片名时,如果直译过于直白,也会用更文雅的文字进行修饰,使直译的片名变得更文雅。如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欧洲电影候选奖的电影《El sembrador de estrellas》,直译为《星星的播种者》或者《播种星星的人》。这样翻译过于直白,又比较啰嗦,因此翻译时对这个片名进行了美化,译为《播星者》。这样翻译意思相同,但是译名更为简洁,而且带有汉语独特的浪漫色彩,更能吸引中国的观众。还有一种情况是中韩两国都选择直译英文译本而非原语种译本。如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获得地平线单元最佳编剧奖的影片《Cenzorka》,这是一部捷克语影片,片名直译为《审查》,影片大体内容是讲述女受刑人带着年幼婴儿一起服刑,但孩子年满三岁就要送往孤儿院,而失去孩子的母亲们发生的一系列事情的影片。原片名比较平淡,不能吸引观众。因此英文意译为107 Mothers。这个版本的片名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为什么会有107位母亲?为什么是这样精准的数字?以及这107位母亲要做什么?从而引起观众的观看兴趣。因此中国和韩国在翻译时都直译了英文译本,汉语译为《107位母亲》,韩语译为《107位母亲》。笔者统计显示,180部影片中,中国用直译法翻译的影片有122部,而韩国仅有27部。
(三)意译
由于文化差异较大,直译不能很好地体现电影的主题思想,因此在翻译时会根据电影内容重新取一个更为恰当、符合目的语观众语言习惯的名字,这样的方法称之为意译。同时,在翻译时要遵循忠实性原则。即,译名要忠于原名,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意译是直译的补充修饰。在这一前提下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译名即忠于原文,又能传达出电影的情感表达和内核,做到传神达意。[4]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影片《Piligrimai》,直译为《朝圣者》,但是影片实际上是讲一对男女相约重游男友与兄弟遇害的命案现场,不为缅怀,而是为了追溯死者生前最后生命轨迹过程的故事,所以直译为《朝圣者》并不能让观众更好地从片名理解电影主题。因此根据内容把标题意译为《故地重访》,使片名带有中国四字成语特有的浪漫色彩,又能使观众理解电影主旨。又如获得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原创奖的电影《Dyrie》。这部影片直译为《野兽》,但是影片实际是讲述了一只羊崽给整个家庭带来灾难的故事,因此中国在翻译时没有采用直译而是意译为更贴近电影内容的片名《羊崽》,这个译名更能让观众直截了当地明白这是一部以羊崽活动经历为主线的电影。同样,在韩国,用韩语翻译时也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手法,如第7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泰迪熊奖最佳影片《Wir》,直译为《我们》,但是在翻译时却根据电影内容和主人公的经历,意译为《少年的爱情和友情》。这样使观众更清晰地了解到电影的主要内容。同一部影片,侧重点不同,对片名翻译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如获得第7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评审团特别提及奖的电影《Noche de fuego》,直译为《火之夜》。英语有两种译名:一种为根据原片名直译为Night of Fire,一种为根据内容意译为Prayers for the Stolen。韩文译本在翻译时选择了更贴近影片内容的英文版本直译为《为被窃者祈祷》,汉语在翻译时,因为原片名更加朗朗上口,富有神秘感,因此采用了直译原片片名的方法。
(四)混译
混译,顾名思义,在翻译时使用了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翻译方法。[5]这样做可以保证片名翻译的准确性,又可以保证译名能够传神达意,具备美感。获得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费比西奖竞赛单元最佳影片的《Leonora Addio》,译为《莱奥诺拉的告别》,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结合的方法。莱奥诺拉音译了Leonora,但Addio直译为再见的意思。影片可以译为《莱奥诺拉,再见啦》。但因为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之一没能看到作品完成便去世,所以这个译名有“作者骤然离世,遗留下未完之作的遗憾”这一寓意,因此在翻译时采用了《莱奥诺拉的告别》,提升了译名的情感境界,吸引了观众的观看兴趣。同样,韩国在翻译影片时,有时也会采用混译的方法。如获得第7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项的影片On the Job: The Missing 8(工作中:八名失踪者),韩译版为《工作中:失踪者们》,片名的前半部分采用了英语音译“工作中”,后半部分采用了意译,没直接翻译成“八名失踪者”,而是翻译成“失踪者们”,省略了具体的数字,让译名看起来更加简洁清晰。多种翻译方法的使用能让译名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综上所述,中韩两国在电影片名的翻译时,都会运用到音译、直译、意译和混译的方法,但因为语言结构、历史文化因素以及社会环境不同,所以电影片名的翻译就产生了很多不同之处。下面具体阐述一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