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兴
艺术的核心是表情达意。中国画的核心重在“意”,包括意境和意象等,这一点在宋代山水画中体现得最为充分。宋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生产力的发展和商品经济的繁荣稳定,大大促进了艺术的发展,其所呈现的清幽娴静、平和高古的审美精神,是前所未有的。宋朝建立了极其完备的画学和画院体制,山水画在设色和构图方面都达到顶峰,对今天的中国山水画教学起着启迪作用[1]。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会受其所在时期历史因素的影响。在宋朝,由于不同画家自身的文化思想存在差异,其画作的构图样式和蕴含的文化内涵也会产生不同。
一、构图在山水画中的重要性
“构图”在中国山水画中又被称之为“章法”或“布局”,是画家在作画时通过观察景物特征,采用合理的绘画手法将其进行画面组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实际景物进行转化的过程。构图是作画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不仅要具备完整优美的造型、墨色艺术,还要保证构图的合理美观。将形式和内容合理结合,才是一幅完美且具有感染力的艺术作品。因此,构图对整幅画面的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作画时确保构图的合理性、美观性,能够更好地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中国山水画的构图有其独特性,尤其是宋代,更是中国画的鼎盛时期,在构图上也呈现出多变性和丰富性,比如“散点透视法”。这种透视法不同于西方画的透视法则,宋代山水画里表现的景物往往是从多视角出发而呈现的。画家在不固定的位置观察景物,视点随时变换,可从远处也可从近处,可从上面也可从下面,抑或从左右不同的角度,把现实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使景物表现得更充分、更立体,使欣赏者能够更直观地欣赏山河景物。也就是画家们把平视、远观、近取、俯视、仰视神奇地融合在同一幅作品中,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和审美趣味。宋代的这种构图形式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深远且深刻,以至于当今的画家在创作山水画时,仍然在沿用这种“散点透视法”。
二、宋代文化思想对山水画构图的重要影响
(一)宋朝性理之学的认知态度所产生的影响
随着汉朝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各朝代统治者巩固政权治、理天下的主流思想。但自唐朝之后,儒家思想中相对华美的辞藻逐渐被摒弃,儒学中的义理得到了人们的充分重视与发挥,就其中的性理范畴进行深入研究,这种范畴也就是后世所称的性理之学。性理之学的“理”指的是现实中的客观规律,而“性”则是指事物本质,具体表现为研究学问时要怀着穷理尽性的态度,做到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可以表现为画家在作画过程中通过对客观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感受,将自己的所感所想通过合理的绘画方式,运用于山水画的创作中。由于受到性理之学这种认知方式的影响,宋朝许多画家通常会根据真实场景中不同景物的自身特点进行构图创作,既遵循了现实景物的客观规律,又保证了画作的悦目美观。例如范宽的《谿山行旅图》,为了更好地表现北方雄浑壮阔的山水,采用立轴作全景式构图;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采用横卷或是卷面的表现形式,则是为了表现出江南的深山阔水、烟雨秀丽[2]。由此可以看出,性理之学对宋朝山水画构图带来了深远影响,使画家深刻地理解到事物本质,以此更好地表现自然景物的真实特点,从而提升作品的韵味。
宋朝是我国山水画得到空前发展的时期,画家们汲取前人的营养,不断创新,体验各种绘画方式。“皴、擦、点、染”讲究笔墨韵味,重造化,重理性,把中国山水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为了追求更高境界的艺术,画家在构图方面也是匠心独具,思考如何把树木、山石等各种事物在画面中安排得当,如何在平衡中寻找奇异,在虚实中体现出景物的意境之美,使人在作品中徜徉遐想。显然,不俗的构图更能够在一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当然,这种布局既要合情合理,又要和谐,这样的山水画构图形式才是画家们追求的终极目标。
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近郊鹊华山的景色,尺幅并不太大,但作品画面远阔,仿佛人们在高处鸟瞰,又好像在远处眺望,给人以“万千气象,尽现眼前”之感,让人徜徉在画面中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画面中,让人忘记真实的存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呢?这就是构图的魅力。画家正是采用了散点透视法,把我们平时从不同视角看到的山石、树木、溪水、河流等巧妙地结合起来,放在同一画面中,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性理之学的创新理念所产生的影响
宋朝的儒家学者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对儒家的义理思想进行了改革和创新,以此减少对汉儒经义哲理的不满。这种现象不仅使当时儒家学派的数目逐渐增加,在学者共同讨论的过程中,其创造性的思维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动和发展。性理之学的创新理念在宋朝山水画家的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宋初画家李成,虽师从五代,但其作品中的山川刻画通常是运用平远之法,与五代时期的绘画风格存在差异。而到了南宋,其绘画风格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高大雄壮逐渐转变成边角为主的局部山水创作。此外,不仅绘画风格发生了转变,宋朝不同时期的画家创造的构图形式也不尽相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作主要是以立轴的全景式布局为主,而到了南宋,人们对其构图形式进行创新,衍生出了边角构图的方式,最好的例子如马远的《山径春行图》。可以看出,宋朝山水画的构图之所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改动[3],完全是受当时的历史影响。
(三)禅宗思想所带来的影响
根据上文所述,性理之学在宋朝的文化思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禅宗思想的发展,所谓禅宗,强调的是主体精神的自觉性,提倡心性本觉。这种思想衍生出了新的艺术绘画形式——禅画,以简约、洒脱作为绘画的主要风格特征。最具代表性的禅僧画家是南宋末年的法常和雨润。他们的作品通常给人们营造出一种神秘、空灵的视觉效果。如法常的《渔村夕照图》和玉涧的《山市晴峦图》,景物、空处与题款位置间的布置形式各不相同,进而形成鲜明的对比,并在构图上给人一种梦境般的视觉感受,画面上的留白也可以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宋朝的绘画风格和构图形式为当代山水画提供了发展灵感。在现如今的山水画创作中,画家不仅要学习宋人专注的探索研究精神,同时还要借鉴和吸收其具有创造性的构图手法[4]。三、山水画构图创新思考
就当代山水画作品的构图形式而言,其在传承汲取宋代画家构图形式的基础上,也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画家对传统的绘画章法进行了创新和开拓,注重真实景物的客观刻画,将画作与实际环境相结合,以此加强画面的视觉真实性。另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和影响,部分当代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吸收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图式,将中国和西方绘画风格相融合。对中国绘画的构图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期更好地提升中国绘画水平。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在国画的传承上,作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针对学生活跃的创新思维特点,将中国山水画独有的构图形式融入教学过程中,确保中国画教学立足传统和直取自然两个方面,以此促进中国山水画构图形式的发展。
(一)立足传统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画家更多地吸收与借鉴西方的绘画风格。因此,在当时很多画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出中西方绘画思想的融合。但也正是因为受到西方绘画的冲击和影响,很多提倡传承宋元画风的画家,受到了时代因素的制约,导致中国画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停滞不前的现象。同时,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山水画家的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真实的山水景色逐渐被高楼大厦占据与取代,这种现象直接影响了画家山水画创作的思维理念和意向表达。宋代山水画的构图形式是我国绘画史上的瑰宝,画家为后人总结了丰富的构图经验。中国式散点透视构图法是西方绘画构图所不能比拟的,西方绘画普遍采用“焦点透视法”,在表现大场景方面则暴露出其局限性,不能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比如,大家最为熟悉的描绘宋朝生活场景的《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采用全景式的“散点透视”构图方式,用精致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宋朝人们的生活场景,堪称北宋社会的“百科全图”(如图1)。

图1 《清明上河图》局部 北宋 张择端/作
目前,很多山水画家在创作时,其画面上的风景通常是画家对山水进行内心幻想的产物,并没有真实地面对和观察现实中的自然景物。这样一味地吸收外界因素的绘画形式,缺乏灵动性和真实性,以及自身原有的民族风格,这也是当前我国山水画发展出现的问题之一。要想推动中国画的发展,就要立足传统,注重真实景物的刻画,带给人们仿佛置身于真实山水之间的视觉效果,并在传统山水画的基础上,对构图形式以及整幅画面进行创新和优化,以此丰富作品的内容和意境,提升作品效果,升华画作价值。
(二)直取自然
宗炳曾经提出,山水画的创作要做到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就是当今人们所称的写生观点。当前,我国很多绘画工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也越来越注重山水精神的渲染,真实地还原山水自身的雄伟形态和气势。黄宾虹说:“三十年看山,三十年游山,三十年才能画山。”可以看出,现如今的山水画家逐渐达成了向大自然学习这一普遍共识。也只有通过直取自然这一绘画理念,我国山水画领域才能得到良好的扩张与发展。四、宋代山水画对山水画构图教学的重要影响
教育是国之根本,宋代山水画图式促进了其艺术地位的提升,使宋代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也为此后的艺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在当代美术教学过程中,宋代山水画具有一定的正向学术价值。当前,部分美术院校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和理念相对落后,部分美术人才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人们对山水画以及构图重要性的认知程度不高,导致其绘画作品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转换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美术教育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美术院校可以借鉴宋代教育理念,在山水画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立足传统,注重山水精神的真实性和还原性。通过不同景物的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构图创作,以此创作出优秀的美术作品[5]。同时,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我思考的时间,对山水画及其构图形式进行创新,创作出具有灵魂的美术作品,成为一名社会需要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