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巧薇
每一部好的音乐作品都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听者从中欣赏,学者从中研究。歌剧《白毛女》便是这样一部元素丰富的重要作品。该音乐作品的创作风格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融合了多种民间音乐元素,摆脱了传统西方歌剧的创作模式,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民间音乐构思方式。这种独特的创作方式不仅保留了歌剧的民族特色,同时也呈现出西方歌剧的高雅艺术美感。这部音乐作品为我国未来的原创歌剧音乐创作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参考价值。
一、音乐艺术中的风格与流派概念区分
在谈及一个音乐作品时人们常常将风格与流派混为一体。它们的区别在于:风格多用于形容某个特定人物的作品特点;流派则常指具有相同概念的群体。我们常说,某个人的穿衣很有风格,这首曲子很有风格。这个作品是艺术家鲜明而独特的创作个性的展现,无论是在作品的内容与形式,还是思想与艺术方面,都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对于表演者而言,日常经常会接触到不同种类的风格——热烈、缓慢、抒情、悲伤、富有年代感。风格有它自己的衡量尺度:可以从时间上来区分,例如现代和古曲的区别。也可以从速度来说,例如缓慢的通常是抒情歌曲,节奏热烈的偏向于摇滚。此外,风格还可以从唱法上区分,例如我们日常最经常接触的流行、民族与美声唱法,还有比较小众的爵士、蓝调等,都构成了不同的风格。由此可见,“风格”一词在音乐作品中常指一些显而易见的特点。流派这一概念,笔者第一次接触是在学习西方音乐史的过程中,有趣的是,一个流派竟然可以出现在不同的领域。印象主义起初来自美术,在1874年的一次画展上,展出的画家都是被官方机构所拒绝的不知名人物,引起了评论家的反感和愤怒,被认为是丑闻。一位记者讽刺这些画家为“印象派”,这个称号源自莫奈的画作《日出·印象》。随后,公众开始使用这个称呼,并被艺术家们接受为流派的名称。印象主义音乐则是在19世纪末受到象征主义文学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而诞生的一种音乐流派。与古典和浪漫主义音乐相比,印象主义音乐的音乐形式、织体、表现手法、基本美学观点及所追求的艺术效果都有很大的不同。印象主义音乐不是直接描绘实际生活中的图画,更多地描写图画给人们带来的感觉或印象,营造出一种神秘朦胧、若隐若现的氛围和色调。在乐曲的形式上,印象主义音乐更为自由,一般采用短小不规则的形式。虽然印象主义音乐的流行时间不长,但它在音乐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音乐艺术的一种根本性转变。因此,印象主义音乐得到广泛的认可和重视。
中国的流派在历史长河中更加丰富多样,以戏曲为例,有京剧、豫剧、黄梅戏、河南梆子等流派,《白毛女》这样的现代歌剧就是集各个流派风格为一体的大作品。《白毛女》是一部以中国戏曲音乐元素为主导,融合多种艺术形式的歌剧作品。其中,秧歌剧对创作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包括对话剧和戏曲的融合、民间歌曲和曲艺的借鉴以及表演和化妆等方面的糅合。使得《白毛女》成为一部独具特色的歌剧作品,同时也是中国音乐剧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以《白毛女》为例试谈音乐风格
《白毛女》的创作方式是一种富有民间色彩的艺术创作方式,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院派创作方式,而是深入人民群众生活,挖掘民间文化中的素材,用艺术手段表现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情感。这种以民间传说为基础、反映社会现实的创作方式,使得《白毛女》具有较强的民族性和思想性,同时让观众更容易与剧中的人物和情节产生共鸣。在这种创作方式的推动下,歌剧作品逐渐从精英文化中走出,走向大众文化,成为反映人民生活和情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白毛女》的创作方式不仅仅是它作为“民族新歌剧”代表的核心特征,更是中国现代音乐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一)对音乐剧人物角色的塑造
周扬作品《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中,强调了延安对戏剧的需求。他认为,戏剧是一种能够直接与群众感官相通的娱乐形式,更容易深入民间。相较于其他文艺形式,戏剧更为迫切地满足了表现新时代的需求。在当时的革命斗争环境下,延安需要一种能够传达革命理念和动员群众的艺术形式。因此,延安的文艺工作者开始致力于创作具有革命性、能够深入群众中的新型戏剧。这些戏剧不仅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的愿望和呼声,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与传统的戏剧形式有所不同。1.时代精神的共鸣
在音乐方面,《白毛女》体现了时代精神。第二段音乐旋律在描绘喜儿在山洞中的生活时平缓而优美,与旁白的叙述相得益彰。但随着“老天爷睁眼,我要报仇”唱段的出现,音乐情绪突然转变,高潮迭起,让人感受到喜儿内心的激烈情感。在第三部分,从“为什么问你不作声”开始,喜儿的多年痛苦与隐忍逐渐浮现,“问天问地都不应”更是突出喜儿的无助与无奈。最后,喜儿的呐喊“我是不死的鬼”则成为整部歌剧的音乐高潮,展现了喜儿反抗的力量,寓意着新社会的到来。这种创作手法和思路,是受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启发而诞生的,指明了艺术家创作“民族新歌剧”的方向,激发了他们的热情和决心。
2.对人物的刻画
除了使用传统音乐调式外,歌剧《白毛女》还采用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元素,如二人转、山歌等刻画人物形象和表达情感。这些民间音乐元素不仅增强了歌剧的民族色彩,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共鸣。此外,歌剧《白毛女》还在音乐手法和舞台设计等方面巧妙地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农村民居、农耕景象等,打造了一个真实而又富有民族特色的舞台。这种注重民族性的表现手法和思路,不仅让歌剧《白毛女》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也为中国后来的民族音乐剧、歌剧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自信心的提高和对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的重视。
(二)对传统民歌元素的使用
在歌剧《白毛女》中,传统民歌元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对传统民歌的改编和提炼,创作者们成功地创作出充满戏剧性的优美音乐作品,更加丰富了角色形象。民歌被广泛应用于描绘人物特点,例如喜儿的唱段《北风吹》和杨白劳的唱段《十里风雪》等,体现了传统民歌调式的特点。这些调式在创作者的中国式刻画下呈现出典型的受压迫的农民形象。歌剧的音乐章节安排也承袭了戏曲音乐的特点,如通过“过门”和“散板”连接不同的音乐材料,突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章节感。最终,传统民歌在重新整理和加工提炼的过程中,创作出具有典型民族色彩和精神的优美音乐作品,这也展示了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和尊重。1.非典型的音乐表现形式
比较第一幕和第二幕,可以发现创作者使用了截然不同的音乐表现方式来呈现人物形象和推动剧情发展。在第一幕中,采用了非典型的音乐手法,如散板、附点和切分节奏等,使得喜儿的形象更加鲜明,戏剧性更强,强调了她的活泼俏皮和斗志昂扬。而在第二幕中,则使用了音乐片段和新旧音乐材料的对比,突出了戏剧冲突和剧情发展,创造出更加丰富典型的人物形象。这种戏剧化而优美的音乐形式体现了创作者的创新和成功,让观众深受感染。
2.音乐结构的变化
在剧中戏剧性唱段“海风阵阵愁煞人”通过音乐结构上的“散板—慢板—摇板—散板”板式变化,突出了其情感表现。在引子部分中,音乐通过从低到高的情感铺垫,渐变的力度强音和连续三连音的进行,营造出紧张、急促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喜儿内心的悲愤和紧张。在第一段音乐中,创作者运用三个非方整性乐句结构,在高音区的近似呼喊演唱中表达出“暴风雨翻天,我又来”的情节,强化了剧情的表现。这种音乐手法让观众更好地体验到音乐与情节的融合,增强了戏剧性的表现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