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杰
一、陇南武都高山戏的历史演变
(一)陇南武都高山戏的源起与发展
高山戏源自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尤其在鱼龙镇附近最为著称。究其缘起与发展,大致可从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入手。陇南市是甘肃省东南部的一个地级市,下辖八县一区。陇,通“垄”,释义作田埂或泛指麦地;南,即地理方位名词。在数千年的历史中,陇南见证了中原政治改革、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缘起和变迁,在历史长河的沉淀中,这片土地孕育出了秦文化、氐羌文化以及白马藏族文化等显著的特色文化,成为陇南的特色名片。高山戏便是这绚丽多彩文化之中的一朵奇葩。鱼龙镇地处武都东北部,所处地势可谓“山大沟深”,在交通还不便利的时代,如此险要的地势成为鱼龙地区信息闭塞、与外界沟通交流少的重要因素;也正因为这种封闭式的缘由,客观上使得发源于此地的高山戏保留了原始的淳朴气息。社会因素方面,这样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当地的人们将团结和谐、互助共处的习惯保留下来,同时也造就了人们在艰苦生活条件下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而这无疑给高山戏这一寄托人们情怀、娱神娱人的活动创造了生发条件。
(二)陇南武都高山戏的艺术特征
音乐是反映和表达人思想感情的产物,而戏剧正是在音乐表达的基础上增加了“戏”的成分,使音乐的思想性和功能性得到升华,形成戏加曲的综合体。这种有故事内容、有音乐氛围的综合演绎体,自被创造出来就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如国粹京剧,留传历史悠久,经典常留存,高山戏作为地方剧种,同样也有着戏曲的共同属性,而其自身的独特属性便通过一系列基于共性之上的变体而来。首先,在音乐方面,高山戏旋律特色鲜明,以中国民族调式中的羽调式运用居多,规模体裁上依然保留戏曲必要的场面,比如文武场的伴奏。除此之外还有念白部分(类似于西方歌剧音乐中的宣叙调,具有交代剧情、衔接唱段的作用)、曲牌部分(主要为器乐演奏,只有曲没有唱词,作用为烘托舞台氛围、展现演员思绪转换的过程)等,节奏节拍以散板为主,使得音乐节奏具有很大的活动空间,灵活性很高。
其次,高山戏演唱语言生动幽默,多采用当地方言、歇后语、谚语等,受众面很广,剧目内容丰富多样又通俗易懂。在唱腔选择上,高山戏以独唱为主,根据音乐表现的不同要素,又将唱腔和曲牌分为过板、花花腔、开门帘等几类,唱词结构采用上下句的对联体,内容包含起承转合几个要素,结构规整,押韵的特点使其具有较强的记忆性,朗朗上口。
最后,高山戏演出的程式化过程,在历经几百年的流传中,人们渐渐从以前的演出流程中演化出一套操作性很强的演出模式,比如高山戏演出内容除了表演故事情节这一主体部分,还有很多演出的开始仪式和结尾仪式,都是高山戏整场演出不可或缺的部分。从规划演出的议事环节开始,要历经各祭祀祈福环节,比如“出灯”①当地社火正式开演的一种程式。“踩台”“打小唱”等之后,才是上舞台开始表演故事化剧本的时候。如此可以看出陇南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可以看出高山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自身所具有的传承价值。
二、陇南武都高山戏的人文环境及传承模式
(一)陇南武都高山戏的人文环境
艺术以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形式存在于人们身边,高山戏源自陇南,同样也是最能反映这片土地上人们生活百态的方式。在陇南,独特的地貌、宜人的气候给予陇南人民用以进行传统农业作业的丰富资源,比如武都的花椒、油橄榄,宕昌、礼县的当归、大黄等药材。这里的人们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在交通还不便利的时候,人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一代代辛勤的耕作,让陇南这方热土逐渐有了人们口中赞誉的“陇上江南”之面貌,素有“陇上椒乡”“油橄榄之都”“千年药乡”等特色美誉。在这方水土孕育中,各地区民俗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在农耕时期,人们大多数时候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所以风调雨顺、有个好收成这样的美好期盼便成了人们的夙愿,于是人们开始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现、强化内心这种信仰感,高山戏便是这种典型的民风民俗的体现。在高山戏的剧目以及演艺形式中,可以较为直观地看到流传至今的民俗,比如在语言方面,高山戏选用陇南当地方言演唱,而方言则是一方活的历史密码,其中凝聚着当地人们的生活智慧,就如人们对死亡、失财、运势等都有着“约定俗成”般的禁忌,所以在高山戏中,很少能看到这些话题的戏份,这样一来关于“来财”“长寿”“健康”等主题的剧目就会受人们的关注和欢迎。此外,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在高山戏前期的演艺过程中,有着演戏不用女演员的惯例。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高山戏传承团队的创新、努力,这一陋习终在20世纪60年代被禁止,此后高山戏开始录用女演员,演出内容变得丰富,形式也更多样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提高了高山戏的剧目质量。
(二)陇南武都高山戏的传承模式
传承是优秀传统文化流传至今的关键环节,有了传承,创新和发展才会变得有意义。高山戏作为地方特色剧种,在历经几百年之后依然能在当代舞台上绽放光彩,这与世世代代传承人的努力密不可分。所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应当是进行式,不应该是过去式或者一劳永逸式。笔者就高山戏的传承模式在现有文献的梳理过程中大致找到以下几类。1.师承制
高山戏在历久弥新的演艺中逐渐有了一套专业化的程式,而在当地能够熟练掌握这套程式的人并不多,一个村子里的戏模子(戏模子,一种尊称,指当地集高山戏的编排演艺于一身的老艺人)屈指可数。随着观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高山戏的演艺团队也要和这一需求有对应的匹配度,所以徒弟们通常都是直接找当地戏模子进行系统、专业的学习。与平常学生在学校学习不同,徒弟们无须固定跟着一个师傅学习,即师门界限不是很明显,他们的学习模式更多是在农闲时,跟自己接受度吻合的戏模子学习。
2.家承制
除了找专业性强的戏模子学习高山戏,如果一个家庭里有人会唱或者之前学过,在很大程度上就可以教授家里其他想要学习的成员。这一传承制相比师承制更直接一些,且好多年轻传承人表示,自己会哼唱的唱段,就是小时候听家里长辈唱,耳濡目染自然也就会了,所以这一传承制也展现出传承的内容真实性和历史性。
3.演艺传承
在师承制和家承制的传承中,因演出人员与演出场地或时间的缘由,其演艺辐射范围还是有限的。自高山戏被评定为非物质遗产之后,观众演出需求逐日增长,因此涌现出一些专门来学习的团体,如比较有名气的鱼龙镇上尹村高山戏业余剧团、万象艺术团等,艺术团中参演的演员以中年或老年人居多,大家凭着对高山戏的兴趣,三两一组,随着排练以及越来越多的爱好者的加入,规模随之扩大,这些演艺团体的增加,给高山戏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并形成了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