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丽君
近年来,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风格变得更加多元化,创作过程变得更加复杂,与风格多变的现代流行音乐相比,近代流行音乐由于时代环境错综复杂,诸多类型的音乐创作风格以及创作模式也经常发生细节上的变化。为了合理把握流行音乐的演变过程以及历史发展特点,就要立足当代视角,分析阿多诺对于部分流行音乐的主要观点与评价模式。
阿多诺是近代著名的音乐理论家和社会学家,主要通过社会现象分析音乐理论与音乐风格发生变化的具体因素。音乐的创作风格与内容既可以反映时代背景,也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在此前提下,阿多诺对于音乐的评价与批判观点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现状,通过音乐分析与音乐批判的形式,能够窥见当时的社会现状,属于近代音乐理论研究领域中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阿多诺所采取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立足于近代音乐理论研究视角,合理分析阿多诺在批判流行音乐过程中所持有的独特观点以及具体的批判特征。
一、阿多诺流行批判理论特征
伴随着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工业制造领域正在面临转型与发展的良好机遇,在这一背景之下产生了相应的文化理论,即文化工业理论。尤其是在批判近代流行音乐的过程中,阿多诺不仅认为流行音乐是一种艺术,更认为其是一种商品。这种商品既可以被理解为工业生产的产物,也可以被理解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在阿多诺眼中,音乐究竟是一种艺术还是一种商品,并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毕竟有许多种类的音乐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商品,音乐不仅具备艺术鉴赏属性,也具备商业属性。阿多诺通过流行音乐以及音乐理论进行分析之后发现,无论是何种类型的流行音乐,均可以通过细节感知的形式了解音乐的整体框架,合理了解音乐中所蕴含的个性化元素。即便是在现代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流行音乐的制作与表演也依然体现出了更多的随机性,也表现出了一种标准化与伪个性化的特点。(一)标准化
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的演变与发展主要呈现出标准化的特点,尤其是在音乐选择以及音乐结构等诸多方面,更是表现出了独特的标准化特征。许多流行音乐虽然风格各异、内容丰富,但是均凸显了标准化这一特点,诸多类型的流行音乐总结起来具备同样的特征,尤其是在音乐结构、音乐形式方面,似乎在潜移默化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具体的标准。虽然近代欧美国家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工业生产量较大,但音乐作为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之下,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并呈现出繁荣向上的发展态势。但在实际中,无论近代流行音乐呈现出何种发展趋势,均离不开一个特定的音乐创作标准,这一音乐创作标准被称为工业生产背景下的独特产物。
流行音乐曾被认定为经过计划与准备之后所创造出的符合标准的音乐形式,虽然流行音乐与传统的民族音乐相比,实际的创作风格多变、内容丰富,二者看似毫无关联。但是在听众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流行音乐与传统民族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流行音乐主要从社会大背景中来,当然也会走进社会大背景中去。许多听众对流行音乐的欣赏并不属于一种自发行为,主要是因为听众在理解流行乐的过程中,会随着自身的主观感受产生不同类型的审美体验。尤其是在音乐创作环节,创作者需要结合自身的创作灵感,将更加多元化的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在这期间,听众需要与音乐创作者之间产生情感共鸣,但听众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认知体验。流行音乐呈现出标准化的发展特征,主要是受到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影响,从而出现更加复杂的心理变化趋势。从音乐文化理论这一角度而言,阿多诺所提到的流行音乐标准化主要指的是流行音乐必须要遵循刻板的规律或者刻板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导致诸多流行音乐只能在一定范围之内凸显自身的独特之处,并不能够完全任意为之。
实际上阿多诺并未将这一种刻板规律或者是刻板模式理解为一种简单的规律,这种所谓的刻板规律与刻板模式,其中主要的文化演变模式并未发生根本变化。音乐创作环节的每一个细节都是可以被替代的,流行音乐的功能就如同机器上的一个齿轮,仅仅是机械地、毫无目的地依照固定的程序或方向转动。此类刻板规律或是刻板模式,为流行音乐的创作提供了一个大致的范围,这种大致范围严重限制了流行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可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产生细微变化,但是却依然局限在某一范围之内,无法突破局限。
阿多诺结合此类特殊的音乐现象,明确指出听众可以结合自身的听觉体验或者审美体验,在内心深处逐步搭建一个具体的流行音乐框架。但是这并不是流行音乐本身带给听众的审美体验,只是听众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或者是审美情绪,对流行音乐的审美体验进行的适当调整。
(二)伪个性化
阿多诺在解释流行音乐发展历程的过程中认为,流行音乐的标准化与伪个性化之间存在紧密关联,伪个性化可以理解为是流行音乐标准化特点的演化。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之下,流行音乐的创作虽然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权限,但是此类自由依然遭受限制,流行音乐创作与欣赏并非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流行音乐的伪个性化特征完全背离了近现代流行音乐的创作初衷,此时的流行音乐主要指的是借助一系列纯粹的音乐创作方式与技术,在一定规则之下诞生的标准化产物。无论流行音乐采取何种纯粹的音乐方式与技术,均需要在一定规则之下满足标准化这一特征,随后再满足伪个性化这一特征。
伪个性化从字面理解为是“虚假”的个性化,阿多诺围绕流行音乐创作的大背景以及欧美地区资本主义发展特点进行分析之后发现,在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生产繁荣昌盛,与之相关的音乐艺术也会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资本主义政治理念的控制与影响下,音乐艺术的创作形式并不会发生根本变化,也不会完全推翻原有的艺术创作模式,只是在一定范围之内进行适当调整与优化,逐步形成一种类似于“完全创新”的音乐模式。具体而言,流行音乐为了保持新鲜感,必须要呈现出个性化的特点,此类个性化特点不仅是为了满足听众的个性化需求,也是为了满足商业市场化的发展需求,尤其是在商业市场化的趋势下,流行音乐逐步具备了更加鲜明的个性化特征。阿多诺认为,即兴创作是流行音乐伪个性化的主要表现之一。许多音乐创作者通过即兴创作的形式自由发挥,快速创作出相应的音乐曲目,每一首音乐曲目的创作风格与创作内容均有所不同,均是在创作者即兴情绪的影响之下形成的一种伪个性化风格。即兴表演的创作类型比较丰富,表演者可以随时调整音乐创作的风格与模式,以便广大听众可以接受此类即兴表演模式。流行音乐的消费市场非常广阔,听众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类型的流行音乐,但是在实践中,这种选择必须要建立在市场运行逻辑的基础上,流行音乐所谓的创作自由也只是相对的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
二、对阿多诺流行音乐批判观点的反思
(一)批判是阿多诺对音乐情感的强调
阿多诺对流行音乐的批判观点主要基于其对音乐本身的理解,无论阿多诺采取何种方式批判流行音乐,或者是提出了何种流行音乐批判观点,均是立足于自身对流行音乐的理解,从个人角度出发,在与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过程中,了解听众对于某一部分流行音乐的主要看法。对流行音乐的批判是阿多诺对音乐情感的强调,也是阿多诺对音乐情感的个性化阐述,尤其是在阿多诺分析近代音乐创作风格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近代音乐创作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了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流行音乐必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表现出相应的经济特征与政治特征。具体而言,阿多诺希望听众在聆听音乐时可以获得一种情感上的共鸣,这是一种听众自发行为,并非是在资本主义主流文化的强制影响之下产生的被迫行为。听众欣赏音乐的主要目的是放松身心,而不是为了再度感受资本主义文化的强制压迫。阿多诺指出,听众所接受的所有音乐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构成音乐主体的并非是个体的主观感受,也并非是个体的情感体验,而是集体的整体体验。无论是针对传统的民族音乐,还是针对流行音乐而言,听众都需要自发接受流行音乐的熏陶与影响,而在听众主观接受音乐的过程中,身体与心灵均可以共同参与其中。阿多诺认为,不能通过某一种流行音乐的个体表现特征判断听众整体的情感变化特点,所以分析阿多诺的审美价值不得以偏概全。阿多诺所指的这种集体性是纯粹的社会性表达,并不是在音乐理念或者是概念上的认同,只有听众欣赏音乐时才会出现。阿多诺还认为,只有听众在认真欣赏音乐或者是积极参与音乐鉴赏活动的过程中,才可以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随着流行音乐形式与结构变得更加标准,听众的情感体验以及音乐感知将会被资本主义文化规则所束缚。
(二)音乐的他律性和自律性的统一
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流行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必须要满足一部分听众的审美需求以及生活需求,但是此类流行音乐并不完全符合全体听众的情感价值观。因此,流行音乐的受众范围相对局限,一部分听众无法从流行音乐之中获得更加全面的审美体验与感受,也有可能会产生其他类型的审美体验。这是音乐他律性与自律性相互统一的重要表现之一,流行音乐带给听众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它并不局限于某一个体,更多的情感体验存在于听众群体之中。音乐本身并不具备情感内容,音乐的情感是独立存在的,尤其是流行音乐,并未反映出强烈的情感价值观念,但是阿多诺认为流行音乐可以唤起听众的情感。此类特殊情感与听众在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的情感并非完全一致,尤其是在听众欣赏音乐曲目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特定感觉似乎脱离了生活实际,但是却不能完全离开听众的生活实际。阿多诺认为此类独特的感受是音乐他律性与自律性统一的具体表征之一。音乐在创作的过程中需要创作者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情况与创作灵感,合理调整音乐创作的主要流程,选择不同类型的创作模式,从而形成别具一格的音乐创作形式。在这一过程中,流行音乐的自律性体现在审美主体对音乐的表层欣赏这一层面。听众在欣赏流行音乐的过程中,将会从自律欣赏转变为他律欣赏。自律欣赏又被称为表层欣赏,主要是听众根据自己的感觉获得审美体验,仅仅感受音乐的形式之美,并不与听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任何联系,听众个体并不需要认真思考、回味音乐的主要内容与旋律。表层欣赏与深层欣赏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这两种欣赏模式之间又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通过表层体验可以获得自律情感,通过自律情感又可以延伸为他律情感,随后再帮助听众获得深层体验。这既是听众感受流行音乐的具体过程,也是流行音乐情感体验变化的具体过程。在听众获得深层体验之后,便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将个体直接融入音乐旋律中,结合音乐旋律创造的独特景象,在头脑中描绘一幅宏伟蓝图,随后积极与音乐的创作者与演奏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的关系,共同感受流行音乐的无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