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丁聪陈四益:二十三年的文画奇缘

  • 作者: 杂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355
  • 刘 芳

      从1990年开始到2007年春季,《读书》杂志的封二一直由“陈文丁画”垄断着。“陈文”是陈四益的杂文,“丁画”是丁聪的漫画。两个人或借古讽今,或针砭时事,近二十年来每月一期,从无间断。

      今年年初,九十一岁的丁聪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再作画,“陈文丁画”被迫终止,两三个月内编辑部接到无数读者来信,纷纷询问;是不是陈四益和丁聪遇到麻烦了?

      “陈文丁画”结集出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了四本,分别是《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竹枝图》。

      在丛书的座谈会上,陈四益说,这套书为他与丁先生二十多年的合作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丁聪闻听此言大不以为然,让夫人沈峻打电话来:“丁先生说了,‘没有句号,我还能画。”

      “纸上的‘焦点访谈”

      1984年,四十五岁的陈四益正在新华社《瞭望》杂志做副刊编辑。《瞭望》要由月刊改为周刊,需要储备大量稿件,陈四益便自己尝试写了些古文体的寓言,称为“新百喻”,希望能写一百篇。文章每则不过几百字,原为了编稿时填补版面用,后来他突然想,如若有漫画配文肯定更好看。

      “有意思,我画。”丁聪放下陈四益带来的书稿说。五个字结下了丁陈二十几年的“文画缘”。

      最初,他们的作品零散刊登在《学习与研究》、《方法》等杂志上。

      1990年,他们在《读书》安了家。

      “我们‘霸占了他们的封二二十多年,有一段时间还有‘封三。”陈四益笑呵呵地说。

      陈丁的合作不止于《读书》。某年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已是《瞭望》副主编的陈四益约丁聪画一幅漫画,主题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结果,那幅画成了当初《瞭望》杂志的封面。

      “那时候好多人说我太大胆,怎么人代会期间也敢用这样的封面,而且《瞭望》是进大会会场的杂志。我倒是觉得没关系,也发现代表们挺喜欢看的,看了都笑。”

      巧得很,陈四益与丁聪都是上海人。

      十九岁时,丁聪经画家黄苗子介绍进了上海《良友》杂志社,一面画画一面当记者。

      1939年,在由宋庆龄操办的香港抗日画展上,丁聪的水墨画《逃亡》,作为“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品广为散发。

      也是这一年,陈四益出生于四川成都,成都古称益州,故名“四益”。1948年,陈四益随父母回到上海老家。而那时年仅三十岁的丁聪正在香港,已被誉为艺术界奇才,解放前夕,周恩来向香港的党组织发电报,开列了一批文化名人的名单,“小丁”便名列其中。

      1962年,陈四益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1972年申请出调到湖南岳阳化工总厂做文宣,给领导写演讲稿、汇报材料。

      三年后,新华社湖南分社去那里挑人,陈四益被挑中,当了记者。“文革”结束后,1981年,《瞭望》杂志创刊,从分社借人,陈四益又去了北京,从此在首都安了家。

      “以前画过、写过的事,现在还在发生”

      “陈文丁画”的第一、二册印好后,陈四益拿书去医院给丁聪看,他反复用上海话对陈四益说:“嘎许多年前画格,同现在格事体贴得嘎紧(那么多年前画的,同现在的事情贴得这么紧)。”

      陈四益对此也有同感,他们以前画过、写过的事情现在依然在发生。

      “调整房价,说了几年了,怎么还是一直在涨?做官的就做官,还非想当什么院士,搞得底下的人也都想弄个博士当当。结果有钱的、有权的都成了博士,博士也不值钱了。一系列问题又出来了。”

      如今陈四益已退休在家,住在离北京市区较远的亦庄经济开发区,平日看书、写字、做做家务。

      陈四益感恩他们这段珍贵的“文画缘”,曾撰文自述:“尽管在生活中恪遵妇命——人多的地方少去,乱翻书原也可图个清静。没奈何天生就瞎操心的命,免不了酸甜苦辣都尝尽——一落笔打翻了五味瓶。多亏了老小丁,他让这五味斋变成了风味亭。”

      [原载2007年第35期《瞭望东方周刊》本刊有删节]

      刘 芳

      从1990年开始到2007年春季,《读书》杂志的封二一直由“陈文丁画”垄断着。“陈文”是陈四益的杂文,“丁画”是丁聪的漫画。两个人或借古讽今,或针砭时事,近二十年来每月一期,从无间断。

      今年年初,九十一岁的丁聪身体状况不佳,无法再作画,“陈文丁画”被迫终止,两三个月内编辑部接到无数读者来信,纷纷询问;是不是陈四益和丁聪遇到麻烦了?

      “陈文丁画”结集出版,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了四本,分别是《百喻图》、《唐诗图》、《世相图》、《竹枝图》。

      在丛书的座谈会上,陈四益说,这套书为他与丁先生二十多年的合作画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丁聪闻听此言大不以为然,让夫人沈峻打电话来:“丁先生说了,‘没有句号,我还能画。”

      “纸上的‘焦点访谈”

      1984年,四十五岁的陈四益正在新华社《瞭望》杂志做副刊编辑。《瞭望》要由月刊改为周刊,需要储备大量稿件,陈四益便自己尝试写了些古文体的寓言,称为“新百喻”,希望能写一百篇。文章每则不过几百字,原为了编稿时填补版面用,后来他突然想,如若有漫画配文肯定更好看。

      “有意思,我画。”丁聪放下陈四益带来的书稿说。五个字结下了丁陈二十几年的“文画缘”。

      最初,他们的作品零散刊登在《学习与研究》、《方法》等杂志上。

      1990年,他们在《读书》安了家。

      “我们‘霸占了他们的封二二十多年,有一段时间还有‘封三。”陈四益笑呵呵地说。

      陈丁的合作不止于《读书》。某年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已是《瞭望》副主编的陈四益约丁聪画一幅漫画,主题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结果,那幅画成了当初《瞭望》杂志的封面。

      “那时候好多人说我太大胆,怎么人代会期间也敢用这样的封面,而且《瞭望》是进大会会场的杂志。我倒是觉得没关系,也发现代表们挺喜欢看的,看了都笑。”

      巧得很,陈四益与丁聪都是上海人。

      十九岁时,丁聪经画家黄苗子介绍进了上海《良友》杂志社,一面画画一面当记者。

      1939年,在由宋庆龄操办的香港抗日画展上,丁聪的水墨画《逃亡》,作为“保卫中国同盟”的宣传品广为散发。

      也是这一年,陈四益出生于四川成都,成都古称益州,故名“四益”。1948年,陈四益随父母回到上海老家。而那时年仅三十岁的丁聪正在香港,已被誉为艺术界奇才,解放前夕,周恩来向香港的党组织发电报,开列了一批文化名人的名单,“小丁”便名列其中。

      1962年,陈四益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留校,1972年申请出调到湖南岳阳化工总厂做文宣,给领导写演讲稿、汇报材料。

      三年后,新华社湖南分社去那里挑人,陈四益被挑中,当了记者。“文革”结束后,1981年,《瞭望》杂志创刊,从分社借人,陈四益又去了北京,从此在首都安了家。

      “以前画过、写过的事,现在还在发生”

      “陈文丁画”的第一、二册印好后,陈四益拿书去医院给丁聪看,他反复用上海话对陈四益说:“嘎许多年前画格,同现在格事体贴得嘎紧(那么多年前画的,同现在的事情贴得这么紧)。”

      陈四益对此也有同感,他们以前画过、写过的事情现在依然在发生。

      “调整房价,说了几年了,怎么还是一直在涨?做官的就做官,还非想当什么院士,搞得底下的人也都想弄个博士当当。结果有钱的、有权的都成了博士,博士也不值錢了。一系列问题又出来了。”

      如今陈四益已退休在家,住在离北京市区较远的亦庄经济开发区,平日看书、写字、做做家务。

      陈四益感恩他们这段珍贵的“文画缘”,曾撰文自述:“尽管在生活中恪遵妇命——人多的地方少去,乱翻书原也可图个清静。没奈何天生就瞎操心的命,免不了酸甜苦辣都尝尽——一落笔打翻了五味瓶。多亏了老小丁,他让这五味斋变成了风味亭。”

      [原载2007年第35期《瞭望东方周刊》本刊有删节]

      本文标题:丁聪陈四益:二十三年的文画奇缘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83421.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