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荣誉的幽微与铿锵

  • 作者: 杂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723
  • 徐百柯

      人类语汇里有一个闪光的词,荣誉。它的光泽,时或幽微,但总不会断绝。它的发音,或铿锵,或绵长,但总有坚定的原音的质感。它总在历史的词典里,有时墨迹淋漓,充沛全篇,有时却挤在缝隙间,倔强露峥嵘。

      大学选择向谁致敬

      香港大学今年颁发的“名誉院士”称号,名单中有一位,是港大食堂服务员,八十二岁的袁苏妹。因在家排行第三,袁被学生称为“三嫂”。她没受过教育,在港大当了四十四年服务员及厨师。数十年间,她对住宿生的照顾无微不至,除起居饮食,也“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堪称“宿舍灵魂人物”。

      港大选择用荣誉的头衔来表达对三嫂的珍视。颁奖词说:“她以自己的生命,影响了大学住宿生的生命。”

      几乎同时,北京大学毕业的俞敏洪在一次讲演中说,北大现在拿他以及百度的李彦宏作为这所大学光荣的代表,他认为,这不合适。他和李彦宏是做生意成功的,但北大的精神,北大的灵魂,不应当是做生意的成功。

      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说:评断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它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它的人民选择对什么样的人致敬,对什么样的人追怀。套用之:评判一所大学之精神,看它选择向谁颁发荣誉表达敬意,则晓十之八九。

      生命在校园里以何种样态融通,学校的命脉又如何赓续,要之,对于大学,因传承,得荣誉。

      少年目光投向何方

      浏览网络,见一专题:影响全世界的十位少年。

      越南女孩潘金福因九岁时一张赤身裸体的照片而进入历史。1972年6月8日,美军在她生长的村落投下凝固汽油弹,一群孩子被从天而降的灾难吓得四处奔逃。照片记录了这一场景。潘金福在画面中央,因身上衣物被烧着,不得不赤裸着在路上边跑边哭喊。她活了下来,但背部严重烧伤。皮肉的痛苦与精神上的极度恐惧被真实地呈现在《纽约时报》头版,轰动一时,在美国引起了反战潮。不久,越战宣告结束,人们说,是这幅照片促使战争提前半年止息。

      赞比亚女孩塞迪威·钱马是2007年度国际儿童和平奖得主。她于1991年出生于首都卢萨卡的一个镇子。八岁时。她所在的学校由于没有教师被迫关闭。然而塞迪威拒绝接受这一残酷现实,她带着其他六十多个孩子步行跋涉,寻找另一所学校。从此之后,她一直致力于为非洲广袤大地上的儿童争取教育权益。

      当然还会有苏明娟。1991年,安徽金寨县双河乡张湾小学的某堂课上,八岁女孩渴望的“大眼睛”,日后成为一项温暖的国家——社会——人性工程的标志。

      一些目光牵引人心,一些命运牵动世界。他们,因纯真,得荣誉。

      “叛徒”自有内心法则

      “纳粹德国遗留的最后一道禁忌”,近日终被打破。德国议会通过一项法案,为那些在二战期间被纳粹当局判处“叛国罪”的人平反。

      二战期间,纳粹军事法庭以逃兵、拒服兵役、叛国等罪名,判决约十万人入狱、约三万名军人死刑(其中约两万人被处死)。德国战败后。这些“罪犯”重获自由,但罪名并未因纳粹的灭亡而更改。政府的理由是,赦免这些人的罪名对其他参加战争的士兵不公平,也不利于提振德国军队的士气。“原以为战争结束后大家会感谢我们的行动,谁知却蒙受了更多的羞辱。我们被看成胆小鬼、罪犯、叛徒,还受到威胁。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中,不少人结局凄惨。”

      历史学家研究了大量案卷,结果发现,多数士兵“叛变”的举动是基于道德考虑,他们的行为并没有给其他士兵带来危害。所谓“叛国者”,只是作出了一些人道的举动,“他们是在按照自己的道德和良心做事”。

      迟到的正义是正义吗?但无疑义的是,因勇气,得荣誉。

      【原载2009年10月14日《中国青年报》本刊有删节,标题为本刊所拟】

      本文标题:荣誉的幽微与铿锵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8518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