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春阳
坊间有这么一种说法:“我为什么要订《青年时报》?因为要读它的评论。”初次相识的人会拿这个说法客套一下,他自己是否真这么想,我就不知道了。反正,“评论”早已成为《青年时报》的重要属性之一,介绍《青年时报》就不能不提到它的“评论”。
《青年时报》的评论版创始于2003年7月,从周一到周六每周六版,并置于第二版的重要位置,稿酬标准在当时也数一数二。第一任主持者是邵双平先生,他在选取稿件上注重理性、平和、多元,注重文本,可以说《青年时报》的评论版在创始之初就具备了很高的质量,得到了业界与读者的广泛认同,并获得了国内许多优秀评论员的友情支持。这种友情,一直保持到今天——为何要提“友情”?因为“友情”代表着认同,对报纸的认同、对编辑的认同。当时我也是它的作者之一,也正因为这层关系,2004年3月,我从郑州来到杭州,主持《青年时报》评论版的编辑工作,岁月如流,一晃已是六年有余。
“《青年时报》要做一张有观点的报纸”,这句口号是《青年时报》社长章丰提出来的。绝非仅仅基于“比较优势”的考量,还在于信息时代、多媒体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如互联网、博客、微博等)层出不穷,只靠提供信息已不足以吸引读者,亦不足以构建影响力,但我们可以制造、生产“观点”,面对芜杂、海量的信息,受众需要有人为他们做梳理、解析、判断的工作。以“观点”制胜,是《青年时报》在新媒体崛起的大趋势下确定的生存与发展战略。也正是在章丰社长的强力主导下,继《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之后,《青年时报》在2008年年底成为国内第三个推出每期八版的评论周刊;2009年10月,由《青年时报》发起,联合中新社、《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新京报》等十数家国内主流媒体主办的“首届中国新锐媒体评论大奖”颁奖仪式在杭州举行,巨头云集,大腕满座,被认为是当年中国时事评论界的盛事之一。
时事评论,最忌泛泛而谈,也最忌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吞吞吐吐。《青年时报》是浙江一家市场份额并不十分巨大的都市报,其评论能在国内获得那么多的认同、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勇于面对,勇于担当,不错过重大事件,不回避敏感话题,当然前提是观点鲜明、理性以及对真相的绝对尊重。
承蒙《杂文选刊》眷顾,要为《青年时报》的评论版做一个小专题,所以撰写此文略作介绍。趁此机会,我还想略谈几句“杂文”与“评论”之关系。窃以为所有“评论”皆可归入“杂文”,而“杂文”相对于“评论”则是外延更大的一个概念,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鲁迅先生的杂文——那是标准的杂文吧?很多就是时事评论。窃以为“评论”的概念很简单:以时事为评论对象,如此而已。有人刻意区分“杂文”与“评论”之不同,或言“评论”讲理性,重逻辑,终结于“判断”,其实杂文要言之成理,同样必须讲理性、重逻辑,也同样可以有判断。或言杂文深刻、评论浅白,其实深刻浅白与否,全在作者本身的认识水平与论述水平,与文体似无多大关联。或言杂文属于文艺,讲究文采,评论则格式、语句枯燥,可说是对“杂文”与“评论”的最大误解——古人云“辞达而已矣”,又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把杂文说成“文艺”,太做作,做作难写出好文章;而我也一直有这样一个判断,杂文的式微,症结不在杂文版面的减少,而在杂文作者忽视了评论这个更广阔的杂文平台。至于说评论有格式、没文采,那是把文采当成第一、评论当成第二的本末倒置,评论照样可以不拘一格、文采飞扬,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作者系《青年时报》评论部主编)
插图 / 无题 /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