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单一就会狭隘

  • 作者: 杂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8163
  • 柴静

      采访《在一起》时,感染艾滋的刘老师说她有一天打车的时候,司机问她去哪,她说了地址,对方有点奇怪,看了她一眼,说:“你去那儿干啥?那儿都是艾滋病。”

      “我就是。”

      司机一脚刹车,从后视镜里看着她,说:“我看你也是一个人呀。”

      这句话,足见误解和恐惧之深。一个社会的恐惧和暴戾之气,往往来自想象,而不是事实,来自议论,而不是感受。

      但一切了解的开端,也埋在同一句话里,这句话把我们按在水里,浸没于他人之中。

      浸没是一个很危险的动作。

      托尔斯泰听肖邦的音乐会发起火来:“这音乐到底要把我怎样呢?”

      敏感的人,有强烈的感受,就会被“怎样”,就会被动,摇晃不安。

      但必须冒险置身其中。

      有人在药家鑫案的节目后问:“你们为什么要选这么敏感的题目?”我想起村上春树的书中只采访了受害人,没有采访那些投下沙林毒气的人。可能是条件限制,他雖然意识到那些狂热信奉者的某种特点,“最可怕就是由特定主义、主张造成的精神囚笼,多数人需要那样的框架,没有了就无法忍受……一旦陷入原教旨主义,就会失去灵魂柔软的部分”,但他还是没有在真实世界里穷尽一切努力,去感受囚笼中的灵魂,不能揭示这狂热背后的“为什么”、“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可见一个作家也会遇到这种痛苦的选择——要不要认识人,要不要认识那些被认为是恶棍的人,甚至不为任何改造性的目的,只为了认识人的本来面目?

      陈虻以前要我宽容,说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现在我体会,理解是要有基础的,这个基础是感受。

      采访花甲背包客时,两位老人说年轻时被教育要解放三分之二的全人类,现在出了国,在澳大利亚看到土著人的生活,政府给他们提供了住房和物质,他们不高兴,就是喜欢睡在野地里。这对夫妇感慨:“我俩才讨论,幸福到底是什么,幸福是能过自己愿意过的生活——这话很简单,但你没有感受的时候,你就体会不到。”

      他们说,“单一就会狭隘”;即使是善,强加于人,偏执一端也会如此。

      托尔斯泰信仰真善美么?当然。但他有才能,不会用简陋的方式掌握真理,“像披起一件皮大衣一样快”。在写《安娜·卡列尼娜》时,他已经知道什么是必然性的悲剧结局,但这与道德无关,他只是浸没在生命之流里,在每一种相互冲突的感觉中,精确地称量出其中的分量,看见哪一方具有压倒性的影响,在这个社会的秩序与结构中,什么将是无可避免的,“何事不得不发生,何事无法完成或不可能完成”。

      我有一个阶段,勒令自己不能在节目中带着感受,因为我认为客观的前提是不动声色,真相会流失在涕泪交加中,但托尔斯泰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客观是对事件中的任何一方都“投入其中”,对生活在此侧与生活在彼侧的人都要有所感受,相互冲突的感受自会相互克制,达到平衡,呈现出“客观”的结果,露出世界的本来面目。

      【原载2011年10月19日《羊城晚报·大家小品》】

      插图∕无题∕符志军

      本文标题:单一就会狭隘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8676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