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群体“作恶”养出的后果

  • 作者: 杂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2748
  • 阅尽

      三百元可买到个人开房记录,六百元可买到个人精准定位,八百五十元可“打包”买到乘坐航班、行踪、名下房产,以及银行存款等成套个人信息……看到这样的资讯,你会做何感想?多数人或许首先心里打鼓,这是真的吗?会不会又是诈骗新伎俩?

      然而,这却是被媒体人亲身验证过的事。这种据称为“身份证大轨迹”的网上生意,只要提供查询对象的身份证号码,并且肯花钱,就能在网上买到其个人信息。甚至是以服务商的名义,平台化运作。为了打消购买者的顾虑,有的还提供第三方平台予以担保。

      这意味着,相当范围的公民个人信息在网上裸奔,只要身份证号码的“密码”一破,就能像X光机一样,将你诸多的个人隐私扫描得一清二楚,呈现在另一个与你毫不相干的人眼前。

      其实,个人信息泄露与买卖早已非新鲜事。数月前接连发生的徐玉玉等三名贫困大学生遭遇电信诈骗而殒命事件,引爆点正是个人信息泄露。个人信息泄露及买卖看似只是谋财,但其结出的某些罪恶果实却已在害命。

      大数据时代,公民个人信息的采集整理成为相对容易之事,不仅警方、社保、房管等政府部门掌握大量公民基本信息,学校、医院、银行等社会服务机构同样拥有海量的个人信息库,连各路商家也都有各自的客户数据库。正是这种个人信息搜集的过度及滥用,已令数以亿计的人群信息处于半透明状态。类似信息海洋,一旦某个关口失守,便是系统性的潰堤。

      事实上,警方近年查获曝光的大量案件也显示,利益诱惑下,一些不法商家及个人早已盯上这些灰色“信息产业”,公民个人信息的搜集和转卖,已形成完整的黑灰产业链。

      如今,随意搜集个人信息已司空见惯,连到一些药店买药也要登记身份证信息。显然,个人信息搜集的过度及无序化,已成为个人隐私买卖黑灰产业链的源头。信息唾手可得,自然无足珍惜与保护。不仅一些内部人借机泄露捞外快,网络黑客更可轻易攻陷某些机构的数据仓。在民间乃至部分公职人员中,亦对个人信息买卖视为“三不管”的灰色生意。所以,即使有人举报贩卖个人信息的平台或行为,也少能得到回应与重视。

      对于日益泛滥的个人信息买卖,公众舆论大多关注到立法的滞后。为此,上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网络安全法》对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将起到积极作用。

      本文标题:群体“作恶”养出的后果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590490.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