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 梅
自21世纪初,我国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文化影响力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地处京畿要地的河北省拥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作为名副其实的文化资源大省,河北势必要在“十二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同时,推动文化领域的发展与改革,提升文化影响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转变。
一、河北文化影响力水平分析
从总体上看,河北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文化影响力水平正在日益提升,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一些发达省市相比,河北文化影响力水平仍具有一定距离,河北文化无论在国内文化市场,还是国际文化市场还都没有完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出去。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在综合了36项统计年鉴数据及12项调研数据基础上分析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发布了《中国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数(2010)》,其中河北省在文化产业生产力、文化产业影响力、文化产业驱动力等三个一级指标的前10位排名中始终缺席,由此可见,河北省当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在全国的排名并不乐观,文化产业无论在投入、产出、发展环境等方面均滞后于先进省市。
作为反映文化事业发展的核心指标之一的文化事业费集中体现了各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根据2011年文化部公布的《“十一五”以来我国文化事业费投入情况分析》,2009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21.90元,其中,人均文化事业费最高的地区为上海市,达93.51元,而与之相比,河北省人均文化事业费仅为9.60元,仅为全国人均事业费的44%,与上海市人均事业费相差近10倍,为全国最低。该数据反映出由于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尚未健全,导致文化机构经费严重不足。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巨大的文化消费潜力不相适应,势必有碍于全省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近年来河北省虽已加快了向国际文化市场进军的速度,但同时也暴露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文化交流“引进来”的多,“走出去”的少,文化交流逆差依然明显;二是文化宣传活动多,文化贸易少,由文化交流或文化产品出口而产生的经济利润甚微;三是出口的文化产品多为杂技表演、民间艺术表演、歌舞表演以及各类展览等科技含量低、文化资源消耗型的初级文化产品,与国际市场上科技含量高、娱乐性强、价格便宜的文化产品相比缺乏竞争优势。由此可见,河北文化在国际文化市场的影响力仍然有限。
二、河北文化影响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目前,河北省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水平,其基本特点是:文化产业规模小、资源消耗大、科技含量低、生产成本高、利润低、文化市场和文化流通体制尚未健全,尚未真正形成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链。从产业结构看,传统文化产业和文化服务业发展较快,但新兴文化产业,如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服务、广告会展等产业起步晚,基数小,发展缓慢。这种产业结构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河北省文化产业人力资源缺乏还表现在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一是层次结构失衡,高素质、高层次的人员相当匮乏,能够专门从事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的专业人员更是少之又少。二是地区分布不均衡,河北省的相当一部分文化资源集中在农村或乡镇,而大部分接受过专业教育的高层次人才集中在大中城市,造成了文化企事业单位求贤若渴,而相关人才无用武之地的窘境。三是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传统手工艺行业,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缺乏年轻的新生力量,相当一部分传统技艺正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困境。
从河北省现阶段产出的文化产品看,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等技术运用不足,高新技术并未深入到文化产业的各个环节,科技产业与文化产业缺乏互动,文化产品大多仍停留于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初级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等还没有真正成为提升文化产品竞争力的有效驱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