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摩登时代

  • 作者: 读书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1284
  • 凌 达

      学生必读书制度在高校已经建立了好几年,据说反响也很不错。“改革传统的单一专业教育,切实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尤其是加强学生的科技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水准,并在校园内形成勤奋读书的良好氛围。”噫!一规之立,而可收如斯之效,功莫大焉。

      新得某大学《学生必读书导读手册》一册,本着对素质教育和读书氛围的巨大热情,当下细细品读一番。

      必读书目:1.《邓选》第三卷、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3.《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4.《中国文化概论》、5.《共产党宣言》、6.《子夜》、7.《论语译注》、8.《红楼》、9.《三国》、10.《水浒》、11《西游》、12.《西方的智慧》、13.《悲惨世界》、14.《回答未来的挑战——罗马俱乐部研究报告》、15.《科学发现纵横谈》、16.《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就书目而言,倒也遍涉各个门类学科,于是翻至必读书题库,信手拈来几题:

      《红楼梦》

      “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的。”是什么情况下说的?

      “十个会说话的男人也说他不过。”是谁对谁说的?

      到了《西游》,出题更加如鱼得水:

      王母娘娘是玉帝何人?

      天竺国公主为哪路妖精?

      黄眉怪是哪路妖精?

      观音座前青毛狮子下凡成了哪路妖精?

      另外:

      《悲惨世界》中,割风是女修道院内唯一的男性,为了避免被修女撞见,他在身上何处系着摇铃?

      试问,知道何处系了摇铃,与体会雨果的人文主义精神有何联系?

      因之想起前两天看到的一则新闻:在一次语文考试中,出的题目是用李大钊的“钊”组词。

      “钊”组出了词来,是不是就证明了这个学生的语文水平已臻一流高手的境界?

      我们教育制度的通病,就在于把一切简单化。以几道试题(姑不论质量如何),几张试卷去衡量一个人,正如用传球成功率的百分比数字去形容大力神杯的决赛,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应试教育中,我们不得已用了分数来评判(毁灭?)一个人,它的缺点日见彰显,于是,素质教育闪亮登场。

      一句“素质教育”,大家都忙不迭地设立起必读书“制度”,好像冲了这几个不见得影响毕业的学分,那些“九三学社”(早上九点起床,下午三点睡觉)的成员就会一头扎进图书馆,日以继夜地博览群书了。好像一朝作完试卷,大家通通谈吐风雅,学识渊博,尽成一代大家。好像“读书”的全部意义就在这十几本薄薄的书里。

      另一个问题在于:这些书之所以成为大学的必读书,而不是初中的,高中的,是因为在这之前,学生们没有读过它们。不是不想读,而是不能读。一道独木桥横亘在前,逼得学子们只能扔掉一切,全力和五门功课奋战,过得桥来,再去集中精力一窝蜂去恶补“必读”之书。学生们就是流水线上的产品,在何处该装什么零件都是规定好的。高中时万不能装上那些“必读”的“杂”书,那是在大学这个流水阶段该装配的。于是,一个个整齐划一,符合“规定”的产品被生产出来了,然后推向市场。至于产品的质量当然也是有保证的。质检员就是那一张张试卷。

      这就是我们的摩登时代。

      本文标题:摩登时代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10247.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