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诗词
文章内容页

潘伟嘉的诗

  • 作者: 诗林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32082
  • 多年以后


      树不断变厚以便
      更好地保护自己:
      已经死去的、坚硬
      如墙的记忆,
      在经历锤打、寒冷、怀疑后
      变成温润的角质层。
      *
      此刻我看着
      廉价木屑书桌上的
      一块凸起——
      一粒纽扣?硬币?
      它比我先闭眼,只
      关闭上面的
      却打开内心越来越响的
      树瘤。
      *
      风雪:
      春天在召唤。
      一只后退的松鼠,后退
      而坚定,被树干上名叫记忆的白色恐惧包围。
      似乎忘记它们就是
      忘记自己——
      有时我感觉自己
      身处诺亚舢板的中心。

    给肖邦

    在风雨中逃离华沙,
      只是电影的艺术加工。
      华沙在不同的时刻追上你:
      在巴黎的渔船大街,
      在满街炎热的镜子
      和冰淇淋的叫卖声中。
      李斯特,你的朋友,
      今晚又有独奏会,
      而票昨夜已经售罄。
      而你,客厅的囚徒
      只开过三十场演奏会,
      你的手指抚摸琴键
      却并不触及琴弦。
      “弹出两个f的力量”,你对
      一个学生说。那首练习曲
      如今已成为试金石。
      而你,肖邦,永远
      在巴黎,在酷暑中不曾离去,
      就算在马略卡岛
      也做巴黎雨中的梦。
      而女人们生下你,
      抚摸你,资助你,
      此刻也已离开。
      而我弹响你只是为了进入你。
      肖邦:我已是你的同龄人。
      只需要一首玛祖卡
      我就比你更老,更劳累,
      更加渴望雨水。
      我看向生活,
      生活在艳阳下静静涨潮。
      死亡不只是花丛中的大炮。

    在商场里勾勒梵高

    给一副黑白的轮廓
      涂上颜色
      给孩子足够的蜡笔
      并静观他稚嫩的手
      带着执拗
      穿过记忆
      他的用色僵硬
      笔触隐含愠怒
      我能看见他的母亲
      试图干预 让不可调和的颜色
      和来自空中的
      某根烧火棍对齐

    等 待

    每次过马路
      信号灯都会迟疑一下
      然后
      变绿
      有次信号灯坏了
      于是整个路口都在迟疑
      等待着
      变绿
      除了变绿它还会做什么
      我们齐聚在路口
      一个坏掉的路灯面前
      等待那长久的红色
      以及穿插其中的
      短暂的希望

    渔 夫

    在岸上,他把一切装扮尽皆褪去:
      氧气瓶、呼吸面罩、紧得窒息的潜水衣。
      只需一刻,阳光就把眼睛烤得发痒,
      而他收下这一趟的所有成果
      只对洗刷殆尽的码头提起它们。
      当白鹭的喙划过脸颊,困意收束
      成一根线,他用脚掌重新感知世界
      泛绿的手指触摸眼角。只有鱼群
      在涛声中逐渐明亮、飞舞,然后
      寂静,等待希望再次聚集,以一种
      古老的姿态注视着他。而他挑挑拣拣
      只为了另一种古老,把泛着银光的
      结果递给鱼贩,不用细数便接下
      钞票,再把这些深海气味的
      幸存者捻入屋里的一盏孤灯。
      妻子已经离开,在桌上留下米饭
      和鱼。这脊骨是一种指认,
      让他即使在十年后的今天梦见水草
      也能闻到那清新的腥味
      并向我们细数它们的种类,
      可后座上的我们已经睡去,如同
      洄游的鱼群神秘而不可预测。
      留下他独自承受股骨头坏死的疼痛
      在一盘磁带中收到来自大海的双重邀请。
      短评SHIPING潘伟嘉诗歌的显著特点是对历史纵深感的建构。如果读多了偏于平面化的日常生活流诗歌和口语诗歌,会尤为鲜明地感受到其诗中的纵向立体感。作者在“过去—现在”的时间链条上修建了诗歌的精神隧道,通过这一隧道,他与历史上的精神产品对话,与肖邦音乐、梵高绘画相往还,也与个体过去的诗意经历(潜水捕鱼)交谈,《多年以后》带有夫子自道的性质,从树到木屑书桌,不屈的是记忆,因为“忘记它们就是忘记自己”,展示了作者如何从自己的视角来理解自己的当下处境。
      五首诗中唯一一首不涉及历史而只在现实层面展开的是《等待》。这首诗的空间感是横向展开的。它解释了现实何以不能美妙。人们生活在红绿灯框定的结构中,一切都被安排好,唯有被动等待,最大的不确定不过是偶尔灯坏。看不见的规则实现了它的力。如此,诗人向精神世界的掘进就越发显得像一次逃亡,一种主动的自我放逐。
      ——胡少卿(诗人)
      语言节制是现代诗的一个要求(可以说是基本要求),无论是语义简单的诗抑或是语义繁复的诗。这一点,诗人潘伟嘉做得较好。在他的诗中,你找不到冗词赘句,总是显得那么干净利索,意到笔随,从中可以见出他的锤炼词句的功夫。因其简洁,他的诗也就营造了一种可供腾挪的诗性空间。同时,他的诗在语义呈现方面,意义的脉络不是通过含混模糊的弥漫感,而是通过精干敏捷的跳跃感来展开的,每个词语的含义是明了的、坚定的,是限定在本义范围之内的,这就为语句的延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为“虚”确定了轮廓,从而带来虚实相宜的效果。
      语言节制还会造成节奏明快、线条流畅的诗歌形态,这种手段在分行的帮助下,则更为显然,比如他的《多年以后》《给肖邦》《在商场里勾勒梵高》等语句简短的诗作。短句显现的力量展示的是阅读的打击力,它们会一下下敲击读者,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读者反应。当然,还有另外一类诗,依赖复句和长句式的绵延语义取胜,我希望作者在以后的写作中,可以尝试着去兼顾;这样,将明快与婉转相结合,可能与虚实相间一起构筑出一个奇妙的诗世界。
      ——余怒(诗人)

      本文标题:潘伟嘉的诗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1997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最新被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