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小说
文章内容页

逆行者

  • 作者: 阳光下的蒲公英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877
  • 凌翼

      怀着对逆行者的崇敬,我来到风景如画的度假村和名胜区酒店,采访了一个个卸甲归来、征尘犹在的医生和护士。当新冠疫情肆虐中国大地的时候,是他们挺身而出,战斗在抗疫最前沿,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了一道防疫长城。

      面对他们质朴的语言和饱含深情的讲述,我的眼眶一次次湿润,有几次不得不停下手中的笔,用手指抹去涌出的泪滴。我知道,是他们的讲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想,只要不是铁石铸成的心肠,哪能不受感动,哪能不涌出泪水?

      过去对医务人员的了解还不是那么深刻,医者仁心、救死扶伤也只是停留在字词的表层,没有触及到心灵。这次近距离地接触这么多医护人员,我深刻地理解了他们的职业和品格,他们是白衣天使,守卫着祖国肌体的健康和人民的生命健康。

      作为受过《谁是最可爱的人》精神洗礼的我们,有资格对世人说,医生和护士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时势造英雄,他们逆行,走向疫情风暴中心。他们,就是这个时代的英雄。

      当我称赞他们是“英雄”时,他们几乎个个都谦虚地说,我不是英雄,我们只是换了一个工作环境,做了我们应该做的工作。他们对自己的功劳轻描淡写,但对于祖国的强大动员力和上下一心的斗争精神他们赞扬有加,竖起了大拇指。我们是祖国一分子,祖国有难,我们理所当然要冲锋在前。

      他们挺立在抗疫最前沿,每个人都承载着与新冠病毒斗争的故事。我们有时候坐在西海宾馆大厅或餐厅的角落面对面交谈;天气晴朗时,华微大酒店前的露天茶座,芦林饭店附近的石头上、阳光茶座,甚至温泉度假村的旗墩也成为谈话的地方。我笔下的文字随着他们的语速跳跃着,我将采撷来的一部分故事复述给亲爱的朋友们——

      一

      南大一附院援汉国家医疗队领队洪涛,目光如炬,一看就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阳光温暖,我们坐在旗墩上,面朝度假村大门。洪涛背靠着中间的旗杆,微风起,国旗在头顶上空飘动。此时,阳光透过树叶落在他脸上、衣服上,他精神状态是松弛的,这也是在此休整的目的。出征时,他就立下誓言:在高质量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的前提下,做到全体队员“零感染”。

      我们终于回家了,队员们一个不少地回家了。洪涛感慨道,清明节那天,举国哀悼,在休养驻地,全体医疗队员向新冠肺炎疫情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默哀悼念。对于这支曾经在最危险时刻逆行武汉、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抗疫队伍来说,哀悼活动简单,但意义非凡。在這次抗疫斗争中,我们很幸运,我们回家了,但是他们却没能回家,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取抗疫的胜利,我们是踏着这些抗疫烈士们的足迹前行,才有了更好的防护措施、取得了态势向好的成绩、挽救了更多患者的生命……

      听了洪涛的一番话,我更加理解了一个医护工作者的使命和担当。他不是背台词,此时,新冠病毒正以超强速度袭击着地球的东半球、西半球,不分人种、不分国界,疯狂掠夺着人类的生命健康,一批批中国医疗队在打赢了国内战疫后,本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奔赴世界各地,与其他国家的人民一道抗击着有史以来危及人类最强大的病毒。

      有了这样悲壮的话题,我们的心情略有些沉重,很快我们便切入正题。洪涛告诉我,每天晚上8点至11点,医疗队骨干成员都要举行视频会议,总结每天的工作,研究部署第二天的诊疗方案和管理环节,为高效运营我们的团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你要多写写我们的医护人员,他们穿梭于隔离病房,身着厚重的防护服,长时间在高强度工作环境中忙碌。没有他们,这场战役无法打赢。洪涛不愿意我的笔墨停驻在他身上。

      谁说不是呢?CRRT、ECMO、气管插管等治疗、不定时查房、实时监测病情变化、提出精准分析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安抚患者的情绪、给行动不便的老人进行特殊护理……这些都是医护人员面对新冠肺炎患者每天的日常工作。他们不仅要为患者治病,更要为患者“疗心”。他们把患者当亲人,在病房开生日会、三八妇女节给女患者送鲜花、医护搭“鹊桥”安排老两口同住一间房、患者出院举行欢送会、折千纸鹤给患者送祝福、为患者理发……所有这些,没有大爱,又岂能做到?

      洪涛的语速是缓慢的,但却掩饰不住骄傲。他告诉我,我们医疗队在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累计收治87位新冠肺炎患者,其中危重症七人、重症40人,30个日夜的浴血奋战,720小时的共克时艰,141位医护人员用精湛的专业技术“与死神赛跑”,上演了一幕幕生死时速,谱写了一曲曲抗疫凯歌。

      就在协和中心肿瘤医院Z14病区清仓归零、所有队员以为可以洗净战尘回家时,新的任务又来了——他们医疗队要重披铠甲,再度出战,前往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CCU病房进行接管。“冲锋”医疗组又裹起战袍,冲入比先前风险更大的病区……

      二

      这是个晴朗的春日,头顶国旗猎猎,我与重症医学科主任曾振国坐在大理石砌就的旗墩上聊起来。从谈话中,我了解到他所在的南大一附院援汉国家医疗队是一支建制完整、队员素质强和技术力量高的超级抗疫医疗队。这支队伍在新冠重灾区武汉奋战了47个日日夜夜,先后转战武汉协和肿瘤中心重症病区、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CCU危重症病区,为许多新冠肺炎患者解除了痛苦。

      眼前这个热血勇士,自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登陆”江西版图,就一刻也没停留过自己的脚步——出征东乡,接诊新余“毒王”,坚守象湖院区。作为重症医学科的一名高级别专家,他肩负着守土一方、保卫江西的责任。就在他全力奋战在抗疫一线时,华中重镇武汉告急,南大一附院紧急受命组建一支援汉国家医疗队出征,他毅然报名。在当时的情况下,武汉疫情相当严峻,报名参战,意味着不可预测的风险。都是血肉之躯,但没有人考虑个人安危,只要祖国一声令下,人人奋勇争先请战,那种场面现在还历历在目。一支141人的整建制队伍仅两三个小时便迅速组成,与南大二附院援汉国家医疗队136人合成江西第六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一同登上奔赴武汉的专列。

      武汉有黄鹤楼,是个登高望远、赋诗抒怀的绝佳之地,但所有人都知道,他们此行的任务就是抗疫。

      队员们迎着凛冽的寒风,逆行400公里,来到疫情风暴中心武汉。每个人心里都沉甸甸的,他们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事关国家和人民安危。

      说实话,在疫情压力下,一些初来乍到的医护人员对新冠病毒还是有恐惧心理的,曾振国以“过来人”的身份为同事们现身说法,解疑释惑:新冠病毒不可怕,但一定要做好防护。队伍一到驻地,马上投入到穿脱防护服的演习之中。一丝不苟,谁也不敢马虎。任何的粗心大意,损失的不仅是个人,而是整个队伍的荣誉和成败。

      任务下达,一附院医疗队整建制接管协和肿瘤中心Z14重症病区、二附院医疗队则接管Z15病区。第一天进入病区,医疗队成立了“敢死队”,曾振国带领八名医生与11名护士进入病区。那天气温骤降,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空气似乎凝固了,所有队员的心理压力可以用“悲壮”二字来释放。

      公交车拉来了48位新冠患者。本来还在寒冷和恐惧中瑟瑟发抖的医护人员条件反射般投入到抢救病人的战斗中。他们将重症患者抬进病房,部分轻症患者也被护士们搀扶到床位。医生们忙着给病人采集病史、开医嘱;护士们忙着给患者洗脸抹澡、打针喂药。

      医生护士与病人零距离接触,即便做好了防护,也有被感染的风险,但没有一个人退缩,紧张的工作让他们忘记了恐惧。本来是下午4点至晚上12点的排班,结果忙到凌晨6点才下班。整个过程,忙碌又有序,不愧是“敢死队”,每一个人都很勇敢。

      “敢死队”19名成员,党员占多数,但几名非党员,一样冲锋在前……

      三

      太阳快落山的一刻,仍然坐在这方旗墩上,我采访了医疗队最小的一位队员——刘骏。这个1997年出生的小伙子确如一匹品质优良的马驹般英俊、潇洒。

      这场与新冠疫情的正面交锋,除了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还有一些资历尚浅的“九五后”,他们虽稚气未脱,但却义无反顾、奋勇向前,书写着年轻一代的担当,成为抗击疫情的重要力量。

      刘骏是南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护士,那天他本来要去象湖院区报到,晚上八点多,他在“蓝天使”微信群里看到援鄂国家医疗队招收队员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报了名。短短几分钟,一百多人的群,就有六十多名男护士报名。经医院三次筛选,刘骏最终入选,他的心情格外激动。他说自己从没给父亲打过电话,那天他神奇地拨通了父亲的电话。当时都半夜23点了,刘骏说,爸爸,你睡了吧,我要去支援湖北。父亲沉默了半晌,说,这事你妈知道吗?刘骏说,你帮我瞒着她。父亲又沉默了几秒钟才说,那你注意安全。父子俩的交流很简洁,正是无声胜有声。十几分钟后,母亲打电话过来,哭着骂他。刘骏劝慰母亲说,從小到大,我就这么调皮,这件事我就想做,国家用得上我,我就想去做。

      那一刻,维护国家的责任感,在这个年轻人身上油然而生。国家有难,我们年轻人不上谁上?母亲的哭骂也无法让他回头。采访刘骏时,我莫名地眼眶湿润,连忙用手背擦拭涌出眼眶的眼泪。刘骏看见后,说,老师,你怎么啦?我说,没什么,被你的讲述感动了,你接着讲。每次采访,我都是眼睛盯着自己的采访对象,但面对刘骏,我垂下了眼睑,低头记录着。因为他,我想到了自己的儿子,他比我儿子小好几岁,他一腔为国效力的志愿,让我无比感动。第一天进舱,他闹起了肚子,但又不能脱防护服,一套防护服价值800元,哪能轻易浪费呀。那一天,就像是有意考验他的意志力,他整整憋了三个多钟头,艰难中完成了自己的护理工作……第一天进重症病房,刘骏走近一位老奶奶,想为她做点儿什么。“小伙子,你不要离我这么近,我怕传染给你。”这是老奶奶对刘骏说的第一句话,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刘骏有写日记的习惯,抗疫期间,每一行文字都是人生的闪光点——

      131床王奶奶今年已经81岁了,是我们Z14重症病区的第一批病人。还记得我第一次遇见王奶奶的时候,那个时候她还在81床。我刚接完班,听上一班老师交班时提到王奶奶情绪不稳定,一直吵闹着要回家。

      为了让奶奶安心,我拨通了她女儿的电话。在与她女儿的聊天过程中,我听到王奶奶一直在重复着同一句:“我要回去,我在这儿真的害怕……我旁边床上住着一个病人,一晚上他们医护人员进进出出好几次。”

      奶奶说话略带武汉口音,但断断续续间我还是听懂了。82床患者因为病情原因,需要进行床旁血液滤过(CRRT)治疗,所以我们医护人员需要经常进入房间进行操作,随时观察病人生命体征。

      王奶奶看到我们这么频繁地进出治疗,心里免不了害怕。知道了王奶奶的“心病”,我立刻把情况报告给了当班医生和护士长,希望后续有空床能够及时为王奶奶调整。

      奶奶害怕,我就在一旁陪着她打电话,顺便为她整理床旁柜,发现了一部智能电话。这部电话是家属为她准备的,原本想着和王奶奶视频通话,无奈的是,奶奶不会使用,便一直放在柜子里。于是,我手把手教奶奶如何使用,告诉奶奶如果她不会用,也可以向护士求助。

      夜深了,中途查房时我发现王奶奶睡着了,轻轻地将她露在被子外面的手臂放进被窝里,并悄悄地关上了门。

      如果说我们的到来,是为武汉患者们点亮一盏灯,那武汉的患者就是灯芯。灯离开了灯芯哪能成?这场战斗,医患同心,必当其利断金!

      抗疫前线,医护人员连续作战,毫无怨言,没有一个人临战畏缩。战疫,让每一个年轻医护人员成为勇士和强者。是的,疫情如嗜血的恶魔,吞噬着无数人的生命,人们生活在恐惧的阴霾中,是医护人员冒死冲锋在前,保卫着所有人的安全,你能说他们不伟大吗?

      四

      第二次到温泉度假村采访,那天八点多点儿就到了。度假村静悄悄的,我正要打电话联络采访对象,突然一个跑步的小伙子来到我面前,叫我给他拍一张照片。我知道他是在这里休整的医护人员,我们很快聊起来,他叫张庚华,是一附院手术室护士长。一个男护士,还做到了“长”,这里面大有文章。我拉着他在旗墩上坐下,他的故事有点儿长,我得慢慢记录——

      张庚华是江西省第一位男护士。据说当时有七个男孩子报名新开办的护理班,但临开学时,其他六位不知什么原因都缺席了,只有张庚华鹤立鸡群,成为全班50名同学中唯一的一名男生。当时,在一附院实习,带教老师从来没有带过男孩子,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每到病室,医生和患者都很惊奇,他也尝到了“大猩猩”在人群面前展览的感觉。张庚华说,做这个“第一”并不易,刚开始工作那两年,分到手术室,每次到病室,只要一转身,患者好奇和嘲笑的声音就飞进他的耳朵——这个男孩子怎么选择了女孩子的专业?

      本文标题:逆行者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24633.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