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笔者网购了中国煤矿文工团已故剧作家颂扬(1926—1996)的话剧剧本《地下的春天》(中国戏剧出版社,1957年2月),中国煤矿文联副主席徐迅同志赠送了一本《颂扬电视剧作选》(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6月),笔者又查询了颂扬的有关资料,把《地下的春天》剧本看了两遍,写下了此文。
话剧《地下的春天》最初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于1955年5月出版,仅印1000册。该剧曾由鸡西文工团、辽宁人民艺术剧院、中国煤矿文工团、黑龙江省话剧团相继演出,受到观众特别是煤矿观众的好评。1956年3月,该剧“参加了第一届全国话剧会演”(《地下的春天·后记》),并荣获二等奖。该剧剧本经修改定稿后,于1957年2月由中國戏剧出版社出版。2016年11月网上曾拍卖过手刻蜡版油印的《地下的春天》剧本场记。剧本不全,仅19页。封面上有中国煤矿文工团话剧(团)印、1956.1.25的字样。
该剧为3幕5场话剧(第1、3幕各两场)。全剧人物有采煤区党支部书记、区长,采煤班长、截煤机手、矿灯房女工、井口验收员等10人(7男3女)。全剧以1955年的抚顺煤矿为背景,其情节围绕实现煤矿机械化,井下推广使用截煤机,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线而展开。故事有所曲折,各类角色的经历、性格特征、志趣各不相同。该剧体现了煤炭工人在党的领导下,在煤炭工业部关于展开技术革命的统一部署下,为了实现采煤机械化而表现出社会主义积极性和强烈的主人翁精神。从而把广大观众带到当年那种热火朝天搞机械化,大干苦干进行技术革命的激情年代。
在当年煤矿工人文化技术素质普遍不高的情况下,要搞技术革命,在井下使用截煤机,真是困难重重,阻力相当大:一是一些矿工总认为截煤机不好使,不如手工劳动来得痛快,特别是在几次实验失败后,为了多出煤,当“模范”,宁可把机器抬到井上闲置,也不愿意搞试验,以免影响产量。二是保守思想作怪,传统落后的生产习惯,成了实现进行煤矿记述革命的最大障碍。三是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作梗,暗中使坏,煽动对机械化的不满情绪,这是当时确实存在的情况。四是客观上也有地质条件变化、资金不足、工人技术不熟练等问题。但是,在煤矿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以采煤班长白连玉、采煤区党支部书记陈强为代表的矿工,以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的无私无畏精神,组织开办截煤机训练班,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技术难题。在矿党支部和矿务局领导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排除各种干扰,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实际行动感染了想不通、有异议的采煤区长、采煤班长等人,使他们转变了观念,改变了看法,对机械化由消极对待变为积极参与,由被动变为自觉搞机械化,同时对于个别人的有意破坏进行揭露与批判。结果截煤机在井下实验成功了。工人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技术革命成果。井下传来捷报,当班“采区超产了一百七十五吨,这可是开天辟地头一回呀!”“可真是为咱们煤矿立了一功呀”“大伙的心都乐开花了”“咱们采区已经用机械化采煤了!”而那位功臣——采煤班长白连玉“到北京参加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全矿职工“让他转告毛主席,就说地底下的矿工们已经在这里向祖国宣誓了,我们有着大量的煤炭,支援国家的工业建设”,全剧至此进入高潮而收尾。而背景则是“大众欢呼。阳光普照大地,蓝天浮荡白云”。
全剧的主题就是煤矿由于进行技术革命,因而出现了“阳光普照大地”“大众欢呼”春天,这个春天即“地下的春天”。这是属于煤矿工人的春天,是无限光明美好、令人幸福欢乐的春天。该剧无疑是对煤矿技术革命的一首颂歌,进而也是对伟大矿工的一份礼赞。该剧的主题与作者的立意取向是十分明确而鲜明的。当时全国煤炭行业正在大搞煤矿机械化,在许多矿区推广使用截煤机。笔者查了1954年至1956年的多部煤矿史志著作,以及当年《煤》《煤炭工业》杂志。发现有许多关于推广使用截煤机的总结报告、经验材料与技术知识介绍。这说明话剧《地下的春天》是紧扣全国煤炭工业的重点工作,全力配合煤矿技术革命的开展,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正是作者以敏锐的眼光,捕捉到这一重大课题,才创作出这部深受矿工与观众欢迎的话剧。这是此剧由多个演出单位演出,并荣获全国第一届话剧会演二等奖的重要原因,也是此剧在煤矿一连演出数年的原因。
此剧不仅反映了当时的重大课题,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和矿工的心声,而且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煤矿特色鲜明。该剧在演绎煤矿重大事件的过程中,塑造英雄的矿工群体。剧中使用的都是矿工朴素的语言,不造作、不矫饰,其场域、情节、人物设置、布景等都是接地气,有浓郁的煤矿风貌与煤炭特色,耐人寻味、回味。此外,剧中穿插了矿工的家庭状况、日常生活与恋爱,这就从另外角度使观众对于煤矿与煤矿职工有了更真实、更生动的了解与体认。
颂扬创作《地下的春天》,是有深厚的生活基础与煤矿体验的。他不仅有在鸡西矿区文工团工作的经历与6年多在煤矿的亲身体验,而且他在抚顺矿务局龙凤矿员工街一间小屋子里安了家。为工作方便,挂了矿工会副主席的头衔。在煤矿的日日夜夜里,他下矿井、访矿工,与矿工交朋友,如饥似渴地学习与创作。他说:“截煤机下井了,即将用机械采煤了,这是煤矿工人的大喜事”。于是在“目睹英雄高奏凯歌的时候”“恨不得马上动笔,像史诗般地歌颂我所仰慕的英雄”。于是《地下的春天》就在煤矿诞生了,这是颂扬向矿工学习,与煤矿工人相结合的产物,是值得煤矿文艺工作者学习与借鉴的。
颂扬是一位深受煤矿精神培育与熏陶的剧作家。他生于哈尔滨市,1948年7月考入东北鸡西矿区文工团,从事创作。1952年就发表了《事故》。1954年调入中国煤矿文工团,任创作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后重新投入创作,创作了一大批文艺作品,并多次获奖。1985年任中国煤矿文工团创作辅导室副主任,先后任中国煤矿影视戏剧研究会副主任、主任,《中国煤矿文艺》杂志主编。他虽然逝世20多年,但煤矿以及煤矿人不会忘记他的奉献与成就。
(2019年9月19日)
吴晓煜:河北滦县人,1944年3月生。南开大学历史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科学史学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煤炭工业志》编委会副主任委员、总纂。已出版《华夏与海国游记》《欧非见闻录》《中国古代咏煤诗》《夜耕村杂记》《学林漫笔》《纠正错别字》《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中国煤矿史读本(古代部分)》《中国煤矿安全史话》《煤史钩沉》《修志指要》《矿业史事杂俎》《中国煤炭碑刻》《名人与煤炭》《酒史钩沉》《瘟疫纵横谈》《向善的轨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