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春在枝头已十分

  • 作者: 小品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2293
  • 骆玉明

      禅宗史上有一个“磨砖作镜”的故事,说唐代马祖道一到南岳山般若寺怀让禅师那里修行,他把自己关在一个草庵里修习禅定,足不出户,苦苦用功。

      怀让认为他的方法不对头,就拿了一块砖头在马祖的草庵门前死命地磨。

      马祖被他吵得心烦,开了门问:“禅师,你磨砖要干什么?"怀让笑着说:“我磨砖是想做一面镜子。”马祖大觉奇怪:“磨砖哪能做成镜子呢?”怀让跟着说:“磨砖不能成镜,光是坐禅就能成佛吗?”

      马祖一听,豁然醒悟,就拜在怀让的门下,后来成为禅宗的一代宗师。

      磨砖的故事所要表述的道理,是禅宗的一个基本要旨:心外无佛,就是说每个人的心性就是佛性,成佛只在自悟本性。坐禅虽然也是修行的方式,但如果执迷于坐禅,反而可能找不到正确的路径。

      唐代一位比丘尼写下的开悟诗,题名《寻春》,诗中用“寻春”比喻访道,描述了开悟的心灵经历,跟这个磨砖的故事有点相似: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在各种思想学说中,真理性的东西总是外于、高于我们而存在,人需要作出各种努力,提升自己,才能接近它、获取它。在这样的认识中,普通人被预设为较低级的存在。

      那位“寻春”的比丘尼,开始也是向外探求,她不辞辛苦,四处奔走。但尽管“芒鞋踏遍岭头云”,走遍山山水水,她还是找不到那个“舂”。她失望了,疲惫了,无可奈何地回到她的住处。

      为什么寻不到这个“春”呢?

      因为在禅宗看来,世界的佛性和自心的佛性根本就是同一体,追求佛性不过是发现自我的“本来面目”。

      只是人类的意识已经习惯于用对立的方法来看待万物,物我对立,善恶对立,是非对立,黑白对立,习惯了用概念代替和曲解实在的事物,习惯了在欲求的满足中体会“幸福”,因此真我佛性、“本来面目”被禁锢在深重的幽暗之中。当这一切被抛弃、化解以后.真我以其本来的澄明状态显现,这就是直指本心、见性成佛。

      在詩中的表达,是“寻春”者无意间看到就任她的小茅庵的旁边开着梅花,顺手摘下一朵,放在鼻子下面嗅它的香气,感觉十分舒适——忽然抬起头来,这不是一树梅花全都开放了吗?“舂在枝头已十分”!

      按照修行者的描述,达到开悟状态是生命潜能和智慧的充分实现,是舒适地顺应生命之流,充满平静的喜悦。

      这本来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境界,但诗中用苦索不得、焦虑万分,忽然间发现满目是春的喜悦,传达了“悟”所达到的精神境界。

      这首诗之所以特别被人喜欢,不仅在于它很好地表现了开悟的心理经验,还因为它所描述的精神历程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不一定要佛教徒才能理解。

      这里有一个问题:“尽日寻舂不见春,芒鞋踏遍岭头云”的过程,只是个错误,因而是毫无意义的吗?“见性成佛”只需向内沉思,和人生的实践经验毫无关系吗?恐怕不能这样来理解。如果说“悟”表明认识自我与认识世界是同时完成的,那么也可以说,不经过认识世界,甚至不经过种种挫败、迷失,人也无从认识自我。

      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借用禅宗的顿悟经验,总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然要经过的三种境界。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第三层境界。词句本意是说那个遍寻不得的意中人,原来就在身边不曾注意到的地方。

      王国维用来譬喻在经历各种周折与磨练之后,豁然开朗。这时智慧成熟,精神自由,人在他与外界的关系中,总是处在主动的地位,看待一切都很明了,应对一切都很从容。这意味着:最高的完成并不是外在目标的完成,而是自我的完成。 (王世全摘自《瞭望东方周刊》2014年第16期)

      本文标题:春在枝头已十分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27017.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