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凌澜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
语文无效阅读教学问题分析
赵凌澜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0)
阅读教学既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才能使语文课程达到教育目标。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阅读教学的无效性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顽疾。阅读课课堂无效性问题,依旧制约着阅读课的深入发展。只有深入分析语文阅读教学的无效性及问题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真正的解决这一难题,达到语文阅读课的教学目的。
新课程标准;语文阅读;有效教学
语文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不是一个新问题,甚至可以说在语文课程研究刚刚开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在语文教育界、语言学界的专家学者的关注之中。在新课程改革十五年后的今天,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依旧值得我们探讨。那么现在的语文阅读课堂中存在哪些会导致语文阅读教低效乃至无效的问题呢?
1 “三维”目标实现的偏颇
在新课程中,所谓的“三维”目标分别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出“三维目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读书,并且受到正确的情感熏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然而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常常难以真正达到。其中导致阅读课堂无效的情况分可为两种:1.1 过于注重学生语文知识的培养,忽视其他两个教学目标。
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比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文章感情的体会,教师更重视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如果将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定位于传授知识,把文章视作静态的语料堆砌物,不停地让学生做练习,这样的阅读教学就远离了社会生活,背离了学生经验,更别提语文阅读教学独特的艺术魅力了。
有的教师甚至把阅读教学错当成阅读训练,把课文当成是阅读材料,设计一系列练习,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一边阅读一边训练。殊不知文章内容情感的体验与语言文字的训练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体会文章的内容感情,难以在教学中完成“育人”的根本任务,造成语文阅读课堂的无效。
1.2 脱离语文阅读课本质,走向形式化。
新课程改革后,不少语文老师为了实现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时,“不择手段“往往脱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甚至脱离了文本走向形式化的课堂教学。学生难以从这样的“表演课”中汲取养分,获得成长。这样的教学毫无疑问也无法达到三维目标的要求。甚至难以被称之为一堂语文阅读教学课。
例如:在课堂教学片段《陶罐和铁罐》中,老师带领学生通过初读解决文中的生字词之后,再经过精读,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特别是让学生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并邀请学生加上自己的神态和动作来试一试,学生们反映积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教师往往喜欢加入这样表演的环节,一方面是为了使课堂气氛活泼有趣,另一方面教师认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的体会文章思想感情。但这种种表演形式的背后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是对文章掌握的贫乏。阅读课加入表演事实上严重的偏离的语文教学轨道,这样的教学不能抓住文章重点语句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内化,势必削弱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导致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不强,无法受到阅读教学中应有的人文熏陶。
真正有效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立足于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学目标,随文学习、锻炼学生对我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逻辑思维以及文学审美情趣。在宝贵的课堂时间里,老师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看似热闹非凡、极其富有创新但实际上效率低下甚至毫无意义的表演上。在不明确教学目的的情况下为了体现创新而组织的课堂活动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相反只有针对了明确目标,精心设计过的活动才能把语文阅读课堂的效用真正的实施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上!
2 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要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实现学生充分的个性化发展放到突出地位,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新课标中所提出的“以生为本”的观点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来分析,都是突破性的进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当中,由于阅读教学受功利化观念的影响,虽然教师知道学生在课堂中占主体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是教师讲解为主,比起学生自主的学习获得学习的经验和乐趣,老师更害怕在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漏掉了那些生字生词导致学生在考试中不能获得好的成绩。所以在实际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是老师讲得多,引导学生理解的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时间少,学生自己思考学习的机会更少,学习效率自然不高。
例如:一个教师教学《宋庆龄故居的香樟树》,在学生学完课文的第四、五小节总结过渡后,教师问:“香樟树蓬蓬勃勃,充满生命力,香气能驱虫,充满生命力,到处可见,为何人们单单记住了宋庆龄故居的香樟树?”然后示出宋庆龄的简介,接着播放了三段能反映宋庆龄一身正气与满腔爱国热情的视频。想用这三段视频激起学生的思考,随即教师先后便向学生们提出了三个问题:“结合刚才的介绍,你觉得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如果香樟树的香气让虫子害怕,那么宋庆龄的一身正气让谁害怕?”“这篇课文仅仅是在赞美香樟树吗?”
这位老师的课堂中看似所有学生都在积极的思考,自主的学习,寻求问题的答案。但事实上老师牢牢掌控了课堂,并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文本,独立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机会。根据调查可知,在语文阅读课堂上,有80%以上的提问都是教师预设好问题与结论,然后想方设法的“引导”学生来回答,但最终是预先设定好的答案为最终目标。这样的提问不但不能强化学生的思维,深刻领会文章的要点、难点,而且不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并从中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最终是教师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替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这样的阅读课堂教学策略只能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主动的学习者。
3 学生个性化阅读被淡化
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并没有设计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实践方法,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上学生上课可读可不读,教师讲解代替了学生的思考。事实上比起让所有的学生同时埋头读课文自己感悟思考,留下老师一人站在讲台上无所事事;语文教师更喜欢进行更多的对话教学,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营造出热烈的课堂气氛;即使前一种课堂形式也许比后一种能让学生收获更丰富,获得举一反三主动迁移运用的能力。但是正是因为阅读过程被教师包办,学生只是满足于听懂讲解和被动的训练,从来没有学习到知识发生过程,这就导致了阅读学习效率的低下和阅读教学的空乏无味。要改变这种低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只有“放开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阅读的过程还原于课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语文教学“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吕叔湘先生指出:“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在提高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效率的过程中,致力于学生阅读过程的训练时必不可少的。
造成语文阅读课堂缺少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原因之一在于,很多教师在上课前过于注重课前预设,教学过程中急于使学生获得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跟着自己的预设思路走。于是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篇较长的课文,有的教师完全不让学生事先阅读就开始讲解,或者在PPT上展示要提问的问题,只给学生几分钟带着问题阅读其中比较重要的段落,接着教师就赶着说:“读完了吧!下面……”学生根本无法细心体会文章内容,对课文缺乏全面的理解,有的只是停留在字词层面上的看懂。有时即使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解决的问题,教师因为担心不能完成阅读任务,也不给学生阅读讨论的时间,不等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就以匆匆给出的结论结尾。
4 总结
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无效性从教师教学方面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能对阅读目标准确把握,因此难以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在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难以让位于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因此淡化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难以发挥应有的创造力。面对这种困境,教师只有深入教材,挖掘其中内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并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才能避免。[1] 袁振国主编.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学科学出版社,2010,5:146-165.
[2] 朱德群.略谈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小学教学研究,2013(5):27
[3] 庄亚芳.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探究[D].苏州大学,2011,9.
赵凌澜(1992-),女,仡佬族,贵州遵义人,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在读,学生,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G623.23
A
1672-5832(2015)12-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