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中小学语文微课程内容设计浅析——以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作品范例为例

  • 作者: 小品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815
  • 李 遂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吉林 延边 133000)

      ?

      中小学语文微课程内容设计浅析
    ——以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作品范例为例

      李 遂

      (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吉林 延边 133000)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作基础与核心的语文教育,更应该跟紧时代步伐,所以我们在教学建设方面也应更重视微课程的运用。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分析2016年第六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给出的中小学语文作品中的优秀微课程作品范例,来研究现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微课程的设计、能达到的制作水平,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是否能达成三维课程目标,若推广在我们的教学实践抓住哪些重点进行内容设计。最后,笔者对研究进行总结。

      中小学语文;微课程;微课程内容设计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在当代科学技术井喷与信息大爆炸的时期,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面对与接收的信息每天在以成倍或者更甚的速度增长着,“微博”、“微信”、“微访谈”等客户端与“微”媒体的发展无时不刻地更新着推送的信息。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及课后学习不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摄取,课程标准中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再是被灌输知识的载体,我们的语文教育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微课程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即是在此。

      微时代信息传播讲求“热度”和“新鲜感”,而把握好“热度”和“新鲜感”正好就把握住了课堂教学节奏和脉搏。对于中小学的学生来说,从年龄层次到心理、生理发育程度,都处于一个不成熟的发展阶段,我们应该把握住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认知规律来教学,微课程在顺应了这个时代潮流的同时也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记忆发展曲线规律,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把握好这一学习工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文从微课程的发展综述和具体的实例(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三篇中小学语文优秀微课程作品范例)展开内容设计的可视化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梳理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以本届微课程大赛优秀范例的对比,总结微课程内容设计的核心要素。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虽然微课程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推广,教师们也踊跃得加入进微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之中,但仍有相当大一批教师不知道微课程内容设计从何入手,微课程设计形式死板教条,内容复杂冗长,与金陵老师所说的一样,为了不让微课程成为没有灵魂的微视频。本文通过顶尖赛事的优秀微课程作品范例进行对比,得出简化的核心设计要素,方便今后教师对于微课程设计概念的把握,更好得设计制作微课程,实践到课堂教学中去。

    2 文献综述

    2.1 研究定义与发展综述

      首先对微课程定义以及发展综述,微课程(Micro-lecture)的出现最早来源于美国的北爱荷华大学,Leroy A.McGrew教授提出的六十秒课程(60-Second Course),而我们当今讨论的微课程主要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 David Penrose 提出的他提出建设微课程的五步骤,罗列教学核心概念,写 15-30 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录制长为一到三分钟的视频,设计引导学生阅读或探索课程知识的课后任务,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这是最初微课程的概念。在我国,微课程主要是2010年由胡铁生教授引入并率先给出定义,随着课改的深入和相关研究的增多,人们对微课程理解越来越深刻、全面,微课程的定义也在不断发展演变,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对微课程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我们在此是以佛山教育局给出的微课程概念做基准,“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

      2.2 国内外微课程发展概况

      从墨西哥圣胡安学院David Penrose提出微课程概念之后,这种内容集中、重点明确且简短的微型课程便乘着现代科技的快船在网络上风靡开来,其中发展最迅猛也是最受人推崇的就是可汗学院和TED教育频道。可汗学院是2007年创办的非营利性教育组织,免费网络课堂,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得通过在线教学视频学习;TED教育频道则是融合了多方面教育资源,形成一个大型网络公开课平台,其中的专题性、演讲性,更加得专业,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我国的微课程从2009年开启,2010年到2013年微课程建设热情逐渐升温,胡铁生、黄明燕、李民(2013)在《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指出微课程引入我国的建设初期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微课的“微资源构成”认识与实践阶段;微课的“为教学活动”认识与实践阶段;微课的“微网络课程”认识阶段。提出微课程的核心是微视频,我们要重视微视频的质量,最主要的是要高度重视微视频的设计工作,设计工作是微课程的根本基础。

    3 中小学语文微课程个案分析

    3.1 以第四届微课程大赛优秀作品为例

      本文是基于2016年第六届中国学习与发展大会暨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优秀作品范例的设计研究,在此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三个微课程作品进行设计对比分析,这三个微课程分别是逸阳梅江湾国际学校小学语文四年级组丁正春老师带来的《让情感在语言中着床——品味民间故事语言特点》微课程、的山东省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级中学范蕊老师带来的八年级语文《列夫托尔斯泰》欲扬先抑的写法分析微课程、山东冠县实验高级中学田世珍老师带来的高一语文《诗经》之“赋、比、兴”微课程,这三个微课程是本次微课程大赛的优秀作品范例,而且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教师和不同年级,具有现今中小学语文微课程设计制作水平的代表性。下面我们将其设计内容进行总结:

      

      微课程让情感在语言中着床———品味民间故事语言特点《列夫托尔斯泰》欲扬先抑的写法分析《诗经》之“赋、比、兴”年级四年级八年级高中一年级时长10分钟59秒(超时)4分钟24秒8分钟22秒内容设计概述通过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来讲述,运用文成公主进藏的图片、西藏布达拉宫的图片导入;《新唐书吐蕃传》节选图片交代背景;运用文本图片引入民间故事定义;图片列举多个民间故事如盘古开天;回归文成公主进藏故事举例文成公主遇难时的语言描写总结民间故事语言特点;与外国神话故事语言相对比;在此总结民间故事语言特点;给出思考题;给出参考书目。托尔斯泰图片导入;欲扬先抑技法阐释;欲扬先抑技法功效;通过文章举例说明;外貌描写举例;外貌描写归类总结展示欲扬先抑的手法;运用的注意事项。答谢页。无导入,直接展开“赋比兴”定义并举例;古文与现代文和歌词的起兴用法举例;比兴共用举例。重难点民间故事语言特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赋、比、兴定义围绕重难★★★★★★★★★★★★★★★设计方式图片拼接视频,教师讲述音频图片拼接视频,教师讲述音频图片拼接视频,教师讲述音频审美有较高的审美性,图片色彩丰富符合低年级学段学生的需要,重点有彩色的突出,鲜明生动审美性较弱,但图片符合叫高年级学段学生的理解要求审美性较强,图片高雅,符合高年级学段学生审美语言优美、停顿适当、抑扬顿挫、富有感染力、普通话标准,声音洪亮、富有感染力、普通话水平较差普通话标准但声音总体没有起伏,不具有感染力

      通过分析我们看出:第一、微课程的设计时长很重要,超时的作品尤其是低年级学段学生观看的超时微课程,会使课堂变得乏味松散,重点得不到重视,视频吸引力降低。基于本次大赛研究发现,百分之九十八的作品时长是不超过十分钟的,并且本次微课程大赛的规则就将微课程提交时长设定为十分钟,所以这是经过科学性试验得出的注意力时长范围,虽然特殊情况下不能够严格遵守,但教师应在随后的教学中注意到这一点,微课程只需把握好一个教学重难点运用短时视频解决这个问题即可;第二、教师的制作手法单一,几乎都是图片拼接视频,鲜少动画、动图。这其中设计审美需要符合各个年龄学段的学生需求,如果八年级比较平淡无奇的知识框架微课设计背景进入小学四年级的课堂,首先小学生的接受难度会很高,其次小学生的注意力将得不到集中且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越低年级学段的学生越需要色彩和内容丰富的资源,相反,如果给高年级学段的学生五花八门的微课程设计,不仅审美俗套,且学生注意力会被分散。第三、教师的语言非常重要,首先要求普通话标准,其次要求有感染力,在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值。

      3.2 作品设计目标分析

      

      三维目标让情感在语言中着床———品味民间故事语言特点《列夫托尔斯泰》欲扬先抑的写法分析《诗经》之“赋、比、兴”知识和能力了解民间故事定义、民间故事语言特色了解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定义、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了解赋、比、兴的定义过程和方法微视频的方式,循序渐进展开微视频的方式,教师有鼠标指向性得引导学习微视频的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多个视频图片和讲师动情得讲述体现情感态度目标;通过传扬优秀民间经典故事来达成价值观目标,有很好的体现没有很好体现没有很好地体现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已经能很好地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这两个目标,所以在微课程设计时应平衡三维目标,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其中的体现。

    4 研究结论

    通过文献法综述中小学微课程的定义及发展,通过相应的微课程实例展开探究,在此总结微课程设计,应有“一中心、三要素”。“一中心”体现在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方面,首先微课程最好控制在十分钟以内,并且最好一个微课程围绕一个学习重难点的中心内容进行设计制作,在课堂当中,微课程设计时间过长会导致学生思维涣散,注意力分散,目标无法明确达到预期效果;多个中心则容易导致第一设计时间过长,第二让学生把握不好重点。但即使微课程设计时间过短,只要它抓住了教学重点这个中心,围绕这一个中心通过教师在微课程教学方法上的运用是可以达到目标效果的,例如八年级语文以《列夫托尔斯泰》为例的欲扬先抑写作写法微课程,仅有不到五分钟的时长,但解决了一个写作手法难点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在课堂中,微视频可以暂停,可以通过鼠标的拖拽进行反复学习,这样既不占用过多课堂时间而且解决了一个重难点的问题,同时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这也就是微课程的意义所在。

      “三要素”体现在微课程设计中,有语言(语音)、文字、图片(动画)三要素,并且者三要素同等重要,教师在设计、制作或录制微课程或者选择微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应该把握好这三点,语言(语音)的正确性是微课程的基础,课程资源的普通话发音必须标准,其次需要兼具优美性和感染性;文字的补充性对微课程设计非常重要,在重点需要解释的地方给出相应的解释,教师在课堂或者画外音中强调,学生记忆效果会倍增;图片(动画)的设计是微课程的根本,微课程需要构筑一个视频体系,视频的本质是由图片(动画)构成的,教师在设计制作或选择资源时应尽量生动丰富,符合各自教学学段学生的智力发展需要、兴趣爱好、审美水平,体现出时代性、创新性。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36-41.

      [4] 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71-76.

      [5] 任红艳、靳莹.有效教学新视角:微课程观下的教育专家系统[J].,2013:57-60.

      [6] 金陵.大数据与信息化教学变革.理论与争鸣[J].,2013:8-13.

      [7] 金陵.建设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中国信息技术教育[J].,2013:5-10.

      [8] 余剑波、王陆.微课程设计点链圈(PLC)模型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3:32-37

      [9] 刘名卓、祝智庭.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7-131.

      [10] 金陵.视听一致性——微课程开发的成功之道[J].中国信息教育,2013:22.

      [11] 金陵.从微课程的属性入手认识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21.

      李遂(1992—),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现代文理学院,现就读于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G623.2

      A

      1672-5832(2017)07-0250-02

      本文标题:中小学语文微课程内容设计浅析——以第四届全国微课程大赛作品范例为例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3251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