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莹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关于中日的狐狸外貌形象比较研究
——以《聊斋志异》与《过雪地》为例
吉 莹
(大连外国语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00)
近年来,在中日两国有关狐狸的作品和狐文化相关研究层出不穷。本文以中日两国故事中塑造的狐狸形象作为研究对象,以比较文学主题学为理论基础,试分析中日故事中的狐狸的外貌形象的描写异同,并进一步探究造成狐狸形象迥异的原因。
中日神话故事;狐狸外貌形象;比较文学主题学;审美意识
在寓言、童话、志怪小说等文学体裁中狐狸这一动物形象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最早出现在上古神话中,并且随着人类物质和精神生活而不断演变和发展,人们对狐狸形象的建构也在不断变化。尤其到了清代,《聊斋志异》成为了狐狸文学发展到顶峰的集大成之作。蒲松龄笔下的狐仙们,集人类全部美德于一身,成为人类的好朋友,他们重友情、懂感恩,比人类更可爱。关于日本狐的各种面貌是非常纷繁复杂的。吉野裕子在《神秘的狐狸》①中,曾明确指出日本狐形象的起源,大致集中在以下两点:一、基于过去的日本人所熟悉的“狐的生态”。二、“中国狐狸”的影响。
刘守华教授曾指出:“在世界各地普遍流传的民间故事,特别是其中富有幻想色彩的童话故事,因其具有明显的类同性与变异性,最适宜于用比较的方法加以研究。民间故事研究可以说一开始就具有比较故事学的性质和特点”②。美国比较文学家亨利·雷马克也指出:“许多民间传说研究都是典型的比较研究”。因此,笔者从比较文学主题学角度出发,对《聊斋志异》与《过雪地》这两部小说中对狐狸外貌描写的异同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以期更加细腻地勾勒出这两部作品中狐狸的外貌形象的异同,并进一步探究造成异同的原因。
1 蒲松龄和《聊斋志异》中的狐狸外貌形象
蒲松龄,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穷其一生写《聊斋志异》,借用花妖狐媚的幻想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文章内容丰富,故事多采用民间传说和野史轶事,尤以狐狸的刻画最为传神入骨,老舍曾评价过蒲氏“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这部由431篇短篇小说构成的不朽巨作,围绕着狐狸精展开的篇幅中虽然强调了狐狸精们的世界也有着自己严格的规则,并通过描写这种规则与人类习俗中间的冲突,对当时社会道德进行抨击和讽刺,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对长久以来所形成的狐狸精的负面形象起到了一定的修正作用。其中所塑造的狐狸外貌形象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为以真实的动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另一类则是由狐仙幻化而成的窈窕美女形象,如婴宁、青凤等。
1.1 真实的动物形象——狐狸
《聊斋志异》中,作者虽塑造了众多的狐狸形象,但这些形象多是以“人”的外貌来描写的。下面笔者对描写最为清晰的三篇做以详细分析。
《捉狐》一文记述了一家人在家里发现狐狸,想要捉狐却被狐狸逃脱的故事。此文中对狐狸的外貌描写很是细腻,“窃意无乃魇狐耶?微窥之,物大如猫,黄毛而碧嘴,自足边来”。通过此文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狐狸外貌是如猫大小、黄毛、碧眼。
《酒友》描写了狐狸因感谢车生的不杀之恩,后与车生成为酒友,人与狐狸和谐相处的故事。其中出现了对狐狸外貌的细节描写“摸之,则茸茸有物,似猫而巨;烛之,狐也,酣醉而大卧”短短几字,便将一只毛茸茸的,似猫又比猫大的可爱的小狐狸形象描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歌颂了狐狸知恩图报、善良可爱的优良品质,让读者们相信人狐之间也可以有真挚友谊的。
而《周三》中对狐狸的描写更是有趣,讲述的是张太华家里因受狐狸骚扰,而请求周三(他虽同为狐狸,却是善良的)帮忙驱狐,最终将狐狸扫尽灭绝。同为狐狸,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品质,一好一坏,一善一恶,也许作者是想以此为狐狸正名,人尚有好坏之分,狐狸亦是如此吧。其中“墀中有小狐首数枚,大如碗盏焉”一句,描写了狐狸的头部如碗盘大小。
综上所述,可以将狐狸的外貌概括为如猫大小、黄毛、碧眼、有绒毛、头如碗盘大小。
1.2 由狐狸幻化而成的窈窕美女形象——狐仙
《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尤其表现在由狐仙幻化而成的窈窕美女形象上。严格意义上来说,聊斋中狐仙并不只是幻化成美人,也有美少年、老妇人、老头儿等形象。但由于狐仙幻化成美女的文章所占比重较大、特点突出,本文单纯探讨由狐仙幻化而成的窈窕美女的形象。
一提到狐仙化成美女的故事,大家自然而然想到是她具有倾国倾城的外貌,故事中的男主人公们也都为之倾倒,身陷其妩媚之中。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化身为人的花妖狐仙在蒲松龄的笔下都会带有鲜明的人格特征,或正义或邪恶,或善良或卑劣。例如,“容华绝代,笑容可掬”的婴宁、“审顾之,弱态生娇,秋波流慧,人间无其丽也”的青凤、抑或是“秋波频顾,眉目含情,仪度娴婉,实神仙也”的鸦头等等。狐仙幻化的女主人公绝大部分是美女,但也有例外如《丑狐》中“衣服绚烂而颜色黑丑”的丑狐形象。作者借丑狐的故事,来讽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之人。
那么,蒲松龄笔下的狐仙外貌形象便不难总结,多是眉目含情,风华绝代,顾盼生娇的“仙女”形象。但也有如丑狐般的又黑又丑的狐仙。这些形象都描写得十分生动可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是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其异类”。
2 宮沢賢治和《过雪地》中的狐狸外貌形象
宮沢賢治,日本昭和时代早期的诗人、童话作家。亲眼目睹农民的悲惨生活,对劳动人民寄予无限同情。他的童话多以浪漫与幻想的虚构世界为主题,充满了理想主义气息,但又带有深厚的宗教色彩。宫泽文学在日本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过雪地》中,通过描写狐狸听说人类的孩子如果吃了狐狸亲手做的东西,狐狸的孩子长大后就不会去欺骗诚实的人,狐狸以往的坏名声就可以从此消除。于是,狐狸们便邀请人类的孩子四郎和寒子兄妹二人参加狐狸小学校举办的幻灯会,并端出黍糕团来招待他们。小狐狸们都睁大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是否愿意吃黍糕团。当看到兄妹二人把黍糕团一扫而光后,小狐狸们高兴得又唱又跳,还送了一大堆板栗和橡子给兄妹二人作为礼物带回家。宫泽贤治以诙谐的语言启示人们,人与动物是可以相互信任、和谐共处的。“硬雪梆梆,冻雪铛铛”交谈着交谈着,人类的孩子和小狐狸们的心也就相通了。
《过雪地》中对于狐狸的描写十分细腻传神。如“一只小白狐踏着雪地走了出来”、“那狐狸虽小,却摆着架子捻着银针般的胡须说”、“小狐狸绀三郎高兴得拍起短小的双手”等处的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了一只小巧、短手、有着银针般的胡须的可爱白狐形象。
3 中日狐狸形象的异同及其原因
用梵第根③的话来说,主题学研究的是“各国文学互相借着的题材”。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狐狸外貌形象在不同国家、不同作家的笔下,被抹上不同的色彩,被赋予着不同的个性。《聊斋志异》里,有黄毛碧眼的小狐狸、善良美丽的狐仙,也有吸人精气的狐狸精。同时,《过雪地》中也有憨态可掬的小狐狸。两者外貌上都是小巧可爱的形象。但是有些方面还是略有不同的,首先颜色上,一黄一白;形态上,聊斋里有动物形态也有“人”形,但《过雪地》里狐狸却只以动物形态出现。谈及中日狐狸外貌形象异同的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
第一,古时候的中国人或日本人在生活上跟狐狸关系十分密切,对它的生态有很多了解,根据这些信息产生出了许多的民间故事。基于过去人们对“狐的生态”的了解,根据这些信息而推测产生了许多故事、传承、民间故事和习俗。例如,狐的生态表明它能像鸡一样在山野里奔跑,而且它的行动范围之广,也为人类了如指掌。如江户时代的“狐狸信使”的故事等,都是基于狐狸奔跑之快,行动范围之广的生态方面的原因。
第二,日本狐的面貌受中国狐狸的影响。在日本,关于狐的传承、民间故事起源于中国之狐的情况非常多。例如,作为妖兽的中国狐狸,有时变成美女,魅惑人间男子,吸收男人的精气;有时也变成男人,侮辱人间女子。在中国狐中也存在着嗜读书、善讲学的“学者狐狸”,这也给日本狐带来很多影响。但同时因中日两国人的生活环境、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创造出狐狸形象也是有所差异的。
相同点则是两国狐狸都是以狐狸的特异性为基础而发展成故事并传承下来的。日本引进了中国狐狸的种种特色,如它们能随意化成人形,变做女人同男人生儿育女,或者向人类报恩或报仇,有时站在人类的一方向它们的同类发起进攻。这些复杂多变、生动活泼的狐狸,都是虚幻的狐狸,但是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忽视,它们总归是狐狸,即不是狐狸以外的任何其它东西。可以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有关狐狸的传说,都是具有虚幻和真实的双重魅力的。
在中日两国,关于狐狸的研究有很多,有关狐狸的文献也无处不涉猎。但是,从对比的角度,分析两国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并从中分析两国差异的内在原因的研究不是很多。笔者希望今后能够继续深入地研究中日狐狸形象等方面的异同,并探究隐藏在异同之下的两国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
注释:
① 吉野裕子.《神秘的狐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P3
②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③ 保罗·梵·第根,文学博士,1930-1946年间任巴黎大学教授。比较文学“法国学派”奠基人之一,和巴登斯贝格齐名。著作有《比较文学论》(1931)、《莪相在法国》(1917)、《莎士比亚在欧洲大陆》(1947)、《欧洲文学中的浪漫主义》(1948)等。
[1] 蒲松龄(清)著.王皎译.《文白聊斋志异》.线装书局,2016.
[2] 吉野裕子.《神秘的狐狸》.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
[3] 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5.
[4] 陈惇,孙景尧,谢天振编.《比较文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 李娜.《浅谈狐狸文化的历史流变和现代解读》.保山学院.《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6期.
吉莹(1994.11-),女,汉族,辽宁人,硕士研究生,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I106
A
1672-5832(2017)08-005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