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浅谈古代治理淮河方略

  • 作者: 小品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098
  • 甘小龙 王 敏 暴春辉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浅谈古代治理淮河方略

      甘小龙 王 敏 暴春辉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 昆明 650000)

      我国自古以农立国,民以食为天,国因农而富,农业是国计民生之所倚,农田水利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我国历代王朝的兴衰和政权的更迭,淮河流域农田水利灌溉事业既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也经历了不少的坎坷。各朝各代政府、名人和水利专家提出防黄治淮方略不但巩固了朝代的龙脊,同时也收获了民心,纵然淮河防洪标准的一步步提高,淮河治理工程还是以悲剧落幕。

      古代;淮河治理;方略

      古代淮河素与长江、黄河、济水齐名,并称“四渎”。早在数千年以前,淮河流域就有农业、牧业、陶器制造和图形文字等。至于农田水利、水运交通和防黄导淮等水利指导思想、方略和水利业绩更是编载史籍,不可胜数。如在前汉末年,就已经着手继续恢复淮河流域的灌溉。据《王景传》,王景在公元78年至83年任庐江(今安徽省)太守期间,就重修了据说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为孙叔敖首创的勺坡。于是境内获得了丰收。王景还教农民使用了牛耕。[1]而在公元198年,广陵(安徽省之南与江苏省之北)太守陈登建设了坡塘,这一坡塘由沿寿县以东所筑的一系列堰坝进行调节,萦圩90余里,汇集了出自西北山区的36条水道的水流。它可以灌溉一万余亩田地。农田事业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鞭策着政权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12世纪以后,黄河掉头南侵,夺泗夺淮,深入淮河腹地,东至于海,经历金、元、明、清四个朝代661年(1194年~1885年),黄河故道淤积破坏导致淮河水域河道水系、农田水利、水运设施等受到了不可挽回的损毁,水旱灾害频繁使得广大百姓陷入“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悲惨境地,危害之大影响颇深,各朝各政并未墨守成规,先后拟定了防黄治淮方略,因时因势不断修正调整,从而历史淮河治理文献“版图上”出现了——“抑河南行,多支分流”、“束水攻沙,独流入海”、“蓄清刷黄,保护尾闾”、“分黄导淮,减杀水势”四大治淮方略,虽有粗略之处,却给予中国治淮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 抑河南行,多支分流

    1128年黄河南侵以后,黄淮流域战乱频繁,听任黄河泛滥,不加制约,河无定路。淮河中上游被黄河南泛泥沙积纡使得泛道两侧灾害频繁,淮河干支流日益减弱,从金末元处至明隆庆时期的300多年间,为防止黄河主流深入淮北腹地,在控制运道安全要求下,各朝均实行了“抑河南行,多支分流”治淮方略。如明朝贾鲁采用疏(分流)、浚(清淤)、塞(拦堵)三法:在新的地区开辟航道,大小均匀直通沿海。河身的宽窄因适宜且疏通水流有道可行。其率领20万民工奋斗大半年时间共计完成了堵口工程100多处,浚故道280余里,修复46里旧堤和新建254里北堤的完美“答卷”,大大缓解了淮河两岸人民的减收程度。

    2 束水攻沙,独流入海

    至于明代后期,水灾害严重使得文武百官踌躇满志,此时一些有识之士,请柬要求停止“抑河南行,多支分流”的方略,他们认为其解决黄河“善淤”最根本办法就是“善徙”,以巩固漕运,使水流独自入海。并推行“束水攻沙,独流入海”方略——“水分之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由沙面,止见其高。……筑堤束水,以水攻杀,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于海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2]黄河的治理,以汴河、泗河、淮河为依托,分流直下泄,既可兼顾见底淤垫又可坐收保运之利。明清时期在“束水攻沙”的实践中汲取治理经验,利用黄河淤泥固堤,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一定程度上减小了水灾的冲击破坏力。

    3 蓄清刷黄,保护尾闾

    “蓄清刷黄,保护尾闾”、结合济运的治淮方略是明代潘季驯的倡举,迄至清代仍然坚持不辍。潘季驯坚持“蓄清刷黄”为主,“保护尾闾”为辅,认为如果要将黄河水导入大海,必须要将泥沙清刷,而清刷泥沙的前提是保持河口畅通无阻,最终河口畅通的最根本前提还是要让淮河水从此流出。只有此招的才能因实治虚,尽可能的消除灾害发生。将计划放在实际工作中的他集中人力物力加筑伸高高家堰,欲将全部的淮河水引入洪泽湖内,清理河口却不使黄河水倒灌。然而“蓄清刷黄”的力度不断加强并未带来正向发展,由于黄河泥沙过多,虽经过多年的努力,不仅没有清理清口阻塞,反而助长了湖口、河口的淤积,总究事与愿违,治淮事业原地踏步。

    4 分黄导淮,减杀水势

    随着“抑河南行,多支分流”、“束水攻沙,独流入海”、“蓄清刷黄,保护尾闾”等治淮方略因不合时宜走出“历史的舞台”,随之又萌发出“分黄导淮”的思想——即扩大尾闾排洪出路的主张。1956年,督漕吴桂芳审时度势提出了导淮入江的概念,他指出:“淮水自桐柏而来,凡二千里,中间溪河沟涧,附淮而入者亦且千数。当夏日水涨,浩荡无涯,而以海为壑。往者一由清口泄,一由大涧口汇,两路通行无阻,犹且有患。今泥沙淤则清口碍,高堰筑则大涧闭,上游之来派如此其涌,而下流之宣泄如此其限,则其腾溢为患,尚可胜言。”[3]认为大涧、清口是淮河流域不可缺少的部分,只有两者的齐全,合理调配,方可是泗水等不祸害淮扬之地,才得使百姓安宁生活。但其的请柬却被否定……

      清初,为改善淮河入海路线,保护漕运安全,扩大淮河出路,靳辅依康熙之命分泄淮水,斩杀淮水之强势,集中兵力建立6座水坝加强导淮工程,然1696年至1751年的几次黄淮大涨冲破所有阻隔,淮扬之地成众矢之的,水灾加重,所有河道基本荒废,民不聊生,国民经济乏力吃紧,鸦片战争前的防黄治淮工作就此谢幕……

      在黄河侵泗夺淮的661年里,各朝各代在防黄、治淮、治泗、保漕济运等方面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同时也收到了不同程度的政治、经济、社会效果,也汲取了不少的有价值经验。客观来说,由于黄河泥沙过多,淤积无法积极克服,水系紊乱不堪,排水路线无定,导淮,沂、泗、尾闾河道淤废,终因黄强淮弱,泛道不断淤高等原因,治理淮河事业工程虽有些许可喜成绩,终究以悲剧谢幕。

      [1] 范晔,前引书,《王景传》,第106卷,第8页。

      [2] 《淮河规划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著,第四卷,第50页

      [3] 《淮河规划志》,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著,第四卷,第54页

      甘小龙(1990-),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王敏(1993-),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中国地方农业科学技术史;暴春辉(1993-),男,汉族,硕士研究生,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TV882

      A

      1672-5832(2017)08-0169-01

      本文标题:浅谈古代治理淮河方略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33225.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