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美文
文章内容页

以直报怨

  • 作者: 小品文选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687
  • 鲍鹏山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关于如何报怨,有三种选择:第一,以怨报怨;第二,以德报怨;第三,以直报怨。

      《老子》里面,也有“报怨以德”的话,但是,结合上下文,老子对此是赞成还是反对,是提倡还是嘲讽,学术界却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暂且不提。

      我们看孔子,孔子明确表示反对。而且,他还说出了他反对的理由。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回答:“如果你以德报怨,那你拿什么来报德呢?正确的做法是:用公正来对待仇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首先,我们看,孔子没有说“以怨报怨”。这是必须坚决摒除的选项。

      理由很简单:以怨报怨时,你将堕落到与你要报复的人同一境界,你将失去报复他的道德优势和正当理由,无正当性的报复不仅无助于建立道德价值,反而是对道德的再一次破坏。

      其次,孔子不是说“以德报怨”不可以,他只是认为不应该提倡,不值得作为一个道德命题来讨论。

      具体到某一个人,针对某一件事和特定的一个人,如果他愿意,他是可以“以德报怨”的,并且能这样做还可能是很可贵的。

      但孔子作为一个伦理学家,他要考虑的是伦理学的秩序与平衡:假如一个人做了坏事,我们提倡以恩惠来报答他,那么,另外一个人做了好事,我们应该怎样报答他?孔子这个反问实际上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

      回答这个反问的答案有两个:第一,以德报德。第二,以怨报德。

      显然第二个选项是不可想象的。

      于是,就剩下了:以德报德。结果是:以德报怨,以德报德。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他是做好事,还是做坏事,他得到的社会或他人的报答是一样的:德。

      这实际上就是打击好人,而怂恿坏人。

      一个人做坏事理当受惩罚,付出代价,这样才能让人不敢做坏事;一个人做了好事理当有好报,这才会鼓励人们做好事。

      社会就应当形成这样的风气和大环境。

      “以德报怨”还会使道德自身很尴尬,道德自身被置于一个或有或亡的危险境地。

      为什么呢?

      因为,正如上面分析的,“以德报怨”使得一个人,做好事也好,做坏事也好,结果一样——道德约束力没有了。

      其次,从道德的角度讲,当道德要求人们对坏人“以德报怨”时,道德首先就自己放弃了自己的职责。

      “以德报怨”这个命题更糟糕的地方就在这里:它把“道德”当做奖品,赠送给做坏事的人了。

      孔子实际上在提醒我们:道德一旦极端化,不仅会取消自身,甚至会助纣为虐。

      所以,“以德报怨”,看似“道德”,实际上倒是起了不道德的作用:使不道德的人可以肆无忌惮,不用担心承担什么后果。

      可见,提倡“以德报怨”不但不能促进道德,反而要“促退”道德。

      所以,孔子提出了“以直报怨”的观点。

      用公正来对待仇怨。

      即使是坏人,他也应该得到公正的对待。

      既不特别宽恕他,更不过分报复他,让他得到他该得到的。

      本文标题:以直报怨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34662.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