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钰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长河中,有一门古朴久远而又妙趣横生的艺术形式叫做泥塑。它以泥土作为原料,手工制作而成。它颜色丰富,可素可彩;形式多变,可是儿童玩具,也可是寺庙神像等。它跨越千年流传至今,原生态的艺术形式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能够启迪人们开创质朴的艺术创作。泥哨是在泥塑的基础上逐渐分支出来的,实际上是一种古老的吹奏器。
一、黄平苗族泥哨的起源和现状
(一)黄平泥哨的起源
贵州黔东南地区的黄平县一带产生的民间艺术——泥哨(当地人称之为“叫鸡”),由吴国清老人首创,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得到很好地发展和丰富,至今已有九十余年。黄平泥哨在制作上虽然独特,但使用工具却很简单。几根竹签,几个竹筒和数十种硬泥模具(用以按印装饰纹样)。制作过程中,取当地特有泥土,用水和好,先要反复捶打泥土后根据构思的艺术形态捏制成型,再用竹签压出眼耳口鼻,最后用硬模按上装饰花纹和用竹筒开哨,抹上少量菜油加以定型就完成了。阴干,用木屑或谷壳经微火烧制二十四小时后取出,施以彩绘图案,涂上清漆便可售卖了。
(二)黄平苗族泥哨的现状
它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获得无数荣誉,上世纪八十年代,黄平泥哨参加了北京美术馆举办的全国工艺美术的展览。在2005年已经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制作朴素、富有生命力、具有鲜明的地方民族特色而名扬天下。在2006年“开磷杯”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总决赛中,以“苗族十二古神”为主题的黄平泥哨,以色彩之丰,造型之奇,让人拍案叫绝,并荣获三等奖。如今,黄平泥哨远销海内外,品种有100余种;年销售数十万只,并部分收藏于国内外各大艺术馆、博物馆中。
二、黄平苗族泥哨的价值传承
(一)黄平泥哨的传承
黄平泥哨作为贵州黔东南地区独有的一种手工艺品,我在欣赏和感叹这种艺术之美的同时,也在一直思考一个问题。在如今新的历史条件之下,苗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泥哨也同样,在技术方面有着来自继承性和时代性的挑战。我们怎样才能继承和发展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的传承价值。面对着严峻的现状,不加以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很有可能会慢慢地消逝。
(二)价值传承的多方面问题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泥哨工艺经济效益不是太高,许多年轻一代选择外出打工,不愿意也没有意识去继承,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其二,苗族同胞对于文化的传承缺乏认知,没有文化消失的危机感,也没有意识到它们存在的价值。其三,最近,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民间艺术泥哨除了当地人知道,并不为太多人所知道,像贵州的黔艺宝、黔粹行这样专门开发贵州名优土特产和旅游工艺品的企业门店也没有出售,得不到更好地推广,打不开更广阔的销路。其四,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由于科技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玩具市场越来越丰富,屡见不鲜,使得民间传统玩具早已失去了自己的功能,如果在不加以保护和传承,前景真的堪忧。
三、结语
所以,我们需要注意几个方面:首先,虽然苗族黄平泥哨已经被列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它的传承人却还是有限的,因此需要多培养手工艺人,让更多对它感兴趣的人加入其中。个人有两点建议:第一,当地的文化部门可以组织培训班,培养年轻一代去继承这一工艺技能,有人去做,民间艺术就会存在下去。第二,从教育入手,这样的艺术形式完全可以带进艺术类学科的课堂之中,尤其一些高校学生,对这样的民间艺术是非常有兴趣的,只是苦于没有这样的机会去接触。学校可以开设选修课,让感兴趣的学生能够了解到泥哨文化的魅力,并可以亲身去学习制作,目的是使学生在这个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熏陶学生高雅的审美意识。其次,要想当地人不出去打工,留下来学习并传承这一工艺技能,第一,要提高他们文化层次,当地相关部门可以开展一些讲座,为当地人讲解传承做泥哨方式方法,让他们有意识地去保护好苗族文化。第二,可以为当地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可以积极开发旅游行业,使他们能够待在当地,做好手工艺术的传承人。最后,可以加强宣传,贵州名优土特产和旅游工艺品的企业应该积极参与进来,进行泥哨的销售,让普通的顾客也能够了解到这一民间手工玩具,可以得到更好的推广。这些方法能提供贵州黄平泥哨的传承和发展有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杨德.试论黄平苗族泥哨的艺术特色及价值[J].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2010.
[2]孙元国.中国泥塑艺术起源与发展综述[J].聊城大学学报,2011.
[3]钱昀,董荪.狄寨泥哨技艺及其传承关键[J].装饰,2007.
(作者系四川师范大学服装学院)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