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启发人们探究知识的源动力,缺乏兴趣的课堂就像是一汪枯竭的泉水,毫无生机可言。想要创建趣味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需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给予学生畅所欲言与实践操作的机会,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升温学生的求知热情,使得学生饱含对化学知识的渴望,全身心融入到对重点问题的突破中,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 化学学习 兴趣 培养
高中化学具有抽象性与严谨性的特征,因此教师习惯一板一眼地沿用教材展开授课。学生面对枯燥的知识无法产生兴趣,导致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改的理念倡导下,教师应以学生的兴趣为引导,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创造契机,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铺陈互动活动,并且在教学中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巧设悬疑,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多元化的素材糅合,启发学生的化学灵感,激励学生在脱离教师的情况下,依然热衷于化学探索,激发出潜在的化学能量。
一、融入生活案例激发兴趣
众所周知,化学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化学的辅助,教师应提炼出契合高中生认知范畴的化学生活案例,以实际问题的导入产生化学知识的联想,将知识与生活紧密相连,达成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例如结合生活中水壶里边的水垢,讲解泉水、井水等常是硬水,在水壶和锅炉里能形成水垢,这是由于生成了碳酸钙等沉淀的缘故;[1]而形成水垢后,我们可以用醋酸来洗涤水垢,并且提出水的硬度高对生活和生产都有危害。通过讲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对碳酸钙与碳酸氢钙间转化这一知识印象更深刻。紧密贴近学生身边生活中的各类事例,将化学知识融入于自然现象、社会常识和现实生活实际,构建更加质朴、更加真实的情境,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化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促使学生对化学知识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高中化学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化教学情境增添化学知识的朴质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更加自觉地加强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并促使他们产生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沿用科技手段激发兴趣
化学内容原本枯燥乏味,多媒体直观的演示可在短时间内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完成化学内容的串联,学生受到感官的触动,能够深化领会化学内里的含义,明确知识的由来与实现意图,使化学反应过程生动形象,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教師应主动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化学学习与实践对应起来,加深学生对化学知识点的理解与运用能力。[2]比如,水电解产生氢气与氧气时,可将该过程制成FLASH课件;用一大球表示一个氧原子,用一小球表示一个氢原子,用一大球和二小球构成的V形表示一个水分子,用二个小球并肩构成的“小双球”表示一个氢气分子,用二个大球并肩构成的“大双球”表示一个氧气分子,然后演示水分子分解出原子,原子重新构成分子,整个过程形象直观,使学生一目了然,不仅分化了难点,更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三、延伸化学背景激发兴趣
化学知识由来已久,是经过无数前人的经验与不断的探究衍生的真知灼见,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化学的实现过程,以化学的发展史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获得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3]例如在讲授《元素周期表》时,向学生讲述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的历史故事,同时介绍几种常见元素的发现历史,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此外,还可以通过讲述小故事来进行课堂教学。如讲授“氨气”时,讲述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杭州市一制冷车间发生氨气泄漏事故,整个厂区是白茫茫一片,寒气逼人,方圆数百米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刺激性气味,进入厂区呼吸都感到困难。那么为什么厂区内会寒气逼人?你能总结出氨气的哪些性质?抛出问题,使思考延伸。
四、亲身参与实验激发兴趣
化学理论与实践两相结合的授课手段,可双向化巩固学生的记忆,只有亲身参与实验过程,学生才能在内心深处对化学实验久久不忘。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结合学校的实情组织好实验,充分利用好现有的条件。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调动,而且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不仅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来学习,学习化学的兴趣将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兴趣的培养是达成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启发性和探究性元素,让学生带着期待、好奇的心理去接触并学习化学知识;让枯燥的内容灵动起来,在记忆与操作中感受到化学的无穷奥妙。
参考文献:
[1]高良王.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形式和手段探析[J].教育教学研究,2014(02).
[2]李钱玉.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3(09).
[3]李晓天.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智慧性的策略分析[J].素质教育(综合版),2013(03).
(作者简介:朱利学,男,本科,哈密市伊州区高级中学,中级职称,研究方向:化学教学)(责任编辑 王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