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自20世纪初油画传入中国以来,大众对于油画作品的审美理念一直停步于写实主义,抑或盲目地追求肖像画、风景画等修饰性较强的油画作品,画者也大多局限于题材的选择,而忽视了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些物品,从而忽略和失去了近在咫尺的“美”。创作《默语》系列静物油画的初衷只是单纯地有感于身边最平凡的一些小物件,如枯败的玫瑰、破碎的瓶子、散落的稻草等,它们都兼具一个共性:普通而不完整。在创作的过程中,笔者尽量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并以表现性的技法,在不脱离具象的基础上,使每一个个体或是一整组的静物带给观者以心灵深处的震撼。
关键词:静物油画 表现性 具象
一、《默语》系列创作的理念、主题与内容
油画静物是静物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常静物油画多以写实唯美主义的形式存在,而少数画家会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式来进行创作,如19世纪印象派的塞尚和20世纪的画家乔治·莫兰迪,都有其独到的理解和手法。《默语》系列创作的初始,在物象素材的选择上出现过一段时间的空白期,最终选定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以普通的生活场景作为创作对象,旨在以单纯、简洁的方式营造出一种和谐、静谧的氛围,以形和色的巧妙妥协,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绘画语言。
在创作的过程中,往往造型的理解和整体画面的布局是画面中最难处理的,而作者运用的表现手段对主题的宣泄更是精髓所在,如何适度地诠释主题是创作的重中之重。创作中,笔者对每个单体静物的表现都有所不同,尽量使其独有的特征展现出来,同时使它们在整体画面中保持气氛的和谐与统一,从而突显创作的主题:利用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事物来表达内心的孤寂和对生活的期待。作品中所包含的物象都是从生活中提取的,包括枯黄的玫瑰、破碎的瓶罐、散乱的稻草等(如图1),都寄托了自己复杂的思想感情,并努力地使画面呈现出一种寂静的状态,让自己最大程度地静下来。
二、油画静物创作中情感的表达和选材的重要性
莫兰迪说:“那种由看得见的世界,也就是形体的世界所唤起的感觉和图像是很难的,甚至根本无法用定义和词汇来描述。事实上,它与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完全不一样,因为那个视觉所及的世界是由形体、颜色、空间和光线所决定的,我相信,没有任何东西比我们所看到的世界更抽象,更真实。”由此可见,艺术家要想真实地表现眼前所见的事物,情感自然地流露于表现手法中,就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它、表现它。对于莫兰迪先生的静物画,笔者也一直在学习和体会,他把他自己对于形体的理解全都付诸于画面,从而给观众营造出一种静谧感。
常听人说“字如其人”,其实画亦如其人,中国绘画史源远流长,宋人求“理”、元人求“逸”、明清人追求“复古”,而西方亦如此,艺理相谐,殊途同归。艺术作品是每位艺术家对自己人生最好的注解,画面的每一个笔触,皆是画者主观的情感流露,付诸于画布上,依然是其内心的写照,那应是一种不矫揉造作的、自然而然的感觉。生活和世界其实很多时候让人费解,它很复杂,但是艺术家不应是还原世界而应通过客观的事物来创造出属于自己心灵的世界。通过画面让观者明白,作品创作的题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是否传达给人以思考或感动。
在看莫兰迪与塞尚的画时,笔者总会由内而外地安静下来,那份静直透心灵,他们的布局、颜色、造型都很“随意”,而那种随意却透著一份苦心孤诣,他们几乎不用鲜亮的纯色,很多都是灰色调和中间色调来表达物象,显得不张扬,淡定而从容,静静地释放着最朴实的震撼力和直达内心的快乐与优雅。
总而言之,情感的表达在绘画创作中显得颇为重要,如果画面缺乏丰富的情感,或者情感显得不真实或者空洞,那么作品就难以博得观者的共鸣,也就失去了创作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法]塞尚.塞尚艺术书简[M].潘襎,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1.
[2][意]莫兰迪.乔治·莫兰迪[M].黄继谦,李笑男,译.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7.
[3]刘岩,罗丹.表现主义绘画语言[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英]E.H.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洪亮,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真同功,男,吉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当代艺术)(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