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 作者: 参花(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4717
  • 薛曼 米丹

      摘要:福楼拜的著名小说《包法利夫人》中的女主人公爱玛由于不满乏味无趣的婚姻生活,便想要去追求内心期许的爱情生活。爱玛的悲剧命运不仅来源于自身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和她的家庭环境以及当时整个法国社会的大环境都有着直接关系。本文拟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和分析爱玛这种理想爱情追求的悲剧。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 爱情 悲剧

      福楼拜是19世纪中叶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包法利夫人》是其代表作,它以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效果及艺术风格的突破创新,在法国甚至世界文坛上,获得了普遍赞誉和高度评价。[1]爱玛·包法利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因不满夫妻生活的平淡无奇而通奸,最后身败名裂,服毒自杀。虽然爱玛的悲剧是令人惋惜的,但又是令人警醒的,作者着眼点不在于写包法利夫人的爱情故事,而是写她在追求爱情,追求幸福的路上从纯真到堕落,从堕落到毁灭的前因后果。福楼拜将一个生活在19世纪中叶法国的普普通通的女人悲剧的一生生动地刻画出来。本文从爱玛自身的变化、家庭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几方面来探讨和分析她这种对理想爱情追求的悲剧。

      一、从自身角度

      爱玛,一个农夫的女儿,渴望爱和激情,从小被送到修道院,在那里接受的贵族式教育使得她单纯、富有才情,喜欢看各种浪漫小说,对爱情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其实她对爱情的认识是片面的,错误地把爱情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对现实生活讲求不切实际的浪漫,这决定了她的不幸命运。

      当她嫁给平凡的乡村医生包法利后,平淡的生活彻底粉碎了她的爱情理想。最初她充满了对爱情的期待而与包法利结婚,可是包法利并不浪漫,说话毫无幽默可言,古板无趣,胸无点墨。当爱玛激动不已地给包法利描述浪漫故事的时候,每次包法利都是反应平平,昏昏欲睡的模样;爱玛制造花前月下的美好场景,包法利却傻愣着,根本不会去模仿绅士做出单膝跪地、拥抱、亲吻的举动……总而言之,现实中的包法利与爱玛心目中的骑士英雄存在着天壤之别。[2]包法利夫妻二人,一个木讷,一个浪漫。即使包法利对爱玛是真心爱慕,可是这种单调无趣的爱并不是爱玛期许的那种。包法利表现爱的方法平淡又朴实,可这之中欠缺的就是激情与浪漫。这样的爱是爱玛没有在书上读过的,因而她不珍惜,也无法理解这一种爱的表达,所以,一场家庭婚姻悲剧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于是,内心孤寂的她开始盼望生活出现改变。直到有一次爱玛参加伯爵家的舞会,绅士的伯爵、奢华的上层贵族生活让她看到了自己在书中描述的现实,这使她的虚荣和情欲进一步膨胀,坚定了她的浪漫爱情梦。于是她开始坚定不移地追求虚幻的爱情。她和情人在外面时,根本没想到那是一个陷阱,她为自己有情人而感到骄傲,误以为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几度婚外情就是她寻觅这种虚幻爱情的最好见证。为追求巴黎式浪漫情调,她在堕落中享受着飞蛾扑火的毁灭。罗道耳弗只要将“疯狂的欢乐”的心思表露出来,爱玛就像着了魔一般想要为之付出一切;赖昂简单的一句“巴黎就这样做”,爱玛便毫无保留地被他占有。爱玛身边的那些人,好似豺狼虎豹,都想从她身上压榨钱财,满足他们自私的欲望,但是这些陷阱爱玛全然不知。临死前,她留下一句“什么人也不要怪罪”的忏悔语。爱玛在经历了情人的虚情假意和爱情的期许幻灭之后,在生命尽头到来的一刻,才认清包法利是一个善良的人。爱玛一直都在探寻爱情的真谛,可笑的是唯一爱过她的就是她眼里一文不值的丈夫。爱玛知道自己不想要包法利这样的男人,这样的爱情也不是她的归宿。风趣幽默、有着绅士风度和温情拥抱的男人,才是她渴望的爱情。所以,她一边沉浸在浪漫丰富的精神世界,自我陶醉于编织的浪漫爱情中,另一边又亲身经历着残酷的现实,因此她备受打击。爱玛用不切实际的幻想亲手结束了她本可以幸福的一生。[3]

      爱玛悲剧人生的根源便是她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之中,将个人的感情和生命完全与爱情捆绑在一起,这反而成了她前进的枷锁。

      福楼拜认可爱玛追寻爱情的人生态度,对爱玛悲情的人生充满同情,可是也毫不留情地讽刺了她的虚无和爱幻想。在福楼拜的眼中,大多数人都容易陷入名利追逐的泥潭,多数人都会执着于个人的期许以及梦想,并会为之奋斗、努力,正因为这种欲望,往往会促使人沉浸在无法后退的沼泽。追寻、碰壁、再追寻、又失败……但人们需要在人生经历中不断总结相关经验,吸取教训,逐渐成长和进步。这或许是爱玛悲剧人生给人们的启发。

      二、从家庭环境角度

      包法利夫人的人生没离开过男人的掌控。第一个男人就是养育她的父亲。父亲是普通的农民,一直想让爱玛享有贵族式的教育,便直接将她送到修道院接受教育,修道院的生活见闻坚定了爱玛追求浪漫主義情怀的理念,爱玛开始自己构想理想的世界,但这与她后来进入的真实的社会大相径庭。第二个就是丈夫包法利。包法利是一名普通的医生,这个男人拥有的全部都不是爱玛理想中的样子,可想而知,并不如意的生活对爱玛的打击有多大。包法利夫人对贵族生活非常向往,也期待邂逅浪漫的爱情,可是她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需要钱财做支撑。爱玛的家境并不富足,不管是父亲还是丈夫的家庭状况,都无法满足这样的物质给予,但是爱玛却执着于追求根本不属于她的浪漫生活,最终落了个家庭破产、身败名裂。所以,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也是爱玛走向悲剧的一个影响因素。

      三、从社会环境角度

      导致包法利夫人悲剧人生的罪魁祸首主要是当时的社会风气,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包法利夫人一心想寻找浪漫的爱情和奢靡的生活,在对这一不切实际理想的追寻过程中,她成为他人消遣并随意抛弃的玩物。这些情人接近爱玛的目的就是为了享乐和金钱,毫不在乎爱玛的感受,这给爱玛的精神造成了创伤。爱玛把包法利先生毕生的积蓄都挥霍干净,促使她开始借高利贷。因为无法偿还高利贷,最后落得名誉扫地、家庭破败。她哀求过与她私通的情人,却没有一个情人出手相助;她哀求税吏通融,税吏完全不为所动;她向公证人寻求帮助,可是公证人却别有用心地想霸占她。最后,爱玛只有结束自己的生命。可以说,是那个堕落的社会从根本上造就了包法利夫人的毁灭。

      事实上,19世纪中期的欧洲资本主义还处在发展阶段,封建等级制度非常森严。处于如此的大环境之下,妇女毫无尊严和地位可言。女性从出生起便会被灌输日后无论是思想上、物质上还是智力方面都要依附于男人的观念。这样的社会环境和传统观念与爱玛的所思所想产生对立冲突。[4]爱玛无法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所以她沦为社会的牺牲品存在一定的必然性。

      四、结语

      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笔下深刻控诉现实的一个典型人物形象。纵观包法利夫人的一生,其经历可概括为臆想—烦忧—追求—绝望—幻灭。[5]不难发现,在当时的制度下爱玛走向毁灭也是一种必然。品读这部名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社会中这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她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女人,一个复杂、丰满、不朽的文学形象”。从开始到最后,爱玛自我塑造的理想生活都超越了她实际的能力,她内心充满幸福的渴求,向往美好,向往浪漫,向往全身心投入的爱情,希望拥有享乐的生活,这都没有错。但爱玛生存的残酷的、浑浊的社会环境,不相适宜的家庭环境,自身不切实际的幻梦和不断膨胀的欲望,都是促使爱玛拥有悲哀人生的导火索。笔者认为爱玛的死虽然是个人悲剧,但更可以看作是时代的惨剧,她是当时社会的牺牲品。她原本是纯真的少女,最后却堕落、毁灭。除她之外,作品中描述的商人、情人等人物耍尽手段、利欲熏心、贪心不足,在有所需要的时候对爱玛虚与委蛇,不需要的时候弃之如敝屣,无恶不作。在这样的环境下,包法利夫人走向痛苦、走向绝望,被推上一条不归路。福楼拜的作品基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对现实的投射,是社会的缩影,通过《包法利夫人》,对19世纪中叶的法国社会现状进行了深刻揭示和批判,揭示了爱玛悲剧人生的根本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福楼拜.包法利夫人[M].朱华平,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

      [2]刘丽琼.戴着镣铐跳舞——论《包法利夫人》中爱玛的爱情追求[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1(04):45-49.

      [3]杜娟.简析造成《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命運的原因[J].文学界(理论版),2012(06):140+142.

      [4]郑洁玲.理想转嫁与现实超越——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J].唐都学刊,2006(03):154-156.

      [5]邹玉霞.爱玛和包法利夫人形象分析[J].文学教育(下),2016(02):114-115.

      (作者简介:薛曼,女,硕士研究生,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助教,研究方向:中国文学、教学系统设计;米丹,女,硕士研究生,榆林学院绥德师范校区,助教,研究方向:高中语文、中国文学)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本文标题:浅析包法利夫人的悲剧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72317.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