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对外宣传的主要窗口,是博物馆传播文化、发挥公共教育作用的主要形式,是博物馆发挥社会作用的主要手段。陈列展览也是衡量一个博物馆工作质量的标准,好的博物馆展览有助于人们充分了解博物馆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使命,而将合理的选题运用科学的展示理念和阐释手法完美呈现,最终实现历史文化知识的科学传播。
关键词:博物馆 陈列 展览 文化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核心业务工作之一,它是博物馆肩负传播文化职能的载体和桥梁。那么,为了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的使命,就需要深入对博物馆陈列展览进行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研究展览选题,提炼展览主题,完成博物馆展览内容策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形式设计,展览施工,实现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的职能。
一、博物馆陈列展览概述
(一)陈列展览的目的
博物館陈列展览是通过时空逻辑性及其他形式来将博物馆的收藏,以及其他馆的收藏进行组合和分配来开展文化传播,它是一场文化展品欣赏和审美活动。通过各种陈列展览活动,可以发现博物馆陈列展览主要以一种免费开放的形式,面向社会开放,它不是一种商业效应,而是为社会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增强社会效益,通过这种形式进一步实现文物知识的传播。随着时代的发展,提倡人们始终坚持终身学习,全面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基础之上,加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力度,所以,博物馆陈列展览活动就是对新时代思想的一种践行,也是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来提高人们精神文化水平的手段。
(二)陈列展览的环境
就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环境而言,由于在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过程中需要对场馆的一些文物进行安全保护,所以博物馆陈列展览往往对环境有着较高的要求。博物馆在陈列展览时,一般要选在一些建筑物的内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设置在馆内,特殊情况下可以借助一些外物、其他博物馆或是建筑物来进行展览。但是,实际展览的过程中有一些文物是不可以移动也不可以外借的。这是因为,首先其对材质和环境都有极高的要求,有些文物由于年代久远、材质特殊,所以暴露在空气中容易遭到破坏,只能保存在无氧的环境当中。其次,对于参加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观众也有着不可忽视的要求,很多博物馆在开展陈列展览活动时都会明文规定不准拍照,一方面是对于文物版权及安全的一种保护,另一方面,是由于有些文物标本经过闪光灯照射之后会受到损害。最后,博物馆陈列展览过程中,会有一些防火防盗的规定,博物馆陈列展览中的文物和藏品具有特殊性和多样性,所以对于陈列展览环境的要求较为严格,它是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基础上为公众提供更优的服务。
(三)陈列展览的手段
文物的展览展示过程必须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它必须围绕一定的事件或者是一定的主题来开展,所以说博物馆在展览的过程当中采取的手段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技巧性。
首先,在展览的过程中,必须突出陈列展览的主题,要通过展品与环境相衬,比如要加大对硬件设施的设置,可以通过海报、新媒体等方式来进行宣传,吸引大量群众参加博物馆的展览活动,并且对于一些博物馆展览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和一些文物藏品蕴含的意义都要明确。当然,陈列的手段对于展品的影响重大,但是也不能盲目地去采用一些过分花哨的手段,这样会喧宾夺主,并会分散观众的兴趣点。其次,由于博物馆的展览活动本身就属于公益性质的,所以它的目的很简单,在于传播文物知识,促进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群众的综合素质,扩大群众知识面和知识储备量。所以,在展览活动的过程中,要以文物展品为基础,适当采用辅助设计手段,突出展览主题,营造有文化内涵的展厅环境,让观众身处其中,能感到文化的滋养。
二、博物馆陈列展览的意义
(一)以公益性为主
博物馆通过举办陈列展览活动普及相关文物知识,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所以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积极培育公民的价值观,普及历史文化知识,实现博物馆的知识传播和社会教育职能。博物馆展览应该把价值定位于中华文明的传播以及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上。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应该面向全体群众,而不是局限于某一特定领域中的观众,这也是展览策划者应考虑的问题。
(二)注重科学性
博物馆陈列展览在文物或标本的选择上,会选择一些具有丰富内涵、能够反映时代特色的一些展品,因为这样的展品会具有导向作用,可以凸显文化展览的主题,可以有效避免偏离主题、缺乏价值的展览活动的举办。因此,对于陈列展览的要求,必须能够体现真实的历史特征,要坚持科学的原则。在展览的过程中必须保证文物展品的科学性,如果需要使用一些复制品或者是仿制品的时候,要有依据,也要符合科学的要求,并且要做相关的规定和说明,以免公众误解。总体而言,展览策划的过程中,对文物的释读、主题的呈现,包括文物说明牌、展板文字、多媒体视频内容的拍摄等,都要符合客观性,保证信息准确,不能将错误的信息传播给群众。
(三)发挥教育功能
博物馆有着独特的育人功能,在这个功能的发挥过程中必须与当代的素质教育理念相吻合,特别是要和当前中小学做好联系工作,可以组织面向学校的专题展览活动,用博物馆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把博物馆作为第二教育课堂。对于常设的一些陈列展览,要能够方便成年人或是未成年人群认识和欣赏,要做一些特别的说明,这样才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达到育人的效果,同时也要注意在标注文字上必须符合这些不同阶段儿童的认知习惯,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还可以针对这些不同阶段的儿童开展专门的教育类博物馆展览活动,专门面向他们开展活动。比如说,可以开展一些历史活动,让儿童在展览活动当中认识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作用;另外,这样的展示也会让儿童形成重视文物价值的思想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和训练儿童的审美能力,达到审美教育的功能。
(四)规范设计制作
博物馆陈列展览设计本身就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所以说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强化资格认证制度才能够使这个活动更加专业化,从而提高展览的水平。所以,首先必须保证在展览形式与内容上做到统一、和谐,这样才能有利于文物以及其他展览活动的定位,才能够使展览活动既具有观赏性,又具有意义。要让展览活动达到真实性、知识性和审美性并重,就要运用一些较高水平的辅助手段。比如说声音、灯光、电等现代辅助手段,可以让展览活动更加完整,但是也要注意在运用的过程中,避免涉及一些与展览活动无关的东西,这样会使观众不知所云,而且使展览的主题与内容偏离,达不到凸显主题的效果。在展览过程当中不应出现一些无历史依据和科学依据的虚拟场景或者是一些手段。此外,在开展展览活动时,一定要避免没有实际意义的装饰性设计,要规范展览的设计制作,达到展览内容设计与形式设计的统一。
三、关于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几点思考
(一)理解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需求
陈列展览作为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同样也是博物馆开展日常工作的重要方式,在陈列展览过程中,应该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保证陈列展览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在历史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设计当中,首先要改变傳统的展览设计理念,陈列展览设计要能够符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进而为参观者提供良好的视觉体验,使参观者能够在精神上得到享受。其次,文物作为主要的对象具有历史性和物质性,所以应该将重点工作放在内容设计上以突出其历史性,深度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揭示文物内涵,让文物所蕴涵的价值准确地传递给观众,再配合适当的形式设计烘托,从主体的塑造和色彩的应用上,凸显文物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文物的设计当中同时还要考虑到安全性的问题,比如场馆的环境、照明以及摆放方式的问题都要以安全性为基准。
(二)加强展览设计理念和馆员专业素养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博物馆举办的活动应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设计人员在内容设计上应该与时俱进,这就对设计人员的能力提出了较大的考验,需要其有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要深刻理解“形式是内容的载体”理念。如果设计者能够有更优的设计理念和素养,那么可以将陈列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融会贯通,提出更有意义的陈列展览设计要求,从而能够积极完成陈列展览的设计,以最优的方式来诠释陈列场馆展览的内容。陈列展览的设计人员不仅要有较新的设计理念,还应该有较好的设计思路和目标,其不仅是陈列展览过程中的工程师,还是整个陈列活动的引领者,所以要把握住陈列的方向。
首先,在展览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将陈列展览的内容具体化,陈列的形式具体化,使其真正为内容服务。在内容设计上要展示陈列的大纲,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创新设计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对形式设计起到推动作用。
其次,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内容不能够局限于陈列展览的形式设计上,应该把握区域文化特点,突出当地博物馆展览的历史背景和渊源,这样才能够使陈列展览活动有效达到宣传和传播的作用。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应该对文物展览工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并且认真做好这些工作,养成责任意识和规范意识,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促进陈列展览活动的开展。
(三)明确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题思想
博物馆陈列展览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确定展览的主题,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组织文物策划展览,主题即起到了统率的作用,它是陈列的灵魂和精髓,更是核心,在开展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四种模式确定其主题思想。
首先,以历史文化的脉络为主线。历史文化的发展,是博物馆将所有文物串联在一起确定主题思想、编排文物展品的有效辅助手段,这条主线可以通过历史的发展过程,以及某一特定历史的范畴,在一个地域的历史时限里进行文物展览。
其次,以文物为主线。文物既是博物馆展览的主要内容,同样也是博物馆陈列展览的主要内容。以文物的年代、材质、艺术特色等为主线确定陈列展览主题,能够使文物呈现系列依次展出,使观赏更具系统性、整体性。
再次,以文化内涵为主线。在一些地方性博物馆展览活动中,可以以地方考古发现为主,展现地方区域的历史文化特色。对中小城市博物馆来说,其文物藏品数量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有效体验这些展品当中的内涵,以文物表达的信息为主题,来构思主题思想,这样在内容的设计过程中,能够深挖其文化内涵,提升主题思想,从而达到引导观众的作用。通过文化内涵做到内容思想的统领,会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
最后,对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来说,可以采用以地域文化作为陈列展览的主题思想,这样能够凸显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历史脉络,区域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化或地理概念,而是说不同的时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它反映了一定的区域历史文化,它所包含的信息非常的广,包括生活、生产等物质基础,也包括道德观念等精神层面,对于以这种区域文化开展的历史陈列展览活动,有较强的感染力,突出区域文化的重点和特色,可以使陈列设计更加有特色、有内涵、有影响。
(四)注重陈列展览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化
陈列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达到整体协调性,两者是属于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两者能够有机融合,那么会使整个展览活动,达到整体性、宣传性的效果,所以在对陈列展览展品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与现代社会接轨,要使这些历史文物的内容得到展现,使其形式设计更加契合内涵。因此,这对设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设计人员专业素质过硬,努力与现代科学接轨,在设计过程中将历史事物和现代科技有效统一起来,使陈列展览的形式能够融入科技的内容,进而增加展览的科技感,运用科学手段真实还原历史,能够使陈列展览的内容更加充分地体现其价值和意义。
(五)多种陈列展品组合化
在陈列展览过程中可以运用一些辅助展品,把这些辅助的展品和文物相结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历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表现手法。文物展品和辅助展品有相融合的部分,它们既具有独立性,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通过艺术的加工才能够真正有效地使两种元素融合在一起。对于历史博物馆展览来说,这些元素简单、有效的组合更是历史文物的基础。通过更优的表现手法能够挖掘材料的深层内容,进而使展品在组合模式上更好地呈现陈列的基本内容,但是在组合的过程中要避免机械化,要运用艺术、科学的方法进行整合。
(六)建立展览项目评估和监督体制
建立展览项目的评估监管机制,是指在一定的时限范围内,尽可能系统地、有目的地对过程进行管理,对展览项目的实施设计和结果进行持续性的判定和评估,使博物馆的陈列设计艺术更加符合主题,创造出更加完美的形式,以满足其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可以有效指导陈列艺术的设计工作并作为设计的依据,也可以作为评价的依据。在博物馆的展览过程当中,对陈列的内容和形式进行评估,也可以发现不当之处,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这样可以使展览主题更加突出,脉络更加清晰,文字更加准确。
四、结语
陈列展览是以文物为中心,以博物馆为场所来突出主体,并且能够达到一定程度上的知识传播和社会教育功能。但是,在博物馆陈列展览过程中,要避免单调的设计给人单一、呆板的感受,需要通过各种辅助手段来对文物的内涵进行呈现,增强文物的主观性、趣味性以及形象性,进而更好地发挥历史博物馆在文化传播中的职能。
参考文献:
[1]赵博.新形势下博物馆陈列展览的现状思考与发展趋势[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3):150-151.
[2]陈英.历史类博物馆陈列展览与陈列设计的思考[J].才智,2015(29):370.
[3]梁勇. 中小型博物馆陈列提升工作的思考[C]. 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江苏博物馆群体内部的交流与合作——江苏省博物馆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江苏省博物馆学会:南京博物院,2014:199-201.
[4]张菊.浅谈地方性博物馆举办陈列展览的新思考[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4(02):330.
[5]剡红莲.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2(28):197-198.
(作者简介:李光耀,男,本科,青海省博物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博物馆展览设计)(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