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北政法大学是陕西省所在高校中校园戏剧历史最悠久、活动最频繁的学校之一。早在1938年,陕北公学的学生就成立剧团开展校园戏剧活动。从2001年开始,西法大剧社坚持每年举行两次公演并逐渐成为陕西校园戏剧的主力军。西法大剧社演出的剧目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阶段性特征。早期以演出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剧目为主,中期主要是演出孟京辉戏剧,近期演出的原创剧目较多,而且都是现实主义风格。
关键词:校园戏剧 戏剧社团 西法大剧社 孟京辉戏剧
西北政法大学是陕西省所在高校中学生演剧历史最悠久的学校之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公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的学生就成立了陕北公学剧团开展学生演剧活动。20世纪50年代,西北人民革命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的前身)的校园戏剧活动也很频繁。改革开放以来,西北政法大学不仅有成立于1999年的西法大剧社,还有成立于2010年的南山剧社和成立于2015年的太乙剧社等校园戏剧社团。西北政法大学不仅戏剧社团多,而且演剧活动频繁,所演出剧目的艺术水平也较高。
一、西法大剧社的演剧历程及特点
西法大剧社的演剧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陕北公学时期该校学生在校内开展的抗日演剧活动。但这些校园戏剧活动都是夹杂在各种文艺会演活动之中,其演剧团体也没有自己单独的章程和名称。直到1999年,他们才成立严格意义上的剧社并开展独立自主的校园戏剧活动。
(一)校园文工团(1938—1999)
早在抗日战争时期,陕北公学的校园戏剧活动就十分频繁。1938年5月1日,陕北公学剧团成立,当日就演出了原创话剧《生死关头》。1940年9月1日,陕北公学又调整校内文艺力量成立了文工团,王亚凡任团长。文工团先后演出过《日出》《法西斯细菌》《清明前后》《北京人》和《雾重庆》等话剧。这些话剧都是当时延安戏剧界的演出活动中艺术水平较高的剧目。1941年,陕北公学同鲁迅艺术学院等学校合并成立延安大学。1949年6月,延安大学南迁西安,更名为西北人民革命大学。
1949年8月30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在原来文工队的基础上成立文工室,刘端芬为主任,何之忱为副主任。文工室下设秧歌队、歌咏队和剧团。文工室前期演出的剧目主要有《红军归来了》《血泪仇》《白毛女》和《刘巧儿告状》等。这些剧目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极大的革命热情,虽然都是改编的,但接近原创。后来他们开始努力演出原创剧目,但这些剧目都是表扬好人好事,强调教育意义。文工室演出的原创剧目中多幕剧《李闯王》(1951)和《战争与和平》(1951)影响最大。《李闯王》讲述了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军建立大顺政权后,又因沉醉于胜利忽视关外大敌而导致失败的故事。《战争与和平》主要是以战争为背景,表达了反战和反侵略主题思想。
1952年,文公室演出了影响较大和艺术水平较高的话剧《在新事物面前》。1953年春,为了配合《婚姻法》的学习,他们又演出了以反对封建包办买卖婚姻为主题的话剧《小女婿》。《小女婿》是秦腔改编的,总共演出19场,观演人数达95000余人。《小女婿》曾经两次到校外演出。第一次是在永乐店、高陵、三原一带集镇和农村,第二次是在咸阳国棉一、二、三厂,西北工学院和七里铺等地。
西北人民革命大学文工室的演剧活动主要有三大特点。第一,演出剧目的政治宣传作用大于艺术审美作用。话剧《李闯王》就是这类剧目。该剧意在告诉观众,新中国的成立只是革命胜利的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更多的挑战。大家应树立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戒骄戒躁。第二,题材内容有法制特色。《小女婿》就是为了配合《婚姻法》的学习而演出的,内容是法制题材。第三,教育目的明显。他们演出的《血泪仇》和《白毛女》等剧目是为了宣传革命。后来自编自演的许多小品和短剧都是为了表扬好人好事。
(二)先驱与主力(1999—2019)
1999年,西北政法大学(当时叫西北政法学院)的学生庞嘉颖、李凉和武军等人发起成立了人间戏剧社。很快就有张端、郝雪、梅妍、龚成伟和黄蕊等一大批学生加入,和他们一起在校内开展业余演剧活动。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人间戏剧社先后演出了《剽窃罗生门》和《暗恋桃花源》等大型剧目。2005年,人間戏剧社改名为西法大剧社。从此,西法大剧社一直是陕西校园戏剧的主力之一(见表1)。
根据以上表格,可以看出,西法大剧社的演剧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
第一,每年两次活动高峰。西法大剧社每学年上学期(11月至12月)一般会举行一次迎新公演。迎新公演一般以多个剧组的形式组织排练、演出,所有新社员均有机会参加,演出的基本上都是独幕喜剧。每学年下学期(4月至6月)一般会举行一次年度公演,演出一部以上的多幕剧,原创与经典话剧都会选择。迎新公演的演员大多都由新社员组成,主要是为了培养新一届社员的各种能力,并为下学期的公演活动做准备,对于所演出剧目的艺术水平要求并不高。经历了迎新公演后,新社员已经具有了一定表演基础,也有充分的时间去准备下学期的大型剧目公演。每学年下学期年度公演的大戏水平较高,影响也较大。在西法大剧社每年的演剧活动过程中,1、2、3、7、8、9、10月份演出活动较少。因为这几个月要么是假期,要么处在刚开学或期末,不便进行演出。校园戏剧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这也是校园演剧活动不同于其他类型演剧活动的特点之一。
第二,不同年度差别较大。西法大剧社的这种活动特点和剧社每年招新的学生素质有关。由于剧社并未形成稳固的演员队伍和自己的文化积累,经常会出现“铁打的社团流水的兵”现象。剧社的成员主要是由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构成,负责人一般是大二的学生。而每一个负责人一般只做一年的负责工作。而且每一届的社员在大四之后都基本不再参与社团活动。特别是剧社社员之间跨年级的凝聚力不强,大一与大四和已毕业的社员之间基本上没有交流,致使老社员的许多宝贵经验难以保留和传承。因为剧社的演出风格变化受当届社员的偏好影响,每年演出的剧目风格和数量以及质量也因此变化较大。
二、西法大剧社演剧活动存在的弊端
西法大剧社作为陕西省校园戏剧的主力军之一,近年来以每年至少两部作品的活跃程度为陕西校园戏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与西安地区其他高校戏剧社团的交流也十分频繁。西法大剧社在陕西省众多校园戏剧社团中,具有一般校园戏剧社团的共性,也存在以下弊端。
(一)缺乏优秀剧本
陕西省校园戏剧与一些东部沿海省市的校园戏剧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原创剧目较少。该地区其他校园戏剧社团也是如此。陕西师范大学的校园戏剧也是这个地区的主力军之一。“综观陕西师范大学校园戏剧的演出剧目,多数为经典改编或是热门影视作品改编剧,原创作品比例很少,能折射当下现实引人深思的作品更少。”[1]西法大剧社每年演出的剧目多是对经典剧目或近年较流行的话剧作品的搬演,原创剧目较少,剧社从2017年才开始重视公演原创剧目。
剧本乃是一剧之本,一个剧社想要长足发展,好的剧本必不可少。好的剧本也并非金子自然会发光,还需要去找寻和打磨。因此,西法大剧社应当多鼓励社员进行剧本创作,同时也应该多去留心找寻优秀的剧本,将其呈现在舞台上。学生虽说没有足够的写作经验但是并不代表不能创作出优秀剧本。以大学生的视角和思想去看待生活,通过剧本记录自己的成长本身也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尝试。而且学生剧作带有时代烙印,并能反映出新一代成长历程。通过编写原创剧本也能提升自身的素质。我们希望西法大剧社演出自己的原创精品剧目。
(二)组织松散、人员流动大
业余戏剧社团一般“都是由学生组成的,活动范围也主要是在校园内,成员流动性大,组织松散,生存周期短。”[2]西法大剧社也具有这些特点中的大部分,但作为校园戏剧社团,能够依存于所在学校长期存在下去。但西法大剧社的成员不仅流动性大,而且每一届社员的差别也很大,甚至会出现招不够新社员而无法开展活动的现象。西法大剧社每一年都会进行招新,但已经毕业和即将毕业的学生基本不会再参与社团活动。剧社不同年级人数比例与年级成反比。每学年的上学期对社团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因为上学期会进行迎新公演,但公演的情况和水平参差不齐。如果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热情高涨,那么演剧活动可能会出现高峰,反之则可能出现大幅下降。而如果在上学期大一学生没能快速成长,那么在下学期可能会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这导致社团发展不太稳定,而此现象在许多高校校园戏剧社团之中普遍存在。
(三)社员普遍缺乏舞台经验
陕西省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已经超过广东和湖北,仅次于北京和上海。陕西的校园戏剧也可以与北京和上海相媲美。但陕西高校校园戏剧存在两极化现象。除了西北政法大学的南山剧社,西北大学的小黑剧社和长安大学的生如夏花剧社外,其他校园戏剧社团活动也不少,但艺术水平都不高。其主要原因就是社员的演剧经验不足。西法大剧社也是如此。与同校的南山剧社相比,西法大剧社社员的舞台经验也严重不足。而且,西法大剧社演出次数多,但影响有限,因为他们大多在校内演出,很少有机会走出校园。评价一个剧社的发展水平,其演剧活动的次数和影响力是很重要的指标。
(四)剧社文化积淀不多
社团文化是一个社团凝聚力的源泉。戏剧的创作、演出需要集体主义、团队精神和文化氛围,而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是建立在社团文化积淀之上的。但大多数剧社却并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戏剧文化,因此凝聚力也并不强。西法大剧社相对强一些,但仍有巨大的努力空间。笔者认为,要积淀剧社文化首先要加强与已经毕业社员的联系。参加校园戏剧活动是处于青春期学生难忘的经历,会给他们留下许多难得的回忆。西法大剧社一位社员在回忆自己的演剧经历时说,“这是一个坚定执着的集体,每个人都坚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恋爱的犀牛》让年轻的我们不断思索爱与被爱;《切·格瓦拉》让我们懂得责任与信仰;《暗恋桃花源》让我们理解人生的起落……每一场戏,不是演给别人看,更像是对自己的精神洗礼。我们执着地追问是與非、悲与喜、情与理、爱与恨。”[3]如果能加强与这些已经毕业社员的联系,这些社员能再回校参与剧社活动,就是积淀剧社文化的最好办法。但实际情况是,这些已经毕业的社员没有再对剧社的发展做出什么贡献或影响。笔者认为,要想提升剧社水平不仅需要实战经验,最重要的是能让经验流传。可以允许本校学生随时申请加入剧社,也可以允许研究生甚至校外一些戏剧爱好者申请加入剧社。另外,一些已经毕业的老社员也应该多回剧社看看,分享自己的经验并参与剧社演剧活动。
三、结语
西法大剧社的演出活动不仅对于本校和陕西校园戏剧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陕西省,乃至中国西部的戏剧艺术和社会现代化做出了一定贡献。“校园戏剧是一种世界性现象,它是在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进程中,伴随国民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而发展起来的,也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国家现代化的水平。”[4]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尤其需要校园戏剧。但我国的校园戏剧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而这个差距主要是因为戏剧教育落后而形成的。“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现有一千余所大学(学院)设有戏剧系,其中一百余所高校可以授予戏剧专业硕士学位。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高校开设戏剧艺术类课程。”而我国的戏剧教育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类院校之中。发展各个高校的校园戏剧不仅可以繁荣校园戏剧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戏剧艺术,也有利于我国的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1]贾红分.校园戏剧的传承与超越 陕西师范大学校园戏剧活动综述[J].当代戏剧,2014(04):31-33.
[2]黄世智.中国话剧:形成、传播与常态[M].北京: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17.
[3]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4]邢剑君.美国戏剧艺术教育概况[J].艺术教育,2003(Z1):25-26.
(作者简介:吴一丹,女,本科,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2017级,研究方向:戏剧社团)(责任编辑 徐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