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磊
一、引言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凭借着独有的优势特点,渗透在社会生产生活各个角落。而在舞台戏剧艺术领域,数字化技术的普及应用,催生了新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诞生,在实际应用中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由于以往的舞台戏剧艺术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所呈现的视觉效果也十分有限,这种情况极大限制了观众的想象空间,严重影响到整体的呈现效果。所以,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有助于推动舞蹈表现形式多样化,实现舞台表演的音效、灯光、环境布置等元素有机整合创新,最终带给观众良好的视听享受。二、舞台戏剧艺术中多媒体技术应用进程
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要紧跟时代发展进程不断创新,才是其得以持久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戏剧艺术同样如此。进入20世纪后,世界科技快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诞生,催生了新的舞台艺术表现形式的诞生,舞台空间和表演空间大大丰富。[1]经过实践探索创新,多媒体技术在舞台戏剧艺术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而随着新技术和新媒介的出现,舞台戏剧艺术获得了更多的发展可能。就传统的舞台戏剧艺术来看,无论是表现形式还是视觉效果均存在一定限制,尤其是当时人们对舞台美术设计的认知还有所欠缺,导致很多新技术未能引入其中。实际上,舞台戏剧艺术涵盖了多种设计元素,包括影像、音效、灯光以及舞台布景等,随着新媒体技术在舞台戏剧艺术中应用范围的扩大,可以将上述元素有机整合在一起综合化呈现,并且在无形中弱化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早在1968 年,多媒体技术就已经应用在舞台戏剧艺术领域,诞生于捷克的约瑟夫·斯沃博达将投影实验成功应用在《普罗米修斯》的演出中。随后多媒体影像技术打开了舞台戏剧艺术新的视觉篇章,在未来的30 年内,多媒体技术凭借其优势得到了更大范围的应用,开始尝试着用多媒体技术替代传统舞台布景,画笔和颜料被计算机绘图软件代替,画布逐渐被大屏幕、投影机以及LED 代替。相较于传统舞台表演形式,多媒体技术应用可以实现画面静态、动态灵活切换组合,令舞台视觉元素更加丰富,更加生动。[2]
到了21 世纪,舞台戏剧表演中开始出现了真实表演和虚拟表演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代替舞台上的演员进行后续表演,将提前制作好的影像呈现在大屏幕上,此种形式极大地开辟了舞台空间和演员表演空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演出内容多样化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以往舞台戏剧表演时需要人工快速切换场景,换景十分不便,而通过多媒体与切换机联合使用,有助于影像画面更加自然地过渡呈现,保证演出流畅性和完整性的同时,带给观众更加独特的视觉审美体验。
多媒体技术在舞台戏剧艺术领域的应用,由于不同地区的发展速度有所不同,多媒体技术所展现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当时国外舞台戏剧艺术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水平普遍高于国内。直到20 世纪末期,我国经济、文化飞速发展,国内的舞台戏剧艺术才开始快速推广应用多媒体技术,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国内的多媒体技术应用水平正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以我国春晚为例,近年来春晚舞台上的传统幕布逐渐被LED 代替,由于LED 具有成像多维性、多样性的特点,不仅可以创设实体演出空间,还可以模拟创设抽象的画面,营造较为虚幻的氛围,在增强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同时,带给观众无尽的遐想空间。又比如,在多媒体音乐剧《弘一法师》的表演中,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设计制作幕布和地板,舞台背景利用LED 呈现,两侧投影成像、地板与幕布同时播放动态影响,联合灯光、音响等元素创设意境悠远的空灵场景。此种方式令演员的表演空间更加多维、多元,辅助表演同时,带给观众更加精彩的视觉享受。
三、舞台戏剧艺术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优势和特点
(一)优势
1.开辟新的艺术空间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舞台戏剧艺术布景或灯光设置方式的限制,为舞台表演提供了更加现代化的信息表现方式,不仅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现出多彩的影像世界,还可以衍生创作多维的舞台空间。在多彩的灯光映射下,伴随演员情绪变化、情节递进,瞬间变换舞台空间环境,有别于传统静态画面,呈现更加逼真、形象的画面。[3]
2.增强演员和观众的互动
舞台戏剧艺术是一门表演艺术,要求演员凭借专业素养来展现艺术作品中丰富的思想情感,激发观众情感共鸣,进行精神层面的交流,显著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采用多媒体技术,也可以结合剧情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转变,调动观众情绪沉浸在剧情中,获得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
3.任意转换真假场景
采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动态、清晰地呈现生动逼真的影像,并且在灯光元素的支持下,创设精彩的舞台场景。根据舞台戏剧表演需要,设计形式各异的造型,在真实、虚拟舞台场景中灵活自由切换,在烘托舞台氛围的同时,增强舞台戏剧表演的观赏性。
总的来说,当前社会节奏逐步加快,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逐渐多样化、便捷化,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实现信息共享和生动呈现。因此,舞台戏剧艺术也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传播和展现,便于更好地满足人们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特点
1.舞台形式多样化基于多媒体进行舞台戏剧表演,打破了时空束缚,脱离于实体物质表现形式,设计虚拟视觉影像,演员参与到这一虚拟空间中进行表演,体现了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也是对舞台戏剧艺术的传承。如《敦煌盛典》第一幕中,鸣沙山山体作为表演背景,借助多媒体技术将敦煌壁画直接投射,将敦煌壁画的神圣庄严场景生动还原,并且在多媒体和实景构建的立体空间中,促使音响、三维场景等要素有机融合,更加逼真地还原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4]在三维效果和丰富色彩的视觉冲击影响下,代替传统舞台灯光元素,生动创设丝绸之路光影氛围,此种舞台设计方式实现了多媒体技术的有效应用,便于演员沉浸于剧情和角色中,体会不同角色的生活经历,彰显别样的艺术魅力。在多媒体技术配合下,带给观众强烈的视觉感官冲击,使其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切实提升舞台戏剧表演效果。
2.非线性思维
非线性概念在多媒体技术中融合应用,成为一种非顺序访问和获取信息的方式。非线性可以理解为设计多维化,在时间和空间层面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为舞台戏剧表演者提供更多的创作灵感,为后续舞台表演效果提供保障。有别于线性思维,非线性思维更注重舞台戏剧艺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融合展现。如人们观看电影时,因为电影中的某些情节与自身经历相似,所以会产生情感共鸣,展开联想和回忆,实现观众的情绪调动。究其根本,不同个体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受到自身性格或是环境影响,在信息解读过程中会受到自身价值观和主观意识影响,所以观看同一部电影时会产生不同的观影体验。[5]因此,在舞台戏剧艺术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也要针对不同舞台元素的特点,结合不同舞台戏剧作品主题内容进行差异性处理,以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
3.调动观众情感共鸣
多媒体技术在舞台戏剧艺术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开辟更广阔的表演空间,带给观众多重感官体验。以往舞台戏剧艺术场景转换难度较大,而现在借助多媒体可以更加自然地实现转换,不影响剧情连贯性或是让观众出戏,而是全身心沉浸其中,加深戏剧主题内容感悟。如实景剧《敦煌盛典》最后一场,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营造一个虚拟场景,仿佛让观众置身于莫高窟之中,并通过写实的场景中多维度展现影像,看到壁画就产生逼真的视觉感受。此种通过真实人物和虚拟场景的结合,有助于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3D 投影、灯光影响以及剧情的协调配合,360°观众席和实景构成了一个多维度的表演场景,促进了舞台效果的积极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