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诗词
文章内容页

高雅与华丽

  • 作者: 岷峨诗稿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331
  • 滕伟明

      诗至李唐称为极盛,得其体格之严,气韵之古,固足以出雅入风,即玩其取材之富,设色之工,亦足以斗艳增丽。——(清)沈炳震《唐诗金粉集序》

      唐人是最优秀的学习者与创造者,因此成就了唐诗的辉煌。中国诗歌的源头是《诗经》与《乐府》,为后代确立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正确创作道路。唐人继续走这条路,并把它发挥到极致。唐诗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唐人学习古人,不是徒事模仿,而是努力创新,他们完成了一个划时代的工程,即在《诗经》《乐府》的基础上,创造了古典诗歌的全新体例,并成为最高范式。正如司马迁使古代散文最终定型一样,唐诗也使古代诗歌最终定型,这一功劳是任何朝代都无法取代的。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唐诗,就可惊奇地发现,尽管唐诗很美,但它却保留着刚健朴实的一面。唐人绝不无病呻吟,他的歌吟发自肺腑,他的题材来自现实生活。唐诗的美妙是因为它真实感人,而不是故弄玄虚,炫人耳目。如杜甫《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你可以清楚地看出,这种写法与《采薇》《十五从军征》如出一辙,当然表现得更生动、更感人了。就是说,唐人是『风人』的最好继承者。如《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这种这些直接描摹社会生活与人物情态的句子,在唐代是普遍的,后代却不大敢用,反而热衷饾饤为文,满足虚有其表。所以我们要遗憾地说,唐以后的诗歌是与《诗经》《乐府》渐行渐远了。

      传统诗以唐为大界限。唐以前,古朴厚重;唐以后,文质彬彬。《诗经》《乐府》并非不好,但它仍不足成为古典诗歌的最高范式。唐人对《诗经》《乐府》的改造,犹如蚕蛹化为了蛾,一夜之间,人们才惊奇地发现,我们的民族语言竟然是如此优美。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样流畅自然的句子,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贵的是,唐人并不满足流畅自然,他们在此基础上还在追求飞动,即语言的最高境界。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种铙钹齐鸣的句子简直把读者惊呆了。这样,唐诗出现后,立即成为古典诗歌的最高范式,它的文本意义,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伟大崇高。也就是说,唐诗是一根旗杆,整个古代诗歌,都应用唐诗来校正,而不是相反。

      唐诗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它『不做』,往往是冲口而出。冲口而出不一定首首成功,但一成功就高不可及。如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种浓浓的乡情多么感人。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种淡淡的哀愁多么感人。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种朋友之情多么感人。稍微分析一下就知道,唐诗基本上不用典,不过多地修饰,它的感人之处全在于真切。真切才是诗歌的真味,做出来的诗味往往有掺假的嫌疑。唐人无疑离缪斯最近。

      唐人高举『大雅正声』的旗帜,语言又生动流畅,所以后人描述唐诗的总体风格是『高华』。唐诗无疑是高雅华丽的,但这种高雅华丽是因为它大气,是因为它自然,而不靠辞藻点缀。后人把《秋兴八首》看做唐诗的代表,说明对『高华』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杜甫写得最好的律诗,应是《春望》《月夜》《春夜喜雨》《客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秋兴八首》只是另一种风格的尝试而已。像上面举到的《又呈吴郎》,也是杜甫的代表作,感人至深,却被后人斥为『律中最下乘』,『不成言语』,『叫化腔』,『卑之甚』。可见这种偏差有多么大。明人和清人鲜有不和《秋兴八首》的,但没有一个成功,这说明他们对唐诗的精髓,并没有真正领会到。

      本文标题:高雅与华丽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678786.html

      • 评论
      0条评论
      • 最新评论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

      最新被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