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和同事徐哥几次下乡路过店垭镇,看见一群人围在一个挑担前争相购买,不大一会儿人群就散了。我好奇地问街上人,他们在买卖啥东西?街上人说,那是苏家麻糖,可俏呢!
回到单位不久的一个早晨,我一走进办公室,宋馆长就邪嚯起来,快来吃店垭的良心麻糖。我和徐哥拈入口中,感觉良心麻糖跟保康其它地方的麻糖滋味有所不同,不同在何处,一时说不出来。
原来,我在店垭镇上听说的苏家麻糖就是宋馆长所给的良心麻糖。
我说,保康麻糖十分普遍,又有自己的特色,何不作为非遗项目进行申报呢?徐哥说,可以啊!
次年五月,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开始启动,我把“保康麻糖”作为申报市级非遗项目的想法向罗馆长进行了汇报。罗馆长说,好啊!我也正准备和你说这个事的,这是一个有特色的项目。她进一步说,你们可以以店垭镇的良心糖为主进行调研,争取申报为市级非遗项目。
我和徐哥着手进行申报前的准备工作,开始收集保康麻糖的历史资料及传承情况,拟定把店垭“良心糖”作为代表性项目进行申报。
七月流火,我们驱车向店垭良心糖糖坊驶去,沿途林间的伏亮子热呀热呀地叫个不停。徐哥开着车,时而竖着上,时而俯着下。晕车的我,苦胆都吐出来了。良心糖糖坊掩映在满眼翠绿的农家小院里。一条小狗趴在半截瓦缸里,露出半个脑袋,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断定我们不是招摇撞骗、偷鸡摸鸭的,就懒得理会,继续做着美梦。
我们拜访的良心糖糖坊的主人苏顺良师傅,双手交叉在小腹上,微笑着站在场子里。我们说明了来意,他便引我们在堂屋里坐下。他不善言谈,几乎是我们问一句,他说一句。我们不问,双方就如一碗平静的水。他的老婆张贤爱,儿子苏红江不时地插话,才没把我们落入尴尬的地步。
说起麻糖,苏师傅显得有些为难,因为不是熬麻糖黏麻糖的季节。张贤爱只好从冰箱里拿出自留的麻糖让我们吃。甜而不腻,酥而不碎,脆而不枯,是我对良心糖的初步印象。苏师傅慢慢地给我们介绍麻糖的制作,我认认真真地记下。
他说麻糖大多以苞谷为主料,100斤原料,大约需400斤木柴,20斤麦芽,炒熟苞谷面5斤。事前,将精选的小麦浸泡三四小时后,捞放在簸箩里,盖上湿布,不断浇水,温度在15度到30度之间最宜,麦芽长到两寸许,摊开晾干,压成碎沫。熬苞谷糖,用石磨将苞谷磨成苞米糁浸泡五六个小时,放进大铁锅,猛火煮,不断翻搅,以防糊锅,直到煮熟。待熟苞谷放凉至不烫手,放入事先磨好的麦芽,翻搅均匀,让锅内保持适宜的温度。火,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火太大,会把麦芽蒸熟,发酵不了。火太小,温度不够,不能发酵。苞谷糁发酵约2小时。用纱布口袋过滤,滤出的是含糖量极高的糖水,入锅熬沸约6个小时,熬成浓稠的“糖稀子”。拔糖是胆量与时间的较量,也是考验艺人的“功夫”。下手早了,“糖稀子”会把手烫起大血泡;下手晚了,“糖稀子”冷却凝固了拔不动,拔糖也是一项体力活,一般由年轻力壮的汉子拔。糖呈软筋状,颜色由黑逐渐变成乳白色,形似麻捆,这就是“麻糖”。根据苞谷、红薯主料不同,所以称“苞谷糖”或“红薯糖”。因为用麦芽发酵,统称“麦芽糖”。
苏师傅说的每一个细节,我都一一记下,生怕记漏。他随后带我们看了糖坊,里面摆放着各种制作工具,徐哥一件不留地拍摄记录。
紧挨着苏师傅的房屋,是著名作家晓苏老师新修的旧居,实际上是一栋小洋楼。小洋楼里摆满晓苏老师的著作,我一眼看见《麦芽糖》,便如获至宝地翻阅起来,里面讲了油菜坡一个关于麦芽糖的故事。我这才知道,我们所在的糖坊位于油菜坡,以前也只是道听途说晓苏老师的作品,大多是以油菜坡为背景。苏顺良告诉我,他和晓苏老师是堂兄弟。在《桂子山上的树》这部著作里,有一篇《油菜坡上的良心糖》的作品,介绍了“良心糖”和“良心糖坊”取名的来历。一是取苏顺良名字的“良”,二是苏顺良的糖不掺假,不掺白砂糖、不掺糖精,凭良心熬糖黏糖。而正是苏顺良师傅对技艺的坚守,才保留了保康麻糖的传统滋味,让我们品味到独特的地方风味。晓苏老师的这些介绍,也是我们申报所要的珍贵材料,让我们走了捷径。苏顺良师傅说,他从小看爹妈、爷爷奶奶熬麻糖黏麻糖,爷爷奶奶又是跟着爷爷奶奶学熬麻糖黏麻糖的。我从《苏族手册》里,清晰地找到了良心糖制作传承脉络,至少可以上溯到十代。
在晓苏老师小洋楼的东侧,我忽然看到一脉清泉,从石缝里汩汩而出,无声无息,无怨无诉,一直流到场子下的田园。我想,晓苏老师文章写得那么好,一定是借了这股泉水的灵气。苏顺良却说,他的糖之所以好吃,也是借了这股泉水的光,糖好水当家啊!我这才明白,良心糖滋味迥异,原来是上天作和之美,察知人间真善美,给予的恩赐,赋予了做糖人的特有气质、风骨。
我们平常所说的“生意一枝花,全靠艺当家”,“艺”靠千锤百炼,明心不明口,“艺”无止境,“艺”是“德”行。对于苏顺良来讲,艺就是“生命的关口”,丝毫都不得马虎。每当春节来临,很多人都想买到他的麻糖,只有他的麻糖才能给足客人的面子。为了满足购买者的需求,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打霜飞雪,他都会从良心糖坊出发,步行几十里到店垭镇,赶赴无言的约定,送去良心,送去甜蜜。
此后,我和徐哥多次达到良心糖坊拜访苏顺良师傅,首先迎接我们的不是苏师傅,而是小狗。它等在国道与村路交互口,见我们的车子到来,摇着尾巴,带我们前行。路上有许多水坑,它就坐在水坑前,把好路让给我们。遇到坡陡,它就走走停停,警示我们放慢速度,一直把我们带到良心糖坊。苏顺良师傅垂手站在场子里,恭候我们的到来。
冬季,正是熬麻糖黏麻糖的季节,苏师傅将麻糖起锅后,放在一根專用的木棍上拔。我和徐哥也帮上几把,累得浑身冒汗,一直把糖从黑色拔成乳黄、乳白色的麻糖为止。
黏麻糖,是我们拍摄申报专题片的重要内容。张贤爱开始炒玉米花、糯米花、黄豆花、花生花。苏师傅教儿子苏红江化麻糖。麻糖放在锅里加热稀释,一旦遇到气泡,他就叫苏红江点些冷水,一直点到气泡消失。苏师傅告诉我们,如果气泡不消失,把炒熟的米花、黄豆、花生、芝麻等放置糖中,切糖片时就会有空隙,糖片容易破碎,这一点儿很多人不晓得。我大彻大悟,世事好学,一窍难得啊!
徐哥是个过细人,他用尺子检验张嫂切的糖片厚薄,尺寸几乎丝毫不差。
值得庆幸的是,“保康麻糖”借助“良心糖坊”的制作工艺,顺利列为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良心糖”成为“保康麻糖”的代表作。
今年三月,我和徐哥给苏顺良师傅申报县级非遗传承人,来到良心糖坊,苏师傅拿出好酒,他的妻子张贤爱炒了一大桌子好菜招待我们,席间,苏师傅说他活了大半辈子,没想到黏麻糖还会出名,同时担忧出名后不好做人,担忧有些人冒充他的招牌,砸了“良心糖”的牌子。他一再嘱咐苏红江不要在熬麻糖黏麻糖上动歪心思。
我们离开良心糖坊时,苏师傅一家人把我们送到村路口。雨后的路面,车子有些打滑。我从后视镜里看到苏师傅手放在额头上,遮住直射的阳光,目送我们返程。我对徐哥说,你开快一点儿,免得苏师傅老是站在路口送我们。
在国道与村路交互处,徐哥放慢车速,他说苏师傅家里小狗来了。我看见那只小狗站在石巴上摇着尾巴,狗通人性啊!我深信它是来送我们的,又怕它丢失或成为狗贩子的猎获对象,就跳下车,折断树条,把小狗撵回去,断定它不会再来。
六月里,苏师傅的申报资料需要补充,我给苏师傅打过无数次电话没人接,感到纳闷。再打过去,是苏红江接的。他说爹已经不去世了。我为之哽咽,良久良久才说,你把你爹那一套捡起来,不要丢了。他停了好久好久才说,我爹按你说的,把“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良心糖”的标签弄好了,包装盒也弄好了,只等你过来,把糖装进去……
我听着,眼泪刷刷出来了。
刘玉洁,湖北省保康县文化馆非遗干部,曾在《文学教育》《荆楚群文》《才智》《荆楚报告》《襄阳晚报》《荆楚非遗典藏》等报刊发表论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