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华堂
引言:
本文从电影审美现象三要素:审美对象、审美感受、审美形态,引申为纪录片的审美三要素,电影与纪录片的含义大同小异,唯一的区别是“真实性”问题,纪录片更能反映一种真实的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状态,但是这不影响我们用电影三要素去分析一系列口碑甚好的纪录片。本文尝试用这三要素,去分析西藏题材纪录片的审美内涵。一、纪录片中的审美对象研究
西藏题材纪录片的核心是记录西藏人民真实生活和自然风貌,进而表现出藏人的生活现状、历史文化、宗教仪式和社会更迭,以电视媒介特有的方式介绍藏区风情,传播藏族文化,形成具有藏族社会文化符号的人类学影像。纵观藏区纪录片的发展史,我们大概可以将它分成以下几个时期:形成期(1935—1949)、繁荣期(1949—1966)、改革开放后(1977—1991)。从拍摄角度来看,这一系列纪录片大都围绕藏区人民的物质民俗文化和精神民俗文化,物质民俗文化有建筑、服饰、饮食、地理、生产等,精神民俗文化有《格萨尔》、唐卡、宗教、节日、婚礼、丧葬等。我们由此可以把纪录片中出现的这些审美对象分类:一类做硬件分,即物质民俗文化;一类做软件分,即精神民俗文化。从硬件方面来说,又包括人工和非人工,人工方面有唐卡、藏香、手工藏纸的制作等;非人工方面主要指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色,例如冈仁波齐雪山、唐古拉山等。人工形成的物质民俗文化是社会美的负载物,非人工形成的是自然美的负载物。
二、大众视角下的审美感受研究
大众对于西藏纪录片的审美感受一是来自于对藏区文化的主动接受性,二是同时产生一系列纪录片的价值的综合判断,这些判断或者说好评是来自于人的一种审美估价系统。当观者看到西藏那些精美的民族工艺或者大美的自然景色,其意识中都在思考自我、本我、社会我这三个概念的含义,“自我”该是什么样,“本我”又是什么样的。对于这一连串的关于本源的追问,其实是西藏特色精神文化带给我们的审美价值。
社会我是一种社会注册(Registation)的我,例如:我是一个僧人,我是一个学生。这是一个得到社会群体认同的我,是一种在没有欣赏那些纪录片之前就会产生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