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迎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应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然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着效率低下的问题,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意思是说,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拥有独立学习和阅读的能力。二、阅读教学过程
(一)预习
预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准备阶段,叶圣陶先生非常重视预习,他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谈到:“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预习原很通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也须切实,考察必须认真。”可见,预习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学生独立学习的一种尝试,通过这种尝试,学生可以理解把握所学内容的大意、框架。1.通读全文
这里的通读全文是泛读。张志公认为,读文章可以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的目的是知其大意、得其梗概,想的目的在于了解文章谈了什么问题,讲了什么事件,为什么目的而写,写给谁看,最后再进行细细地咀嚼、消化。可见,初读采取粗读的方法较为合适。我国晋代文人陶渊明有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说,读一篇文章应先通读一遍,得知其大意,了解其主要内容,再分析细读。例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先让学生预习。首先,通过查资料的方式,知道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历史渊源,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印象深刻,对所学知识背景有所了解,而且克服了学生不求甚解的毛病。然后,让学生通读全文,掌握大致内容,知道文本大致讲述了哪些内容,讲解了几件事情,大概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等等。如果有疑难问题,首先思考,并做出标记,思考不通后可在之后的课堂上提出,由教师进行回答。学生通过充分的预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学习的效率,同时让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习惯。
2.认识生字生词
认识,是指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并会运用字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多重含义。例如,在《曹刿论战》中,“衣食所安”的“安”是“养”的意思。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死于安乐”的“安”是“安逸”的意思。而在《马说》中,“安求其能千里也”中的“安”是“怎么”的意思。
3.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程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著名大教育家孔子便采用了提问对话的方式。例如,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最后一句提问,不仅让子夏思考什么是孝道,更让后世的我们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