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驰
搜集“暴”的上古文献用例,有助于梳理该字含义的发展演变路径。将文字置于文献中是对字词含义更立体、更明确的呈现。笔者搜集整理“暴”字的上古文献用例,以期探究其义项的发展演变。
一、周代的情况
《周易》成书于商周时期,相传为周文王姬昌之作。书中关于“暴”字的文献记载共有4 条,如下:1.上慢下暴,盗思伐之矣。
2.重门击柝,以待暴客。
3.若决而决之,而又不为过暴,合于中行,则无咎矣。
4.又为刚武之人,得志而肆暴之象,如秦政、项籍,岂能久也。
含义分别是:凶恶残酷;损害糟蹋;强暴凶恶的人或行为;强暴凶恶的人或行为。
二、春秋战国的情况
由于《诗经》等韵文资料丰富,这一时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故以下例句均据词义作去重安排。1.《诗经》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小旻》)
(2)终风且暴,顾我则笑,谑浪笑敖,中心是悼。(《终风》)
(3)伊谁云从?维暴之云。(《何人斯》)
含义分别是:徒搏;急骤猛烈;国名。
2.《尚书》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殖有礼,覆昏暴。(《仲虺之诰》)
(2)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武成》)
(3)桀德,惟乃弗作往任,是惟暴德罔后。(《立政》)
含义分别是:强暴凶恶的人或行为;损害糟蹋;凶恶残酷。
3.《论语》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述而》)
(2)不戒视成谓之暴。(《尧曰》)
含义分别是:徒搏;暴躁、急躁。
4.《春秋左传》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乙酉,公子遂会雒戎盟于暴。(《文公·经八年》)
(2)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宣公·传八年》)(3)不集,三军暴骨。(《襄公·传二十六年》)含义分别是:地名;凶恶残酷;暴露。
热液蚀变主要为中低温蚀变矿物组合为主,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青磐岩化等。黄铁矿呈集合体团块状、浸染状、星点状分布,主要发生在角砾岩内部及附近岩体内。
5.《孟子》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梁惠王下》)
(2)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滕文公上》)
(3)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离娄上》)
含义分别是:姓氏;暴晒;损害、糟蹋。
6.《庄子》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德溢乎名,名溢乎暴。(《外物》)
(2)天下皆曰孔丘能止暴禁非。(《盗跖》)
(3)以强陵弱,以众暴寡。(《盗跖》)
7.《管子》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方六里,命之曰暴。(《乘马》)
(2)家而伍,十家而连,五连而暴。(《乘马》)
(3)飘风暴雨数臻,五谷不蕃,六畜不育。(《小匡》)
含义分别是:古时区域单位;古时户籍单位;急骤、猛烈。
8.《荀子》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今生也有时,敛也无时,暴也。(《宥坐》)
(2)汸汸如河海,暴暴如丘山。(《富国》)
(3)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富国》)
含义分别是:损害、糟蹋;鼓起、突出;急骤、猛烈。
9.《商君书》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民诚用,不畏强暴。(《错法》)
(2)以战故,暴首三。(《境内》)
(3)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开塞》)暴乱
含义分别是:残暴凶恶的人或行为;暴露;暴乱。
三、秦代的情况
1.《吕氏春秋》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1)行秋令,则民大疫,疾风暴雨数至。(《孟春纪》)(2)王伯之君亦然,诛暴而不私。(《去私》)
(3)故强者劫弱,众者暴寡。(《侈乐》)
含义分别是:急骤、猛烈;残暴凶恶的人或行为;欺凌、凌辱。
2.《战国策》中出现的“暴”字资料如下:
(1)跖穿膝暴,七日而薄秦王之朝。(《威王問於莫敖子華》)
(2)必誅暴正亂,舉無道,攻不義。(《客謂燕王》)
含义分别是:暴露;暴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