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 尖
一、选题与前期拍摄
1.选题传达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意义
人文纪录片是站在人文角度上反映人生存状况与社会现实的一种纪录片。选题是纪录片创作的开始,一方面要求真实,另一方面要求创作者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视角,清晰地表达自身的观点,理清拍摄此对象的目的和意义。在我此次的选题中,聚焦于凤凰小子毛光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乡愁。在城市化的推动之下,童年里的一草一木、砖一瓦皆消失不见,一座城市好像少了底蕴,像是无根的浮萍一般,使人即使身在故乡亦感到浓浓的乡愁。可贵的是,凤凰古城这一座小城仍然保留着几许原来的味道,仍然能够见到沈从文《边城》中描述的倩影。透过毛光辉的生存状况与文化见解,能够深入窥探画家眼里美轮美奂的“凤凰古城”。走进他的故事,就是走进了凤凰小城的深处,进而去描摹一个古色古香的湘西边城,感知毛光辉本人散发出来的文化魅力。
2.深入观察当地的风俗文化与拍摄对象
在前期的拍摄过程中,需要对凤凰小子以及凤凰古城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才能更好地挖掘情感与文化。凤凰古城是一座充满神秘的边城,它有美丽的凤凰、阿普蚩尤勤劳勇敢的子民和淳朴的民风,还有那灵动的沱江上飘浮着的淡淡的雾霭……毛光辉是一位来自湘西的画家,被一代鬼才黄永玉称为“凤凰小子”,在他的画作中,有一个模块主要描绘了家乡湘西凤凰的灵山秀水。“凤凰有画不完的山水,写不完的人情”,他的灵感大多源于此,如巨幅重彩的《吕洞山》,巨幅白描《文化历史名城——凤凰古城》,彩墨《观景山的秋天》《行到水尽处》《边城》,油画《湘西八面山》……在他的画中,我们似乎能够了解一个关于凤凰古城的美丽故事,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滋生出思乡怀古的情愁,画家的光辉影响着、滋润着更多的人,更多的地方。二、“人”与“文”结合的创作手法解构
1.生存状态——“人”
人文纪录片不能脱离人而存在。在我的纪录片拍摄过程中,始终关注拍摄对象凤凰小子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以及他与凤凰古城间密切的联系。影片取材于凤凰小子的日常生活,能更好地展现其生存状态、精神风貌、思想观念等,并借此来表现凤凰古城的文化底蕴与发展。纪录片通过凤凰小子本人来展开这场奇妙而又真实的“人文”之旅。“我很幸运自己生长在这方水土,那巍巍连绵的南华山,那汩汩不息的沱江水,那承载着祖祖辈辈足迹的石墩桥,那吐纳四方的古城门,那世世代代生生不息的凤凰人。”这段话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凤凰人的自白,通过凤凰小子的视角,我领略了言语中的凤凰之美。他对凤凰古城的情感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他将自己活成了一个行走的、动态的凤凰小城。毛光辉出生于1958 年,在这座美丽的凤凰古城里,他看到的是弯弯的吊脚、莽莽的青山、嫣然的倒影,这些无不在他的心灵里印刻下斑斓的色彩。南华山下文昌阁小学孕育了沈从文、黄永玉以及毛光辉,百年风雨锻造了这所小学的典雅厚重。在文昌阁读书时,毛光辉就喜爱画画,每天都在一个台子上画美丽的凤凰古城。由于家境贫寒,毛光辉在放学后常常要去拾柴火,但是他画画的那天往往不去拾柴,挨了父亲一顿骂:“画画可以当饭吃吗?”父亲一怒之下将他的画撕了,毛光辉为此哭了好些天。一方水养一方人,生活在这片文艺土壤的毛光辉仿佛天生就沾染了艺术的气息。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毛光辉常常在自己的作业本上一笔又一笔地勾勒。毛光辉说道:“家里贫穷,兄弟姐妹多,家里负担大,我是家中的老大,得赶快找个工作填补家用。那上哪儿去填补呢?我家里看我从小喜欢文艺,那文艺中间找谁去?那就考剧团画布景。”机缘巧合,毛光辉唱了首《小小竹排》,得以在凤凰县阳戏剧团学习。毛光辉在凤凰县阳戏剧团中学习唱念做打,在戏剧里也充当着多种小角色,而只有在美术领域里,他才能够更好地施展拳脚,找到真正的自己。
绘画天赋为毛光辉的舞台布景设计打开了一扇窗,如果没有遇上黄永玉,毛光辉可能永远承担着幕后的工作。凤凰这座具有悠久文化底蕴的小城,早已为毛光辉做出了更好的打算。20 世纪70 年代,黄永玉返乡,遇到了一心想学画的毛光辉,从此两人便结下了师徒之缘。十六岁的毛光辉走进了那座学画的屋子,开启了自己的艺术道路。透过凤凰小子的个人事迹,我们能够窥探凤凰人的执着、坚持与艺术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