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生活
文章内容页

谢铁骊跟我谈电影《红楼梦》

  • 作者: 上海采风月刊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9344
  • 文/秦来来

      谢铁骊跟我谈电影《红楼梦》

      文/秦来来

      1987年5月,著名导演谢铁骊和北影的老厂长汪洋(电影《红楼梦》的总监制)带领着北京电影制片厂《红楼梦》摄制组,低调地移师上海青浦“大观园”,开展拍摄工作。正是这一年,由央视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正在大江南北热播。

      在北影老同志的推荐下,我于5月3日赶往青浦“大观园”拍摄现场,找到了指挥若定的谢铁骊导演。那天拍摄的场景是“元妃省亲”一场,场面浩大、人员众多、调度繁忙……也许因为是朋友所托,谢导顾不得连日拍摄的疲劳,放弃休息,在现场与我做了一次长谈。

      虽然已经过了花甲之年,我面前的谢导依然精神饱满,思路敏捷,显得比他的实际年龄年轻得多,胖胖的脸上架了一副金丝边眼镜,与其说他是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导演,不如说他是个学识丰富的学者更为贴切。

      我们的谈话,从“已经有了电视剧《红楼梦》,为什么还要拍电影《红楼梦》”开始——

    “问题不是要不要拍,而是应该由我们这一代拍,还是由下一代来拍”

    早在1983年,北影的老厂长汪洋就在艺委会上慷慨陈词,提出要拍《红楼梦》。谢导说:“当时讨论的焦点是,这部巨著‘应该由我们这一代拍,还是由下一代来拍’。研究的结果,还是由我们这一代人来拍更好。虽然一代人也就是20岁左右的时间吧,但从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来看,我们这一代人对《红楼梦》所表现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差距更小一些。我们感到,对于这部伟大的著作,倘若今天没有胆量、没有魄力把它搬上银幕,作为电影工作者的我们,不仅会感到遗憾,更会感到惭愧。因此,汪洋同志集中大家的意见,作了决定:拍!并由我来担任导演,此事确实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我过去读过《红楼梦》,读过两遍,不太全。第一遍读的是120回的,第二遍读的是80回的,后40回没读过去。而现在要拍《红楼梦》了,我就不能只是一般的再读一遍,而是从拍电影的角度考虑,可能还是不可能。”

      为此,谢导专门去请教夏衍先生,他给谢导的意见是:不拍为好!心有不甘的谢导又去讨教了启功先生,启功先生给他的答案是:最好不拍!他们的看法很一致,就是: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他们的意见绝不是空穴来风,果然有一次一个记者问谢导:“你决定拍这部影片时,是否考虑过,将来你拍的影片不能为广大观众所接受,对你的声誉带来不利影响怎么办?”

      谢导对他说,自己并没有考虑这么多,就只有一个愿望,就是把《红楼梦》搬上银幕,给广大观众创造一个从形象上了解《红楼梦》的机会。老实讲,中国人人数不少,但真正读过《红楼梦》,并且愿意读下去的人还不多。而电影则不同,它可以争取更多的观众来欣赏这部巨著。

    “已经有了越剧电影、电视连续剧,为什么还要拍电影”

    面对我的问题,谢导也是早有思考——

      “一部伟大的巨著,电视剧拍了,电影再拍,绝不嫌多。因为从改编来说,我们取舍不同;在导演处理上,就是解释这部作品的方法也不一样。就拿开头来说,电视剧是以贾雨村、甄士隐《好了歌》开始;我们则从‘太虚幻境’开启大幕,把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都展示一下,等于全剧的一个序幕。”

      为了这个“开头”,谢导征求了一些“红学”专家的意见,反对的不多。通过这样不同取舍的方法,跟电视剧起了一个互补的作用。谢导说:“再看看国外,很多名著都是几次、十几次被搬上银幕,雨果的《悲惨世界》先后28次被搬上银幕、荧屏。”

      好几位“红学”专家在开拍前的剧组培训班上明确表示,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不要有了一部电视剧、一部电影,就到此为止了,以后若有新的解释,还可以再拍。”

    “这部巨著将以系列故事片的形式来完成”

    1987年由央视播出的王扶林导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长达36集,自然也不能说涵盖了《红楼梦》这部巨著。对于大银幕的电影来说,如何取舍、拍成什么样呢?

      谢导也给了我明确的答案——

      他们要把这部120回的巨著,压缩成六部系列故事片,不叫“集”。

      这六部的划分是这样的:

      第一部从“太虚幻境”开始,到“元妃省亲”结束;

      第二部从宝玉探袭人家开始,到梦造绛云轩为止;

      第三部从“螃蟹宴”开始,到庆元宵、闹花灯为止;

      第四部从老太妃去世,贾家去吊唁,包括12官分散到各个夫人、小姐身边去,探春出嫁,再交错出现红楼二尤的悲剧。尤二姐死后,宝玉到潇湘馆问黛玉,说他心里有种不安,为什么好端端的女子,总是一个个投井、吞金、上吊而死?黛玉感慨地说,“红颜薄命古今同”。到此落幕。

      需要说明的是,那个时候,第三第四部分的划分还待最后定稿,第五第六部的剧本尚未写成。不过,谢导对我说,大致是这样:第五部从怡红院中海棠枯死后又突然开花开始,一直写到晴雯的死;这部戏中,晴雯的戏比较集中。第六部就是“调包计”、黛玉焚稿而终。黛玉死后,宝玉赶考得中,然后出走。贾政南巡坐在船上,这时画面稍稍虚幻一些,似乎是梦境,又似乎是现实,忽见宝玉到来,向他辞别,然后一僧一道携宝玉飘然而去。宝玉站在空中低头一看,大地白茫茫一片……

      整个六部戏从“虚幻”开始,到“虚幻”结束,首尾呼应。

      “和电视剧(指1987版)不同,”谢导说,“我们基本参照高鹗的后40回本,但是删掉他描绘贾府复兴的这一节,因为我们认为这不符合曹雪芹的意愿。”

    “刘晓庆演的王熙凤为年龄标杆;不要把王熙凤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处理”

    由于央视王扶林导演的电视剧《红楼梦》开播以后,剧中欧阳奋强饰演的贾宝玉,陈晓旭饰演的林黛玉,张莉饰演的薛宝钗,邓婕饰演的王熙凤等,给观众留下较深的印象,电影版《红楼梦》中的演员阵容,就更为广大观众所关心。当我向谢导提出这个问题时,谢导一脸得意,当然这是他这一“巨著”能否成功的一大关键,他怎能不早作谋划——

      老祖宗贾母,由林默予出演,因为她曾在谢导的影片《知音》中扮演过蔡锷的母亲,“她的气质具有接受相当教育的大家闺秀的气度”(谢铁骊语)。

      那个颇具滑稽色彩的刘姥姥,请了评剧演员赵丽蓉扮演;她在评剧电影《花为媒》中演活了那个媒婆,虽说是彩旦路子,“但是演戏的分寸掌握得合适,并且具有含蓄、幽默的部分”(谢铁骊语)。谢导没有想到的是,这个赵丽蓉日后居然在央视的“春晚”上,火爆异常,给亿万观众带来欢乐的笑声,名头直逼赵本山、宋丹丹……

      “而确定刘晓庆来演王熙凤是比较早的,”谢导说,“除了她是我们厂的演员之外,我是把她作为一个年龄标杆的;也就是以刘晓庆演的王熙凤为标准,挑选演员时,上面的、下面的角色年龄都向她靠拢。我跟刘晓庆说,不要把王熙凤作为一个反面人物来处理。”对于已经拍摄的一部分戏来看,谢导对刘晓庆的表演是满意的。

      对于选择李秀明来演元春,谢导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李秀明的戏含而不露,并且表现出一定的风度和身份;现在拍下来看,她是成功的。尤其是‘元妃省亲’,正同弟妹们共享欢乐之际,太监催她启程回宫,这时,我们有个长长的特写,从她听完太监的话后慢慢朝外走,止不住眼泪潸然而下……如是拍了两次,都成功了”。更让谢导感慨的是,“一般大明星会感到这点戏太少,而李秀明认为她合适,愿意演这场戏”。

      由傅艺伟来演宝钗,谢导对她的要求就是,“按照原著客观地来演。因为这个人物在‘红学’界中评价不很一致,我不想把人们主观的褒贬强加到这个人物中去。”

      对于观众最为关注的宝玉、黛玉的演员人选,当然也是谢导更为用心的。“红学家们向我们提示,贾宝玉的人选选用掌握四个字,‘神采飘逸’;没有这,贾宝玉就出不来。我们就是根据这个原则去选的。”

      经过多人推荐,最后选定了上海虹口越剧团的青年演员夏钦。“这个演员不是我一个人定的,而是看了本人以后,再化妆录像,然后大家一起看以后才决定的。”谢导表示,对于宝玉这个人选,他不想自己一个人来做轻率决定,即使他有这个权力。谢导特别强调说:“趁此机会我想讲一下,有家晚报上讲,说我看了电视剧《红楼梦》的贾宝玉以后,对夏钦有‘相见恨晚’之感,这是一个讹传,我没有讲过这个话。因为我们选中夏钦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我不想我们的谈话进行得这样沉重、严肃,就请谢导对另一个关键人物黛玉的人选作一介绍。“林黛玉选的是浙江越剧小白花的陶慧敏,”谢导介绍说,“我看过她演的越剧影片《五女拜寿》,还有故事影片《美丽的囚徒》,她瘦弱的身材,加上她内涵的气质,比较接近人物,从这个角度来看,还是很有光彩之处的。演黛玉,要按照小说原著的刻画,表现她性格的多方面,而不要强调她的刻薄、小心眼……”谢导认为,越剧影片《红楼梦》当中林黛玉的成功就在于此,主要表现她反抗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和对宝玉的真挚爱情。当然,也要表现她孤傲、清高的一面,也就是“身陷势利场,孤傲又何妨”的性格。

      对于宝黛两位主要人物,选的都是越剧演员,谢导也讲了原因——戏曲演员有很多长处,“他们穿起古代人的服饰,一举手一投足,就会产生一种感觉,跟我们现实的生活拉开了。而对普通的演员、即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演员来讲,这就成了短板了。比如‘黛玉葬花’,我跟演员讲,你不能像现在的青年一样走,要带有一些戏曲演员的固有身段,但又要结合得巧妙、自然,不能让人一眼看出是戏曲身段”。

      于是,我就给谢导推荐了浙江小百花的另一位演员何赛飞。浙江小百花来上海演出的时候,我曾经采访过茅威涛和何赛飞、夏赛丽姐妹俩,感觉何赛飞有灵气,便向谢导介绍了何赛飞的一些基本情况。谢导让我写下了何赛飞的名字,说会联系她。不知道是不是我的推荐的原因,反正后来何赛飞便在谢导的电影《红楼梦》里出演了妙玉这个角色,从此走上了影视表演的新征途。

    “把人物的感情拉近,把形象的背景推远”

    小说《红楼梦》是一部带有作者本人“自传”特点的现实主义作品,那么电影《红楼梦》将怎样体现这个风格,抑或另找一种风格来表现?谢导把这部影片定位在“首先要按照原著的现实主义的风格,尽管它有很多浪漫的成分”。电影的表述就是要接近生活,首先在生活上真实,无论穿衣、乃至吃饭,无不如此。

      “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科学,”谢导谨慎地对我说,“就是把整个背景尽量推远,把人物感情的交流尽量拉近,使观众能跟剧中人物的感情达到共鸣与交流。但这部戏毕竟不是表现现代的故事,所以要把那些现象跟我们现实生活拉开距离。”于是,在“元妃省亲”这场戏里,就强调了家庭亲情跟宫廷礼仪的巨大冲突。按理说,元妃是贾家的女儿、贾母的亲孙女,可是在身为皇妃的亲人面前,家人却无法亲近、无法讲话。谢导设计了元妃一个人在更衣室休息的时候,空荡荡的一个大殿,就是元妃一个人坐在那里。无人得以陪伴、无人可以亲近,因为她的身份的限制。因此即使连祖母、母亲、姐妹这些至亲之人,也只能在另外一个地方休息,等待召见。

      而在外景拍摄时,“比如说我要拍一场马车通过的外景,我得找一处古老一点的树林,还得加一点亭台之类的古建筑,这就是要跟我们现实生活的环境拉开距离”。谢导最担心的是,演员们穿了古代的服饰,在现实的公园里演戏,这就糟了!“除了场景,我认为电影《红楼梦》还应该是抒情的、含蓄的。有些戏我们只能点到而已,不能像小说那样铺展开来。”谢导对镜头如何叙述,也早有规划。“比如说‘天香楼’那场戏,我们曾经想不要了,因为曹雪芹本人已经把它删掉了。但在回目上有‘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再说曹雪芹本人也未能删干净;接下来就是焦大痛斥的那一段戏。如果‘天香楼’这场戏一点也不做,焦大的骂人就变成无的放矢了。为了通过焦大来揭露宁国府的肮脏黑暗,我们还是保留了‘天香楼’这场戏。”

      在镜头处理上,谢导采用的是通过焦大的眼睛,看着秦可卿上天香楼;贾珍把丫鬟支开,便随着上了天香楼……到此为止,做了比较含蓄的处理。

      谢导特别强调,作为一个导演,不管以前是什么风格,在《红楼梦》这部巨著面前,不能强调我的个性、我的风格;这样会毁掉这部作品的。他要做的就是体现原著的风格。

      按理说,一部影片刚开始拍摄,甚至后几部影片的剧本尚未出来,导演是不太愿意接受采访的,更何况连轴的拍摄,导演很累。可是接连近三个小时的谈话,谢导毫无倦色,侃侃而谈,令我很是感动。

      考虑到谢导晚上还要拍摄,倒是我主动提出结束采访。谢导谈兴甚浓,又告诉我,现在拍摄的只是第一、第二部,如果此后第三、四、五、六四部戏的剧本比较成熟的话,他们就做一次性的拍摄。“我们准备第一、第二部拍摄完成以后就上银幕跟广大观众见面。为什么呢?为了让资金尽快周转,我们的经费还是比较紧张。”谢导说,“现在每部影片的时间都要在2小时左右,整个六部拍下来将近12个小时。”

      我说想采访一下刘晓庆,谢导有些迟疑,表示有些为难。不过,他还是亲自陪着我,来到刘晓庆的化妆间,让我拍了几张照片。要知道这已经是很大的面子了,因为那时的刘晓庆因为《我的路》大名远播,同时又是“金鸡”“百花”奖的多料影星。

      我跟谢导的谈话结束了,我有幸目睹了“元妃省亲”宏伟场面的拍摄,更有幸看见了指挥若定的谢导现场调度拍摄的气度……

      本文标题:谢铁骊跟我谈电影《红楼梦》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80328.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