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声音“见证”的共鸣与历史“空场”之争

  • 作者: 艺苑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20635
  • 尹兴

      

      【摘要】 长期以来,受右翼史观的影响,日本政府与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NHK播出机构冲突不断。在严苛的政治语境下, NHK如何处理好与民众、政府的关系,坚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而不沦为政府的“传声筒”成为重要议题。本文即以《731部队的真相》为研究文本,探析其如何以影像叙述苦难历史记忆。与此同时,深究标榜独立自主新媒体的NHK,如何在社会舆论和政治权利的双重夹击之下,最终走出公共性困境。本文认为,《731部队的真相》的成功是声音“见证”的胜利,是声音“见证”对于待察历史“废墟空场”的有效填充。

      【关键词】 声音“见证”;历史“空场”;NHK纪录片;《731部队真相》

      [中图分类号]J90 ?[文献标识码]A

      作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广播电视台,NHK电视台制作的涉华二战纪录片大多依据自身历史认知、文化价值和政治立场来表征中国形象。基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的选择性表征,此类纪录片无疑是日中关系恶化、“厌日厌中”情绪甚嚣的重要原因。单以NHK“二战70周年纪念报道”的编排策划观之,这些角度迥异但内容狭隘的纪录片“大多在反映而非反思70年前的那场人间惨剧。影片主题涉及冲绳本土作战(《冲绳战争全记录》)、太平洋战争(《女人们的太平洋战争:从军护士激战地的纪录》)、原子弹爆炸(《蘑菇云下到底发生了什么?》)等战争中的各色人群。从全年报道主题来看,没有一部纪录片在反思战争责任,而是将日本国民塑造为奋勇杀敌的悲情英雄形象”[1]170。

      然而,NHK在2017年8月13日——日本战败纪念日前两日播出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学研究者与人体实验》,却以毫无保留、公开彻底的认罪忏悔态度引发中日观众热议。“在NHK官网投票中(截止8月24日),68.5%的网友选择‘陷入沉思,17.9%的网友选择‘哭了。51.9%的网友表示‘吃惊。截至8月24日,《731部队的真相》在YouTube上的浏览量高达14万次,评论达2063条。”[2]与此同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方赞赏日本国内有识之士揭露历史真相的勇气,希望日方认真倾听国内外的正义呼声,正确认识和深刻反省侵略历史。”NHK电视台如何从“其言甚辩”的侵华哲学、“害人害己”的“爱国狂”转变为彻底的幡然认罪?我们该如何从政治权利结构张力与历史语境变迁来考察这种价值倾向演变?进而言之,日中两国关于侵华战争观的争执能否以该片为契机,达成真正的沟通与共鸣?本文即以《731部队的真相》为研究文本,探析其如何以影像叙述苦难历史记忆。与此同时,深究标榜独立自主新媒体的NHK,如何在社会舆论和政治权利的双重夹击之下,最终走出公共性困境。

      一、声音的历史“见证”

      关于“731部队”的影像资料并不鲜见,但无论是故事片《黑太阳731》、央视纪录频道《731》系列专题,抑或云南卫视《经典人文地理》频道所播《揭秘日本关东军之恶魔的饱食》,均未在国内外产生深远影响。原因何在?受害者的声音(中方)永远无法取代施暴者(日方)的自我供述。唯有双方话语才能共同构成不可或缺的历史叙事。二战结束四年后,苏联在哈巴罗夫斯克军事法庭审判了731部队的骨干成员,一份长达22小时的录音磁带记录了当事人的口述。NHK纪录片《731部队真相》聚焦当年庭审照片、重播现场录音,终于将这个长期掩盖于历史黑幕下的神秘组织公之于众。这是声音“见证”的胜利,是声音“见证”对于待察历史“废墟空场”的有效填充。

      纪录片试图重现事件现场。若针对现实发生的事件而言,自然无需赘述。但倘若原初的社会场景已然湮没于历史风云,空留一片废墟,纪录片又该如何钩沉历史记忆?在多数历史纪录片中,事件发生地所留下的“废墟空场”往往以或真切、或含混的文献图片来填充,再依据预先想象好的解说文字构想出编者预期的历史场面。这种白描风格的影像无法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与情感震撼。依照罗兰·巴特的理论,也就是这样的画面不能产生强烈的“意趣”和生命的“刺点”(punctum), 进而对观众通过道德和政治修养的理性中介产生感动。[3]34如果历史战争纪录片希望具有上述力量的话,那它必须有能力把观众转变为战争浩劫的直接目击者。历史纪录片使用转喻符号而非文学性的隐喻符号重新安排历史话语的叙事方式,力图从历史罅隙断層中再入历史时空的“再现体制”。《731部队真相》以当事人供词录音为“见证”,重回那片不堪回首的历史“废墟空场”,“完成了从可见的空间向历史空间的转换,将我们在纪录片中所看见的‘现在的图像转变为关于‘过去的图像。并与幸存者的记忆话语关联起来,具有‘回忆的能力并成为历史事件‘索引性的‘见证”[4]19。

      “见证”一词蕴含道德性、历史性、正义性和法律性。从司法程序来看,“见证人”做“见证”意味着愿意承担历史事实真相的责任伦理与道德良知。在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中,接受法律庭审的“731部队”骨干成员既是面对未来历史审判,又是在以目击者的视角自愿为日后验证后果负责。让我们听听这些让人胆寒的口供录音:

      “我记得是在1943年底,为了验证疫苗的效果,我们对50多个中国人和满洲人实施了人体实验。我们调制了糖水,在糖水中混入伤寒杆菌,然后强迫他们喝下糖水,让他们感染细菌。我记得那次人体实验死了12到13个人。”(731部队卫生兵,古都证人)

      “有一栋楼用来做鼠疫跳蚤的实验,我们将四五个囚犯送入那栋楼,随后在房间里泼洒鼠疫跳蚤,这次实验中使用的囚犯后来全部感染了鼠疫。”(731部队军医,西俊英)

      “第一部门的古村技师说过,在大约零下20度的严冬,将囚犯拉到室外(纪录片画面呈现寒冬极地的外景),让后,使用巨大的风扇送风,冻伤囚犯,人为制造冻伤,据此展开研究。吉村说人为制造出冻伤后,使用小棒敲打手指,感觉像木板一样坚硬。”(731部队军医,西俊英)

      “感染病菌的病人在治愈后,通常会放置相当长一段时间,然后再给其他实验使用。也就是会在这个人身上反复实验,直到他死亡。在我服役期间,没有一个人能活着出来。受害者中包括妇女和儿童,其中有一个妇女还带着未断奶的婴儿。”(纪录片伴随庭审录音,切换至当年参加庭审的听众照片,聚焦于一位面部表情阴郁的俄罗斯妇女)(731部队细菌研究部部长,川岛清)

      诚然,历史学的声音永远无法取代幸存者或亲历者的声音。刺激感官的灾难图像并未能激发观众对悲剧的深刻反思,反而是声音作为“历史见证”获得了破译历史真相、唤醒创伤记忆、凝视社会悲剧的想象力。纪录片《731部队真相》屡次出现一双当年囚犯凍伤的手,倘若去除当年庭审口供录音,观众只会感到惊悚与不安。然而一旦配上731部队宪兵队员的目击者口供,这种“凝视”便具有了“人文主义之眼”。目击者颤抖的声音是在对当年发指罪行的忏悔!(“我看了看这些中国人的手,有3个人的手指已经全部发黑、脱落,剩下两个人只有骨头还未脱落。”)唯有此时,我们才能真正重新“凝视”日军暴虐罪行下遇难同胞的双手,想象他当时的苦难,关切他非人的处境。配合作为声音“见证”的口供,纪录片忠实表达出伤者的生存之痛,而观众亦被这种僭越人伦底线的痛楚所彻底激愤!由是观之,NHK电视台播出的这部颇具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纪录片既是在接受全人类社会伦理的质询,又是在接受一种人类关系的质询。

      静态的影像资料(照片、文献档案)本身并不解释,只是单纯呈现事件本身。作为无声话语载体的影像承载着伤者的无声、摄影之眼的无声,乃至观众的无声。正是证词口供作为声音的历史“见证”打破了死者的沉默、图片的沉默以及观者的沉默。[4]47声音的历史“见证”唤醒了观者对惨痛历史哲学意义的理解与审视,而人类正是有赖于这种可靠的共同历史记忆,得以构建重塑一个富于伦理道德意义的共同体。最终,声音的历史“见证”成为某种与视觉经验差异化的表述方式,把影像从可见性的束缚下释放出来,完成从可视的空间向历史空间的真正转换。

      二、历史“空场”之争与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NHK纪录片《731部队真相》将影像运动、声音供词结合起来,试图揭示混沌历史冰山表象下掩隐的残酷真相。影片在迫使观众聆听反思的同时,为其提供了洞悉历史“空场”的多纬视角。片中731部队受审官兵施暴者/见证人的双重视角赋予了证词记忆无以匹敌的说服力,鲜明标示出惨剧的发生是一个绝对的历史事件。然而,对于影片内容的接受却会因为受众的政治身份与价值观的迥异而获得不同的意义阐释。事实上,《731部队真相》播出伊始就遭到了右翼分子的围攻。他们叫嚣“在对华的部分,是请中共的相关媒体配合做的。NHK本身是亲中共的,没有任何的可信度。”“录音来自俄罗斯,公诉的日军遭到了刑讯逼供。”就连久负盛誉、战时为731部队提供了6名军医的东京帝国大学也公然宣称,他们与731部队没有任何关联。日本政府历年一直以缺乏历史依据,拒绝承认731部队的暴行。这次NHK向全世界公布731部队受审官兵的认罪录音磁带,诚实面对官方回避的历史事实,无疑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作为日本唯一的公共广播机构,NHK长期奉行维护公共利益、不党不私、不偏不倚的新闻专业主义原则。其组织功能、管理机构和英国BBC类似,财政来源主要依赖国内收听费等公共资金买单。NHK完备的新闻自律机制主要基于日本新闻协会1946年通过的《新闻伦理纲要》。该纲要最为重要的五条为“自由与责任”、“准确和公平”、“独立和宽容”、“尊重人权”以及“庄重和适度”。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规定指出,表达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媒体在报道新闻和开展评论中拥有完全的自由。而关于“准确和公平”的规定,强调记者的使命在于不断追求真相,评论应该是自己信念的真诚表达,而不是讨好迎合流行观点。有关“独立和宽容”的规定则要求媒体拒绝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维护自身的独立性。[5]412 NHK纪录片《731部队真相》除了重申魔鬼细菌部队的存在事实,更是希望反思救死扶伤的日本精英医学家为何与恐怖的人体实验相勾连。讨论这样复杂尖锐、事关国民性的重大议题,自然需要非凡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我们试着结合影片文本,分析该纪录片是如何回答这一敏感话题。

      首先,纪录片《731部队真相》片头的画外音即表明了自身鲜明的政治立场。“据说实验中的死亡人数超过3000人。为何日军731部队能实施如此大规模的人体实验呢?NHK为此辗转国内国外,收集了数百份资料。案情逐渐浮出水面,除军队之外,还有来自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等高校的顶尖医学家。他们主持了人体实验。”对于日军开发细菌武器,纪录片画外音这样评价:“统帅731部队的军医是石井四郎,为了开发细菌武器,石井在全国高校招兵买马,招揽了大批医学家。731部队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家机密。当时的国际条约禁止使用细菌武器,他却公然打着防疫研究的名义,开发这种武器。鼎盛时期,部队人数多达300人。”长期以来,前苏联只公布了哈巴罗夫斯克大审判的文字记录,有人质疑这些文件纯属捏造。为了探寻人体实验与日本医学家之间存在关联,NHK制作方不仅找到了当年审判录音磁带,采访了部队的核心成员,更是搜集了大量文献档案。在派遣医学家(技师)数量最大的京都大学,摄制组来到保存公文的图书馆,寻找到文部省与京都大学之间的往来公文。首次发现大学与731部队之间存在金钱联系的证据。东京大学官方否认规模化积极参与731部队人体实验,为了驳斥这种说法,制作方在获得家属允许后,拿到了前东京大学校长、医学家长与又朗的日记。纪录片以影像的形式表明,该日记纪录了东京大学派遣的研究者姓名(战争期间,东京大学至少派遣了6名学者,长与又朗在任职校长期间与石井发生过密切接触)。而为了验证生理学家吉村在部队中做过冻伤实验,摄制组找到吉村在“满洲医学会”发表的论文。论文显示,他曾将人体置于各种环境下进行实验(例如在绝食三日,一整日未睡的状态下,将囚犯的手指放入零度的冰水中观察30分钟)。

      整部纪录片几乎感觉不到情绪性或有价值判断的画外音解说,只是在简单清楚的呈现各种历史事实。但在强而有力的影像中,观众却能依靠画外音以及文档照片的“留白处”产生强烈的感动力。这正是观众所熟知的纪录片的习惯做法,摄影机(创作者)犹如一位“有伦理”的见证者,在执行影片的论述时编织进该论述的伦理立场,从而拥有了“在场”的观点。毋庸置疑,只有在道德上可以被接受的伦理立场才能建构起真正的“纪录片美学”效果。像《意志的胜利》这样在美学上被大为赞誉的纪录片,其创作者其实不过充当了法西斯主义与希特勒的帮凶,应该为其艺术承担道德上的责任。由是观之,《731部队真相》的成功正在于秉持了正确的历史观与难能可贵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最终得以使历史的“空场”显露真相之美。[6]207-237

      三、结语:社会与政治双重夹击下的NHK“独立宣言”

      日本自1925年开创广播事业到1945年战败,广播媒介始终只有一家——日本广播协会(NHK),而且事实上它是被当作“国家性事业”掌握在政府之手。1945年在美国驻日盟军的监督下,NHK进行改组后才真正成为公营事业。战时日本军国主义泛滥,政治权力缺乏监督,新闻言论自由更是无从谈起。“当大规模的、长时间的野蛮行径,如南京大屠杀,被日本的随军记者目击并在国际上公开之时,日本国内却并无揭露报道。南京大屠杀在东京审判开始时被提出,《朝日新闻》的‘无声人语栏目悔罪地表示,‘报纸上没有一行真实的报道,真是可耻。”[7]487驻日盟军总司令部改造NHK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将其建构为监督政治权力的工具,二是防止民主改革朝向赤化。美国式“全面公平”“不党不卖”的民主政治理想与同盟国的诸项宣言在日本新宪法中留下鲜明印记。NHK需要为天皇制包装下的英式内阁制度的代议政体负责。“美国人得以书写的是全新的历史,尽管其背景上雕刻着日本皇家的菊花纹章作为装饰。”[7]344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NHK制度设计的根基为独立自主与权力制衡,主要内容表现为相对独立的经营委员会和自主财源。

      依照日本《广播法》的规定,NHK的资金来源于日本每一个拥有电视机的家庭所交纳的电视执照费,其水平由日本政府设定。和BBC类似,NHK必须在自己所从事的一切业务和交易上保持公开透明,以示对公众负责。它的抱负任务、公共使命,所有一切都必须清晰阐述、公之于众。[8]1在“公共服务”原则的指导下,NHK的新闻节目追求超越政治立场、全面中肯,彰显公共角色。民调显示:“即使在NHK走下坡路的1997年,日本民众对NHK新闻信息的信赖度仍然是私营媒体、政府和国会的两倍或以上。”[2]但在NHK实际的运营过程中,NHK在立法上受制于执政党,首先是NHK管理者受到政府掌控(NHK最高决策机构“经营委员会”中有12名成员由首相任命);其次是NHK财务预算需要国会审议。这使得政府试图干涉NHK的事件频频发生,典型一例为“《审判日本军‘慰安妇制度》节目强遭删改”事件。2001年,NHK电视台编辑了一部题为《审判日本军“慰安妇”制度》的电视专题片,主要反映东京大众模拟法庭审判战时旧日本军“慰安妇”制度的内容。但该节目在日本现任自民党代理干事长安倍晋三和现经济产业大臣中川昭一的施压下,被迫删改了认定昭和天皇的责任、中国受害者的证言和原日军士兵证词等核心内容。事件引起广泛争议,日本媒体认为:“得到国家财政支持的NHK删改节目内容违背新闻道德,而执政的自民党高官企图掩盖历史事实,严重破坏新闻自由。日本高等法院1月29日做出裁决,日本NHK和另外两家节目制作公司故意删改妇女组织(VAWW-NET)制作的有关‘慰安妇的节目,对后者构成‘道义损害,因此需赔偿200万日元(约1.67万美元)”[9]284受到这次丑闻影响,众多NHK观众出于愤怒拒绝交纳收视费。深陷政治经济双重困境,NHK被迫在新闻和纪录片中发布不少激进的右翼观点,整个制作机构处于风雨飘摇、艰难摇摆的状态。自此,NHK为恢复受众信任采取系列举措,《731部队的真相》纪录片即为其中典型范例。“今年1月,前三菱商事副社长上田良一接任NHK会长。上田在记者会上承诺将遵守公平公正、自主自律的运营方针。《731部队的真相》纪录片出炉,可谓是NHK向政府发出的战斗檄文,向公众发布的‘独立宣言。”[2]

      一般认为,伴随安倍政权的上台,美国倡导的以清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为基础的“战后体制”正面临日益被突破的危险。从“高举‘克服自虐史观的历史修正主义运动开始,到历代自民党首相高调公开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大量的现代版‘日本意识在杂志、书籍、网络上作为‘紧俏商品而不断地流通,不断地渗进国民的思想”[10]3-4。受到登堂入室的“修正主义”史观影响,带有右翼色彩的政府对NHK电视台进行干预自然难以避免。日本对侵略罪行的认识“从‘原罪论到‘爱国论的蜕变,其本质是要煽动日本人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企图用‘国家主义的意识形态来取代战后日本的‘和平主义政治信仰。日本相当一部分政治势力一直想要在历史问题上玩弄花招,他们不敢否定侵略暴行,但敢否定对侵略者的历史审判。”[11]381其实不仅是为数众多的政府官员,就连当年参与暴行的731部队军医、后来成为医学权威泰斗的吉村也在战后反复否认说:“我从来没有从事过不人道的研究。”2003年5月20日,日本东京高等法庭竟然也宣判中国细菌战受害者败诉。据悉,纪录片《731部队的真相》播出前,“日本青年中几乎没有人知道日军在二战期间,在中国大地上广泛使用过生化武器,造成中国数十万无辜平民死亡的事实。这在他们教科书上没有,在历史档案馆没有,在影视屏幕上也没有。政府对这段生化武器战的罪恶历史进行严密的封锁,至今不愿公布二战期间,日本实施生化武器的历史档案”[12]27。

      在这样严苛的政治语境下,作为公共利益“看门狗”的NHK,该如何处理好与民众、政府的关系?该如何坚守正确的历史价值观而不沦为政府的“传声筒”?日军细菌战的牺牲者再也无法讲述自己,他们在等待苍白的历史天使唤醒受众,他们在等待拯救自身的历史公道。澄清事实,还原真相,这需要非凡的政治勇气与卓越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以此视之,将《731部队的真相》比作对政府发出的“战斗檄文”,向公众发布的“独立宣言”并非过誉之辞。结尾处,《731部队的真相》从人性的角度反思战争性质,对这场不义的战争进行无情批判,听来振聋发聩:

      “这就是战争啊!千万不能发动战争啊!!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不能打仗。每次想到这件事,我还会一个人流泪。”(原731部队后勤兵三角武2017年采访同期声)。

      “战争结束后,我才感觉到自己罪孽深重。作为一名普通人,我想陈述一下自己内心实际的想法。在日本,我有82岁的老母亲,还有妻子和两个孩子。我深知自己犯下来滔天罪行,为此我十分后悔,也愿意忏悔。今后我将重新做人,如果还有余生,我将谨记自己犯下的罪行。一定会洗心革面,为人类奉献自己的余生。”(原731部队军医柄泽十三夫当年法庭录音)

      纪录片画外音伴随熙来攘往,在暮色下享受和平生活的东京民众外景画面,听来发人深思:“如今医学家与731部队的真相正在追问我们。在悍然发动战争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间,这个国家曾一度突破了人性的底线。”而黑底白字的字幕缓缓升起,如泣如诉:“据说,医学家柄泽十三夫刑满之后,在回国前夕,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崔亚娟.日本NHK二战纪念报道纪录片探析[J].现代传播,2017(7).

      [2]报道《731部队真相》的NHK:面临政治与社会双重夹击[EB/OL].澎湃新闻网.(2017-08-29).http://news.ifeng.com/a/20170829/51797048-0.shtml.

      [3](法)罗兰·巴特.明室:摄影札记[M].赵克非,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4]王艺涵.影像叙述与社会记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5]魏永征,等.西方傳媒的法制、管理和自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李道明.纪录片:历史、美学、制作、伦理[M].台北:三民书局,2013.

      [7](美)约翰·W·道尔.拥抱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M].北京:三联书店,2008.

      [8]王菊芳.BBC之道:BBC的价值观与全球化战略[M].北京:三联书店,2013.

      [9]麻争旗,等.都是节目惹的祸——国外广播电视节目纠纷案例评析[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10](日)早川忠典.神国日本:荒唐的决战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2015.

      [11]孟晓旭.认知、政策与互动:战后中日安全关系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7.

      [12]王国栋.日本细菌战战犯伯力审判实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本文标题:声音“见证”的共鸣与历史“空场”之争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86100.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