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古人升职“潜规则”
←此画为明代沈周的《临戴进谢安东山图》。成语“东山再起”,说的是东晋谢安辞职归隐东山(今浙江上虞境内),其后复职为相的故事。此图表现的是谢安东山携伎外出郊游的情景。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古今中外都一样,对更高位置的期许总是殊途同归的。而中国古人的晋升之途,未必人人都选择循规蹈矩。这其中有坦坦荡荡一望即知的明路,也有难登大雅之堂的手段,更多的则是游移于两者之间、难以简单定性的灰色地带。人各有志、种种不同,组成了一幅人情百态的『职场现形记』。
这种灰色地带被称为『潜规则』。不少人一听到『潜规则』就觉得必定带上了贬抑的感情色彩,实际上并不尽然。古人对于世事人情大体上持有一种中庸的姿态,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以礼物甚至钱财结好有权当道的人,不仅是中国官场文化的常态,放在整个社交规则之中也不足为奇。
说到古人的职场“潜规则”,清末张集馨的《道咸宦海见闻录》简直可以作为最佳观察的范本。这部书是根据张集馨自己的自叙年谱整理而来的,内容甚至详细到为官多年的人情往来、银钱出入。张集馨曾经的某一任上司林则徐,面对外辱可以态度强硬,力主禁烟,然而一旦回归到官场,依然是圆滑知趣的一名官员—索取贿赂也好,送礼结交也罢,对林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可见要在官场上混,“才干”并不是唯一的立身之道,还必须进入圈子,有“后台老板”或者“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无才的庸人才能自保,有才的能人才能施展抱负。无怪乎与张集馨做了儿女亲家的重臣李鸿章如此总结:“天下最容易的事,便是做官,倘使这人连官都不会做,那就太不中用了!”
不过,若认为“潜规则”只是灰色地带简单的权钱交易,又未免把它看得太粗浅了,真正高段的“潜规则”在于善借外势、善伺人心。
比如科举仕途中一度盛行的“干谒”之风,若只观其表面,简直就是后世的“走后门”—读书人为了增加登第的几率,携带礼物求见在政坛、文坛拥有高位的人,这就叫“执贽干谒”。而所奉赠的礼物中,必有自己得意的诗文作品,“干谒诗”甚至成为《全唐诗》中的一大门类。
现在我们耳熟能详、尊为文豪的诗人,不少人都有“以诗干谒”的行迹。李白离蜀入京,便是首先投诗于秘书监贺知章并大得赏识,才被推荐到唐玄宗面前。相传,王维甚至不惜改扮成琵琶乐师,只为了博得公主赏识,为他在主考官面前推荐一句。孟浩然更曾向官居相位的张九龄献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自己渴望出仕的迫切心情。
把干谒这件事情做得饶有趣味的,当属同为唐代的朱庆馀。此人在临考前,向水部员外郎张籍(当时有名的诗人)献上了一首七绝《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借新婚之后的脉脉情事,把自己比喻成即将拜见舅姑(公婆)的新媳妇,借画眉式样来探听文章是否妥当,实在是很有韵致的比喻。
《幽陇沾恩》是现存《徐显卿宦迹图》的最后一幅,画面内容为:万历十五年(1587)二月,《大明会典》编纂完成,负责修书的官员获得皇帝升赏。时任詹事府詹事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的徐显卿(51岁)以会典副总裁官加恩,升俸一级,并得以追赠祖父、父亲和祖母、母亲。
而张水部的回答也同样清越不群:“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这位未得功名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就像是未得赏识的越地美女,虽然踌躇犹豫但歌喉之美超过万金,与之相较,连贵重的齐地丝绸也不算什么了。
一试探一回复,赏识之意已昭然若揭,朱庆馀果然成功登第。此种做法看似是不按常理出牌的投机取巧,然而在那个社会,却并不被视为耻辱。究其原因,当时的科举取士本就是以诗赋为主,读书人把自己的诗作进呈给高位者谋求赏识和援引,说到底也只是一种自荐加考前造势而已。而高位者和主考官也可以借对干谒诗赋的品评,预先对当年应考者有个初步印象。符合各方利益的事情,得到几乎是所有人的默许。
谋求出仕的“非常道”还有另外一种,称为“养望”。望是声望,养是培养,常见的做法就是隐居起来自高身价,不赴科考也不受征召。等到声望渐渐高起来,就可以坐等上位者来“求贤若渴”了。唐代卢藏用为了提高声望、又担心路途太远传闻不到,居然特地选择了离都城长安不远的终南山作为隐居地!
把这条“潜规则”用得炉火纯青的人,当首推东晋名相谢安。他出身于名门士族,入仕从清闲官位做起并不为难,然而他却辞官而去,在会稽东山隐居了整整20年。直到国势日益紧急,他自身的声望也日隆,在朝野一片“安石不出,将如苍生何”的舆论呼声之中,他才终于“东山再起”。这之后就是淝水之战,使他青史留名。历史当然没有如果,但谢安如果不选择“养望”这条非常规路线,而是同一般贵族子弟一样清闲做官、逐次升级,能不能获得天下归心式的重用就实在很难预料了,谢安其人在后世眼中的地位想必也会大有不同。
再比如“买官”。不管在哪部史书中,买官鬻爵都被认为是极不可取的做法—破坏了既有的官吏选拔制度,将会动摇统治的根本。而买官来做的人往往也被认为是没有能力的土财主,名声很不好听。但有那么一个人,以钱财换来官位,却因为步步为营顺理成章,做得异常完美。
此人名叫卜式,原是汉武帝统治下的一介牧民,靠着畜养100多只羊起家致富。当时汉朝常被匈奴的侵扰所困,卜式上书给汉武帝,自愿将家产的一半献给政府做抗击匈奴的经费。武帝派使者去问他是否想做官,或是与别人有仇?卜式答自己不会做官,而且一直周济贫困的乡亲;也不曾与人有仇,捐出家产只是为国出力。丞相公孙弘认为这有违人情常理,劝说武帝不予理会。
数年后,因征匈战争获胜朝廷需要大笔安置费,卜式一下子拿出20万钱献给河南太守。汉武帝想起前事,认定他是个忠厚的人,便要拜他任中郎。卜式不愿来京任职,武帝说:“我有羊群养在上林苑里,想请你来畜羊。”年余后,汉武帝去上林苑,只见羊数倍增且肥壮,不由连声称赞。卜式说:“其实牧羊和治民是同样的道理,要安排好饮食起居,还不能让恶者害群。”汉武帝认为他言之有理,便让他出任地方长官,果然大有政绩,于是获得逐级提拔,官至御史大夫。
虽然以“捐资”逐步走上“得官”的仕途,卜式却并没有遭到当时和后世的攻讦。究其原因,就在于他的步步为营之中,既展现了自身的品行,又合于主流价值观的要求。事实也证明,当卜式由“牧羊”转为“牧民”之后,治下百姓安居乐业,政绩显著。和这样的结果相比,他得官“不走寻常路”不过是细枝末节罢了。
现代政治思想的奠基者之一马基雅维利曾有句名言:“为了崇高的目的,手段是可以不计的。”此话带着勃勃的野心相,虽然说得痛快却难免不合国人温和中庸的传统。如果要从干谒、养望、买官等古代升职的“潜规则”里做个总结,大概还是蒲松龄借《聊斋》人物之口所说的一句话更为合适—“智欲圆,而行欲方。”达成目的的手段不妨圆滑,但做的事一定要端正大方。这才是中国式职场“潜规则”所追求的境界吧。
《徐显卿宦迹图》之《皇极侍班》局部,表现的是明代的皇极殿,锦衣卫、将军等分立于殿门内外和丹陛上下(上图)。皇极殿前御路两旁摆放着品级山,文武百官分东西两班,重行序立,主人公徐显卿被画在东班中,比旁人稍大,隐约可辨(中图)。下图为清代的品级山。
←历朝历代都有典章制度,都有写在纸上、贴在墙上甚至刻于石上、铸于鼎上的各类规则。这些规则是冠冕堂皇的,是要对大众宣布的,因此是正大光明的“明规则”。人们有足够的智慧和才能架空那些不利于自己利益实现的“明规则”,并最终使之形同虚设,而真正有效运转的就可能是一套暗地里的游戏规则,即“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是封建政治运行中的一个痼疾,日臻成风,约定俗成,具有很强的潜行性和隐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