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一云思
主页网络文摘杂文
文章内容页

王伯敏:一生治史走天涯

  • 作者: 读者欣赏
  • 来源: 归一文学
  • 发表于2023-11-09
  • 热度17896
  • 文/张聆听

      王伯敏:一生治史走天涯

      文/张聆听

      “半唐斋里人长乐,壁上云山枕上诗”,这是中国美术史泰斗王伯敏教授生前在书房里自撰的对联。

      王伯敏,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1924年生于浙江台州,1947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赴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班深造,他既是徐悲鸿的研究生,又是黄宾虹的弟子,自1952年起任教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王伯敏花了60多年时间,撰写了7部美术专史,代表了中国美术史研究的学术高峰,填补了中国乃至东方美术史研究的空白,堪称“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题王伯敏《富春山水册》及其他

    富春景色,甲于江南。余曾游览并有纪游之作。桐庐属富春山水,亦甚秀丽。昔黄大痴作富春江图,后世师之。此册十二帧,伯敏兄画十景于其上,浓黑者师法宾虹师,淡雅者有云林趣。其中写太平埠一景,用足水分,为其创格,乃册中之最佳者。伯敏治画史而又专心于画,于我亦勉之哉。

      —李可染

      

      书房中的王伯敏

      痛断琴弦专心治史

      在王伯敏的房间里悬挂着一把七弦古琴,已经无弦。这是一把曾经深受他喜爱的60年前的古琴。

      王伯敏从30多岁起立志于中国美术史研究。为了不分心,他一把扯断了自己钟爱的七弦古琴的琴弦。

      58年后,这个曾经兴趣广泛、多才多艺的先生,成了不会种花、不会弹琴、不会游泳、不会打牌,连自行车也不会骑的“枯燥”的人。

      而他却留下了比他的个子要高得多的著作。从1950年至1999年的50年中,王伯敏编著的出版物共计43种,发表论文近200篇,光是一大摞著作就有3.3米高。

      1924年11月14日,王伯敏出生于黄岩长浦茅林。因为家里穷,1925年春,父母迫于生计,把他卖到温岭县城王姓家。

      1947年,王伯敏考到北平艺专读研究生。他回忆道:“当时我非常苦恼,是学画还是学美术史。”著名文学家、金石学家、历史学家唐兰先生告诉他:“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因为画家多,研究美术史的人少,而国家需要美术史专家。经过仔细考虑,王伯敏决定以美术史为主,兼学山水画。下决心研究美术史后,王伯敏就痛断琴弦,从此将它悬挂于角落,并写了一篇文章《无弦琴》。

      “我父亲从小爱读书,一直就在书堆中寻寻觅觅,不断探索。”王伯敏的儿子大川说,“父亲少年时代就攻读《古文观止》,13岁时就能背诵谢赫撰写的《古画品录》。李白、杜甫、陆游、辛弃疾的诗词,陶渊明、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的赋文,他大多读过,而且有不少至今仍能背诵。”

      

      日映层岩 纸本设色 2006年

      “自从他确定中国美术史的研究方向后,花不种,琴也不弹,父亲到现在都不会骑自行车,不会游泳,不会打牌,因为他把时间都放在研究美术史里了。”王大川说。

      写史书强调眼见为实。为了写作《中国剪纸史》,80多岁的王伯敏毅然去了新疆,目的就是考察最早出土的剪纸到底是“对马”还是“对鹿”。

      “王老心脏不好,很久没出过远门了,舟车劳顿,怎么受得了?”这很让人纳闷。王伯敏的女儿王苹解释道:“父亲著书,非要眼睛看到,手摸到,他才放心。”

      在王伯敏家可以看到,他收集资料非常仔细,从何处得到、谁赠送、是何年代等写得清清楚楚。他写的书稿,就像正式出版物一样,非常规范。

    读书余事作画吟诗

    2013年8月24日,“人文正脉—王伯敏书画展”在杭州市南山路中国美术学院美术

      

      上图:1986年,在黄宾虹研究会上与李可染、张仃在一起。

      

      下图:1979年,王伯敏与沙孟海合影。

    题《王伯敏山水精品》

    王伯敏先生乃20世纪中国美术史论大家。所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不待言也。其佳构富春山图,笔精墨妙,余吟诗曰:

      诗成泼墨意萧闲,吞吐烟云尺幅间。

      何必春江寻子久,分明雨后王家山。

      —王琦馆开幕。这是先生生平第一次举办正式的画展。

      

      十六品题纸本设色 138×58cm 2006年

      这场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和温岭市政府联合主办的画展,展出了王伯敏历年的精品代表作。画展现场气氛很热烈,诸多画坛大家都齐齐捧场。

      在王伯敏的画作上,有一方“读书余事”的印特别值得玩味,深深吸引了艺术圈内外人士的目光。

      王伯敏先生的“余事”,是指在读书、治史之余吟诗、作画。这几年,他的作品数量多、画幅大、质量高,以磊落清奇的风格傲然独步于画坛,成为延续中国文人画正脉的杰出代表。

      

      上左图:1981年,王伯敏敦煌留影。

      

      上右图:1990年,王伯敏与饶宗颐在阳关合影。

    跋王伯敏《富春山居图》

    伯敏先生以研治绘画史著称,余事作山水。此仿黄子久富春山居图,笔墨疏宕,大得子久情意,此卷殊足珍也。

      —谢稚柳

      

      东山一曲 纸本设色 137×67cm 2009年

      同行在与王老的交往中,见的最多的是他画的山水和竹石。他喜欢在山水中画一书楼,或曰“读书楼”,或曰“读画楼”。

      文化部参赞、中国美术学院博士朱琦说:“品读先生之画可得四美:一是笔墨之美,二是朴拙之美,三是学养之美,四是禅意之美。此四美浑然一体,使他的画犹如一杯苦茶、一坛陈酿,令人回味无穷。”

      王伯敏先生曾自言:“诗、书、画是一生读书的余事……要求自己做个读书人。要做读书人,务必多读书,多行路。作为画画的人,还要师造化,不乏内营丘壑之功。对此我只能说,自己正向这方面努力。”

      王伯敏为人敦厚、内敛,常以“王伯敏钝学”自谦,以不负光阴、以勤补拙来自勉和勉人。

      “我已经满足了!”2013年12月29日晚,王伯敏在弥留之际如此手书。当晚7点50分,王伯敏在杭州安详辞世,享年90岁。

      本文标题:王伯敏:一生治史走天涯

      本文链接:https://www.99guiyi.com/content/787729.html

      深度阅读

      • 您也可以注册成为归一的作者,发表您的原创作品、分享您的心情!